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解静 郭栋 +3 位作者 冯世强 赵毅 李红 曲振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4-1579,共6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剂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OPCABG患者9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5μg/(kg&...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剂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OPCABG患者9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5μg/(kg·h)维持剂量泵入直至手术结束。B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8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8μg/(kg·h)维持剂量泵入直至手术结束。检测麻醉开始前(T0)、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锯胸骨时(T3)、拔管即刻(T4)心脏指数(CI)、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双频谱指数(BIS)、全身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差异,比较两组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安全性、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顺阿曲库铵使用量低于A组患者(P<0.05)。T0时,两组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心率、MAP均较T0时升高,A组T4时心率、MAP均较T0时升高,B组T4时心率、MAP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T4时心率、MAP均低于同时间A组(P<0.05)。T0时,两组CI、CO、ITBI、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CI、CO、ITBI、SVRI均较T0时降低(P<0.05)。B组T0-4时CI、CO、ITBI、SVRI与同时间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BIS值均较T0时降低(P<0.05)。B组T2-4时BIS值均低于同时间A(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8.12±1.88)min与A组的(8.05±1.9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r、An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h时Cor、AngⅡ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6 h时Cor、AngⅡ低于同时间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6.25%和B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5μg/(kg·h)的剂量相比,0.8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用于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静效果更好,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程度更轻,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剂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应激反应 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韦亚林 陈福芳 +6 位作者 陈文胜 关新强 张燕春 毛勇 周亚雄 罗伟 吴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新发房颤可能的预后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合并心脏其他畸形、收缩压,术前肌酐、尿酸、射血分数(EF)、左房前后径和肺动脉压力,术后血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6.109,P=0.019),频发房早或房速(OR=9.915,P=0.017),肌酐增高(男性>106μmol/L,女性>97μmol/L)(OR=18.798,P=0.019),左房前后径增大(男性>38.7 mm,女性>36.8 mm)(OR=17.894,P=0.000)和EF减低(EF<55%)(OR=11.505,P=0.004)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频发房早或房速、肌酐增高、左房增大和EF减低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房颤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明岩 高长青 +6 位作者 李伯君 王刚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叶卫华 刘国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241支,三支序贯桥15支。比较SV单支、双支及三支桥的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以及单支与双支桥在不同靶血管上的血流情况。结果: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血流高于单支桥[分别为(43.4±22.5),(43.7±19.2)和(28.9±18.7)mL/min,P<0.001,P=0.047],双支和三支序贯桥之间无明显差别(P=0.96)。三者之间的搏动指数(PI)值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2,2.5±1.6,2.8±0.9,P=0.49)。以右冠主干为靶血管的SV单支桥血流高于后降支(P=0.047)和左室后支(P=0.042),收缩期血流时间高于对角支(P=0.003)、钝圆支(P=0.013)和后降支(P=0.002),而PI值低于后降支(P=0.033)和左室后支(P=0.032)。以对角支为靶血管的单支桥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均P<0.05),以后降支-左室后支为靶血管的SV桥收缩期血流量显著低于以后降支-对角支和后降支-钝圆支为靶血管的SV桥。结论: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平均血流约为单支桥的1.5倍,对角支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序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理生理与麻醉处理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嵘 李立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69-271,共3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处理 病理生理 artery OPCABG 凝血功能障碍 心脏手术 心脏停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黄金洪 高峰 +1 位作者 李志坚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8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身麻醉,正中开胸,取自身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心脏不停跳下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根据患者年龄分为2组:年龄50~70岁为A组(n=164),年龄≥70岁B组(n=84),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率、并发症、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移植血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等。结果 A组术后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0 ml(0~6400ml)vs.800 ml(0~2800 ml),Z=-4.606,P=0.000],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B组[11 h(3~118 h)vs.14 h(5~189 h),Z=-3.093,P=0.002],乳内动脉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60.4%(99/164)vs.90.5%(76/84),χ2=22.246,P=0.000],桡动脉使用率显著高于B组[60.4%(99/164)vs.11.9%(10/84),χ2=52.957,P=0.000],使用内镜血管取材率显著低于B组[56.7%(93/164)vs.72.6%(60/84),χ2=5.094,P=0.02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5.5%(9/164)vs.13.1%(11/84),χ2=4.336,P=0.037],余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CABG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射血分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董秀华 卢家凯 +7 位作者 闫旭明 卿恩明 王义军 任发成 王成彬 王学勇 梁孝平 王慧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合并低射血分数(EF)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自制OPCABG麻醉数据库,对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前EF<40%定义为低... 目的分析术前合并低射血分数(EF)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自制OPCABG麻醉数据库,对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前EF<40%定义为低EF,将患者分为EF<40%组(n=2 224)与EF≥40%组(n=155)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分别以术后死亡、术后透析、术中室颤、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及术中紧急中转心肺转流(CPB)为终点事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术前EF<40%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6.5%,经单因素分析,与术前低EF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室早、房颤、肝功能异常、室壁瘤、合并瓣膜病;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低EF是术中室颤、IABP以及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术中紧急中转CPB、术后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低EF分别是术中室颤、术中IABP及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功能低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古岩 何爱霞 +2 位作者 王明义 金华 李立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围术期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2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2例。乌司他丁组:麻醉诱导后开...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围术期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2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2例。乌司他丁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乌司他丁6000 U/kg,30 min输完,然后以1000 U/(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冠状动脉血管吻合后0.5 h、术后2h、术后6h、术后18h采集患者血清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值,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NO值在术后2h、6h和18h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0.01),而乌司他丁组NO值从血管吻合结束后0.5 h至术后18h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ET-1值在血管吻合后0.5h至术后18h各时点均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而乌司他丁组ET-1值在上述时点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乌司他丁组ET-1值在血管吻合后0.5h至术后18h各时点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存在内皮功能损伤,乌司他丁可降低血浆ET-1浓度,具有一定的内皮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胰蛋白酶抑制剂 内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武恒朝 孙寒松 +4 位作者 王现强 马维国 张旌 郑哲 马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2009-11至2010-04期间选择接受OPCAB的100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成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组(n=... 目的:评价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2009-11至2010-04期间选择接受OPCAB的100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成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组(n=50)和服用阿司匹林组(n=50)。随后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胸液引流量、总胸液引流量、输血情况、二次开胸探查情况、住院死亡率,以及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组旁路移植血管数大于停用阿司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胸液引流量、总胸液引流量、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天。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并没有增加OPCAB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没有增加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及出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损伤的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杨静 李立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肌损伤。方法选择20例择期OPCAB患者,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麻醉诱导后10min(T0)、血运重建后30min(T1)、2h(T2)、6h(T3)、12h(T4)、24h(T5)的血流动力学...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肌损伤。方法选择20例择期OPCAB患者,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麻醉诱导后10min(T0)、血运重建后30min(T1)、2h(T2)、6h(T3)、12h(T4)、24h(T5)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浓度。吻合血管前和血运重建后30min分别取右心房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围术期SBP和DBP无明显变化,但血运重建后HR增快(P<0.01)、CVP、肺动脉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心指数(CI)升高(P<0.01),而体循环阻力(SVR)、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每搏数(SV)、每搏指数(SVI)和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降低,右室每搏功指数(RVSWI)仅在血运重建后2h降低(P<0.01)。CK-MB和cTnI从血运重建后持续升高(P<0.05),尤以血运重建后24h为明显。NT-proBNP在血运重建后12h内无显著变化,但在血运重建后24h显著升高(P<0.01)。透射电镜下见血运重建后肌丝结构较术前模糊,线粒体有变形,结构不清晰,嵴模糊。结论OPCAB血运重建后早期存在心肌损伤和左右心功能下降,以左心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恒朝 王现强 孙寒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完成的择期单纯OPCAB手术648例。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中国...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完成的择期单纯OPCAB手术648例。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再血管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OPCAB远期MACCE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48例患者平均随访(91.7±20.9)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有53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8.2%,共计有59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595例患者中有132例发生MACCE。MACCE者与非MACCE者在年龄、术前血肌酐、术前尿素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2,95%CI:1.001~1.043,P=0.0440)、女性(OR=1.638,95%CI:1.063~2.524,P=0.0252)、术前尿素氮(OR=1.177,95%CI:1.089~1.272,P<0.001)、术前谷草转氨酶(OR=1.012,95%CI:1.000~1.024,P=0.0466)、COPD(OR=3.329,95%CI:1.692~6.552,P=0.0005)、脑梗死史(OR=1.656,95%CI:1.059~2.592,P=0.0271)是OPCAB后远期MACCE的危险因素,LVEF(OR=0.977,95%CI:0.961~0.994,P=0.0083)是OPCAB后远期MACCE发生的保护因素,即术前LVEF值越高,远期MACCE发生的风险越低。结论:本研究发现年龄、女性、术前尿素氮、术前谷草转氨酶、COPD、脑梗死史是OPCAB后患者远期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远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远期死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恒朝 王现强 +1 位作者 张旌 孙寒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单纯OPCAB的440例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RDW及其他临床基...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单纯OPCAB的440例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RDW及其他临床基线资料,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远期随访。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并就此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进一步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7.0±1.1)年期间,死亡40例,死亡率为9.1%(40/440)。死亡组(n=40)患者入院时的RDW值显著高于生存组(n=400)患者[(13.2±0.7)%vs(.12.8±0.7)%,P=0.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带入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RDW值每升高1%,OPCAB患者术后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值分别为1.862、1.841和2.019,P分别<0.001、0.003和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远期死亡的RDW截断值为13.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DW值≥13.4%的患者(n=90)较RDW值<13.4%(n=350)的患者远期生存率更低(82.2%vs.93.1%,P=0.001)。结论:RDW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RDW值≥13.4%时,患者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红细胞积分布宽度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评分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比值动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越夫 姚彤 +1 位作者 王古岩 李立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择期OPCABG患者24例,年龄55~64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或Ⅱ级,体重66~87kg...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择期OPCABG患者24例,年龄55~64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或Ⅱ级,体重66~87kg,于麻醉诱导前即刻(基础值)、术毕即刻、术后4h、8h、20h及24h时记录SIRS评分,同时采集静脉血样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浓度,计算血浆白细胞介素-6与白细胞介素-10浓度比值(R)及其动态变化程度(D,D=R_(各时点)/R_(基础值)),计算SIRS评分与D的自然对数的绝对值|LnD|的相关性。结果:与麻醉诱导前即刻比较,术后4h、8h血浆白细胞介素-6浓度升高,术后4h、术后20h血浆白细胞介素-10浓度升高(P<0.05或0.01);SIRS评分与|LnD|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OPCABG患者术后SIRS严重程度与血浆白细胞介素-6与白细胞介素-10比值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甲氧明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峰 胡杰 陈兴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397,406,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甲氧明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50例择期OPCABG,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甲氧明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50例择期OPCABG,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阿曲库铵麻醉诱导,静脉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常规放置肺动脉导管监测心输出量。试验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Dex 1. 0μg·kg^(-1)·h^(-1)10 min后,持续静脉泵入Dex 0. 5μg·kg^(-1)·h^(-1)维持至术毕,对照组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在离断乳内动脉即刻试验组泵入甲氧明3μg·kg^(-1)·h^(-1),对照组泵入去甲肾上腺素1μg·kg^(-1)·h^(-1)。根据患者血压调整泵药速度,单次递增、递减速度均为起始的1/3,使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直至侧壁钳夹主动脉前停药。在T_0(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后),T_2(离断乳内动脉即刻),T_3(吻合远端血管即刻),T_4(吻合远端完毕)记录患者MAP、心率(heart rate,HR)、动脉血氧分压,观察T_2、T_3、T_4心输出量变化及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结果试验组在T_1~T_4时点HR明显低于对照组[(66. 6±6. 3)次/min vs.(76. 7±10. 3)次/min,t=4. 191,P=0. 000;(65. 4±5. 1)次/min vs.(75. 7±8. 4)次/min,t=5. 286,P=0. 000;(60. 5±6. 5)次/min vs.(74. 6±7. 2)次/min,t=7. 245,P=0. 000;(63. 5±6. 3)次/min vs.(75. 0±7. 0)次/min,t=6. 097,P=0. 000];在T_3、T_4时点MAP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0. 1±5. 8) mm Hg vs.(68. 9±8. 2) mm Hg,t=-5. 567,P=0. 000;(84. 8±5. 0) mm Hg vs.(73. 1±4. 7) mm Hg,t=-8. 486,P=0. 000]。试验组在T_3、T_4时点心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 8±0. 3) L·min^(-1)·m^(-2)vs.(2. 4±0. 4) L·min^(-1)·m^(-2),t=-3. 907,P=0. 000;(3. 5±0. 3) L·min^(-1)·m^(-2)vs.(3. 0±0. 4) L·min^(-1)·m^(-2),t=-4. 861,P=0. 000]。试验组苏醒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26. 6±7. 3) min vs.(140. 9±12. 0) min,t=5. 104,P=0. 000;(148. 2±24. 5) min vs.(186. 2±22. 2) min,t=5. 740,P=0. 000]。结论 Dex联合甲氧明能够减慢OPCABG患者HR,提高心输出量,更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甲氧明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妨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进入“快通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刚 董穗欣 解基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病人进入"快通道"。方法对680例连续OPCAB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2小时内拔管组(组Ⅰ)333... 目的分析影响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术后早期撤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病人进入"快通道"。方法对680例连续OPCAB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2小时内拔管组(组Ⅰ)333例,12小时内未拔管组(组Ⅱ)347例。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组间年龄>70岁[25%(84/333)与39%(136/347),χ2=15.148,P=0.000],脑梗死史[14%(46/333)与22%(75/347),χ2=7.068,P=0.008],NYHA分级(χ2=9.382,P=0.025),左室射血分数(LVEF)<40%[3%(8/293)与12%(33/285),χ2=17.164,P=0.000],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s)[(3.39±0.76)cm(n=293)与(3.53±0.85)cm(n=285),t=-2.089,P=0.037],左主干病变[17%(56/333)与27%(93/347),χ2=9.900,P=0.002],急诊手术[8%(27/33)与18%(63/347),χ2=14.938,P=0.000],术前、术中、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3/333)与5%(16/347),χ2=8.612,P=0.003;2%(7/333)与7%(24/347),χ2=9.052,P=0.003;0.3%(1/333)与4%(14/347),χ2=10.985,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OR=2.003)、LVEF<40%(OR=4.305)、左主干病变(OR=1.865)、急诊手术(OR=2.577)、术中或术后应用IABP(OR=3.363和10.979)是术后影响病人进入"快通道"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部分病人可以及早拔管,高龄、严重冠脉病变、急诊手术、心功能低下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进入"快通道"的危险因素。年轻、心功能良好、非左主干病变,不需IABP辅助的病人可以安全进入"快通道"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械通气 “快通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与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清 蒋建渝 张利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比较急诊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在麻醉管理方面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50例OPCAB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30例(急诊组),择期手术20例... 目的比较急诊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在麻醉管理方面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50例OPCAB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30例(急诊组),择期手术20例(择期组),比较2组在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凝血功能及患者术后转归方面处理的异同。结果①术前危险评分急诊组(18.56±5.12)分高于择期组(8.98±3.12)分(t=-7.479,P=0.000);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比率急诊组(93%)高于择期组(50%)(X^2=12.354,P〈0.01)。②急诊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血管活性药使用量大,多巴胺用量急诊组(4.5±0.8)g·kg^-1·min^-1高于择期组(2.6±0.6)g·kg^-1·min^-1(t=-5、419,P=0.000);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急诊组(280±30)g高于择期组(160±20)g(t=-13.514,P=0.000)。需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比例急诊组(1.3±0.3)高于择期组(1.0±0.2)(t=-3.922,P=0.000),需输入血小板病例急诊组(10/30)高于择期组(1/20)(x^2=4.084,P=0.043)。③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组(9/30)较择期组(1/20)有升高趋势(x^2=3.255,P=0.071)。结论与择期OPCAB手术相比,急诊OPCAB手术风险大,术中应随时注意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尤其是心率、前负荷的调控),注意凝血功能方面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前评估 血流动力学 出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其血液保护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民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4期252-254,共3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液保护措施 循环冠脉搭桥术 ARTERY 科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17
作者 杨宝会 卢立春 +3 位作者 赵立明 曲向林 毛仲霞 罗宏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管理 ARTERY OPCABG 术后并发症 2009年 生理干扰 术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
18
作者 高增栋 仲崇俊 +2 位作者 刘岚 杨晓梅 庄亚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71-1172,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内球囊反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CO_2-blower系统水温的选择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雪云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5年第11期2312-2313,共2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系统 术中 水温 冲洗液温度 冠状动脉血管吻合 血流动力学 冠状动脉痉挛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拔管对预后的影响
20
作者 张伟英 叶文琴 顾晖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11期6-9,共4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早期拔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以确保该类患者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方法 以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 8h为分界线 ,将 6 4例OP CABG患者分为早期拔管组 ...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早期拔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以确保该类患者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方法 以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 8h为分界线 ,将 6 4例OP CABG患者分为早期拔管组 (EE组 )和延迟拔管组 (LE组 )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动脉血气结果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恢复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拔管后 10min的收缩压较其拔管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拔管后 30min较其拔管前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拔管前后的舒张压、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压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两组患者拔管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的主要结果pH、PaCO2 和PaO2 较其拔管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3)术后 3d内LE组平均房颤发生率稍高于EE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4 )两组患者术后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但LE组稍高于EE组 ;其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5 )EE组患者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LE组 (P <0 .0 5 ) ,住院费用也显著小于LE组 (P <0 .0 5 )。结论 早期拔管对患者生命体征没有不利影响 ,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可缩短住ICU和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 早期拔管 预后 术后监护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