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17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勇 童继春 +5 位作者 吴奇勇 袁卫东 毛小亮 陈栋 张科 李才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5-396,共2页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而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本院自1999年10月~2006年4月,对连续173例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而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本院自1999年10月~2006年4月,对连续173例冠心病患者施行OPCABG,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 被引量:2
2
作者 翟宇佳 王小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97-298,共2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surgery ,OPCABG )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所有病例常规监测ECG、SPO2 、AP、CVP ,行气管内插管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 +芬太尼 +潘库溴铵麻醉...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surgery ,OPCABG )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所有病例常规监测ECG、SPO2 、AP、CVP ,行气管内插管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 +芬太尼 +潘库溴铵麻醉诱导 ,芬太尼 +丙泊酚 +潘库溴铵 +异氟醚麻醉维持 ,维持足够麻醉深度 ,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 :芬太尼总用量 2 0~ 40 μg/kg ,麻醉时间 3 5~ 6h ,术后苏醒时间 (1 5± 0 6)h ,拔除气管导管时间 (3 1± 1 2 )h ,所有病例均无麻醉意外 ,无手术死亡。结论 :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控制心律 ,降低心肌耗氧和心肌抑制 ,是OPCABG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麻醉 手术 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 静脉穿刺 心肌耗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曹袁媛 吴昊 +4 位作者 张雷 程新琦 赵庆 刘学胜 顾尔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以2016年6月20日进行质量改进为截点。质量改进前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质量改进后42例患者纳入试验组。质量改进措施为采用以每博量变异和心脏指数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注液体,标准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优化血流动力学。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中和术后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ICU驻留时间、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30天病死率以及半年病死率。结果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液体总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万汶输注量显著增加[(676.79±380.90)mL vs(890.48±222.58)mL]、晶体输注量显著减少[(663.84±224.97)mL vs(430.24±201.76)mL]、尿量显著增加[(516.07±224.87)mL vs(695.24±311.53)mL],液体正平衡显著减少[(683.82±556.08)mL vs(456.43±505.3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回输、红细胞输注比例、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ICU驻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1.81 d vs 13.82 d,P<0.05)。对其对数转换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质量改进措施的标准化系数B为-0.296(SE=0.061,P<0.05),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能减少术后住院天数19.4%(95%CI 7.3%~31.5%)。术后并发症从41.07%下降至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住院天数,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绪健 王锦艳 +4 位作者 程波 宋永刚 郝惠梅 祁玲 李训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75-876,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OPCAB 78例麻醉方法。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以及中小剂量芬太尼... 目的分析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OPCAB 78例麻醉方法。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以及中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维持以芬太尼、维库溴铵辅以七氟醚及小剂量丙泊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稳定。本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2.1±0.7)h,术后拔管时间(3.1±1.1)h。ICU停留时间0.5~1.0 d,术后(7.0±1.5)d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诱导和维持麻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麻醉方法 临床分析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2
5
作者 翟宇佳 王小雷 +2 位作者 程毅坚 黄志勇 叶晓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723-2725,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117例病例采用芬太尼+丙泊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维持足够麻醉深度,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全麻时间(23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117例病例采用芬太尼+丙泊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维持足够麻醉深度,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全麻时间(235±52)min,术后苏醒时间(1.5±0.6)h,拔除气管导管时间(5.1±2.2)h,ICU停留时间(10.4±7.3)h,本组死亡2例(1.7%),115例痊愈出院。结论: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心律,降低心肌耗氧和心肌抑制,是OPCABG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麻醉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6
作者 姬尚义 杨建安 +6 位作者 姚滨 陈伟新 王小雷 陈长春 王志伟 谭敏 张玉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24-1825,共2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64例病人在无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搭桥手术,共搭桥356支,平均2.2支,其中左前降支146支,对角支66支,右冠状动脉91支,钝园支53支。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正中纵劈胸骨切口,用Medtr...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64例病人在无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搭桥手术,共搭桥356支,平均2.2支,其中左前降支146支,对角支66支,右冠状动脉91支,钝园支53支。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正中纵劈胸骨切口,用MedtronicOctopusⅡ固定器辅助下进行。结果本组164例病人中有7人因低血压或严重心律不失常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2人死亡,死亡率1.2%。术后心排出量由手术前(3.6±0.8)L/min上升到(5.3±1.9)L/min,心脏指数由手术前的(2.0±0.9)L/(min·m2)上升到3.2±1.3L/(min·m2)。本组37人与体外循环下搭桥52人术后心肌酶作了比较,发现不停跳组心肌酶上长升的幅度小、恢复快。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某些冠心病病人的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单支或两支病变、心功能差、射血分数低和高龄病人。可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且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 循环 心肌稳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解静 郭栋 +3 位作者 冯世强 赵毅 李红 曲振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4-1579,共6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剂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OPCABG患者9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5μg/(kg&...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剂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OPCABG患者9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5μg/(kg·h)维持剂量泵入直至手术结束。B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8μg/kg于10 min内输入,然后以0.8μg/(kg·h)维持剂量泵入直至手术结束。检测麻醉开始前(T0)、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锯胸骨时(T3)、拔管即刻(T4)心脏指数(CI)、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双频谱指数(BIS)、全身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差异,比较两组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安全性、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顺阿曲库铵使用量低于A组患者(P<0.05)。T0时,两组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心率、MAP均较T0时升高,A组T4时心率、MAP均较T0时升高,B组T4时心率、MAP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T4时心率、MAP均低于同时间A组(P<0.05)。T0时,两组CI、CO、ITBI、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CI、CO、ITBI、SVRI均较T0时降低(P<0.05)。B组T0-4时CI、CO、ITBI、SVRI与同时间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BIS值均较T0时降低(P<0.05)。B组T2-4时BIS值均低于同时间A(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8.12±1.88)min与A组的(8.05±1.9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r、An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h时Cor、AngⅡ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6 h时Cor、AngⅡ低于同时间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6.25%和B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5μg/(kg·h)的剂量相比,0.8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用于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静效果更好,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程度更轻,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剂量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应激反应 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爱云 葛秀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343-2343,共1页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手术配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 工业化国家 致死原因 内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析哲 孙义 +2 位作者 宋健楠 周琪 马淑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76,共2页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快通道”麻醉国内已经开展,术中常用芬太尼。瑞芬太尼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控性强、术后恢复快,理论上优于芬太尼,实际临床应用是否如此,尚存争议。为此,我们设计、实施了瑞芬太尼的“快通道”麻...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快通道”麻醉国内已经开展,术中常用芬太尼。瑞芬太尼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控性强、术后恢复快,理论上优于芬太尼,实际临床应用是否如此,尚存争议。为此,我们设计、实施了瑞芬太尼的“快通道”麻醉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麻醉的对比研究,旨在为瑞芬太尼在OPCAB“快通道”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芬太尼麻醉 “快通道” 瑞芬太尼 临床应用 OPCAB 不良反应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氟烷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毕江江 樊龙昌 +7 位作者 姚文龙 祝畅 杨少兵 方刚 杜翔曦 桂伶俐 杨春 罗爱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7-319,328,共4页
目的 观察地氟烷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即将择期接受OPCABG术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n =36)和地氟烷组( n =43)。所有患者术前1 h均肌注苯巴比妥0.1 g和吗啡5 mg;麻醉诱导:... 目的 观察地氟烷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即将择期接受OPCABG术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n =36)和地氟烷组( n =43)。所有患者术前1 h均肌注苯巴比妥0.1 g和吗啡5 mg;麻醉诱导:应用舒芬太尼1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9 mg/kg;丙泊酚组麻醉维持:丙泊酚靶控输注(TCI)3.5~4.0 μg/min,舒芬太尼TCI 2~3 ng/mL,罗库溴铵0.04 mg/(kg·h);地氟烷组麻醉维持:地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7%~8%,舒芬太尼TCI 2~3 ng/mL,罗库溴铵0.04 mg/(kg·h)。检测患者围术期血肌红蛋白(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肌酐(Cr)水平及尿量变化,记录麻醉及手术时长、血管移植时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留观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观察心脏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发生率、心电图动态监测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地氟烷组患者术后24 h 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 P =0.033);地氟烷组术后3 d血Cr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 P <0.05);丙泊酚组术后3 d尿量明显低于地氟烷组( P <0.05);地氟烷组术后总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丙泊酚组( P =0.035)。两组患者术后24 h肌红蛋白、cTnI、CK-MB水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留观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地氟烷吸入麻醉可改善患者OPCABG术后心功能及肾功能指标,减少术后住院天数,适用于心脏病手术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 地氟烷 心功能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袁振飞 王青青 +1 位作者 高清贤 尹治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OPCABG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50~75岁,ASA...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OPCABG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50~7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1例。SGB组患者诱导前用1%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8~10ml行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1min(T2)、劈胸骨后(T3)、开始搭桥时(T4)、搭桥结束时(T5)的MAP和HR,记录T0时及术后6h(T6)、12h(T7)、24h(T8)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浓度,记录术后24h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患者MAP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P<0.05),T2~T5时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T2~T5时SGB组MAP明显低于C组,HR明显慢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6~T8时两组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明显升高(P<0.05);T6~T8时SGB组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SGB组术后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短于C组、术后24h多巴胺和硝酸甘油用量少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的进一步损伤,产生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心肌保护 CTNI CK-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鑫 徐明 +11 位作者 史宏伟 陈振强 邱志兵 杨海基 穆心伟 蒋英硕 秦星 缪劲 赵扬 肖立琼 高岩 郭子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单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患者分别进入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CCABG组,n=150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OPCAB组,n=150例)。两组患者...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单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患者分别进入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CCABG组,n=150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OPCAB组,n=150例)。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急诊手术和左主干(LM)病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OPCAB组手术前有脑梗死史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CCABG组(P均<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CCABG组在常规CPB心脏停跳下进行,OPCAB组用单根心包深吊线,引入一纱条,帮助暴露各冠状动脉分支,采用心脏局部固定器,辅以腔内分流栓,完成远端吻合。所有患者术终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OPCAB组无1例需转成CCABG。所有患者均在心脏侧壁和后壁区域搭桥。两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OPCAB组:3.84±1.06,CCABG组:3.75±0.94)和再血管化指数相似;手术后呼吸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OPCAB组明显少于CCABG组(P<0.05,P<0.01);OPCAB组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CCABG(P均<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房颤发生率和手术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OPCAB可用于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多支病变 完全性再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彧 万峰 王京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后监护特点和近期疗效。 方法 比较OPCAB组 (6 0例 )和cCABG组 (6 2例 )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般监护治疗和恢复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 结...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后监护特点和近期疗效。 方法 比较OPCAB组 (6 0例 )和cCABG组 (6 2例 )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般监护治疗和恢复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 OPCAB组术后引流量小于 4 0 0ml的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7.316 ,P <0 .0 1) ,而大于 80 0ml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13.2 16 ,P <0 0 0 1)。OPCAB组术后未输血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37.793,P <0 0 0 1)。OPCAB组使用硝普钠的例数较cCABG组多 (χ2 =12 .0 0 6 ,P <0 .0 0 1) ,而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32 .198,P<0 .0 0 1) ,且未使用多巴酚丁胺。OPCAB组术后辅助通气 (5 .9± 3.3)h ,心电监测 (4.8± 1.7)d ,术后(18 1± 4 .1)h坐起 ,(15 .2± 5 .0 )h开始进食 ,平均 (2 .3± 0 .9)d拔除引流管 ,均明显短于cCABG组 (t =14 .0 2 5 ,5 .4 71,5 .791,8.95 3,5 .80 0 ,P <0 .0 1)。OPCAB组死亡 1例 ,围术期心肌梗死 1例 ,心律失常 4例 ,使用IABP 1例 ,较cCABG组少 ,但差别均无显著性 (χ2 =1.776 ,1.776 ,1.937,1.77,P >0 .0 5 )。 结论 OPCAB术后循环稳定 ,创伤小 ,恢复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 循环 近期疗效 微创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舒爱华 占乐云 +2 位作者 刘继红 吕恩 张明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记录两组诱导前(T0)、插管后2 min(T1)、切皮后2 min(T2...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记录两组诱导前(T0)、插管后2 min(T1)、切皮后2 min(T2)、锯胸骨后2 min(T3)、关胸时(T4)、手术结束后30 min(T5)的HR、MAP、CVP、肺小动脉楔压(PAW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R组与F组比较血流动力学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在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上显著短于F组(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安全性高、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快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东进 曹彬 +4 位作者 贾朝相 陈保俊 魏静义 张青海 王文公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1-835,共5页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并报告5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方法是在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及常温下进行,54例患者中采用胸部正中切口46例、左前外小切口6例、右前外小切口2例.单支病变8例...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并报告5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方法是在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及常温下进行,54例患者中采用胸部正中切口46例、左前外小切口6例、右前外小切口2例.单支病变8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42例,左主干病变4例.本组54例患者总搭桥168支,平均搭桥3.17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搭桥43例,右乳内动脉搭桥2例,双乳内动脉搭桥9例,全动脉化搭桥17例,桡动脉搭桥7例,急诊搭桥2例,同时行左心室室壁瘤缝扎术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189min,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为术后5.5h,43例患者(81%)未输血.无围术期心梗,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有缓解或消失.本文结论是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手术适应症广,特别适合老年及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并可减少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可减少输血或不输血,缩短在ICU的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常温 静脉 复合全麻 微创 心脏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美英 时文珠 +3 位作者 张富军 朱文忠 方超萍 曹金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ECCAB)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 6例首次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 ,按是否应用心肺转流 (CPB)随机分为ECCAB组 (A组 )及OPCAB...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ECCAB)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 6例首次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 ,按是否应用心肺转流 (CPB)随机分为ECCAB组 (A组 )及OPCAB组 (B组 ) ,每组 8例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术毕、术后第 1、2天抽取外周静脉血 ,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6 (IL 6 ) ;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标记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CD4 + 、CD8+ ,并计算CD4 + /CD8+ 。结果 与麻醉诱导后相比 ,两组患者于术毕、术后第 1天IL 6上升 ,CD4 + 下降 (P <0 0 5 ) ,且A组较B组更为明显 (P <0 0 5 )。B组IL 6、CD4 + 于术后第 2天与麻醉后比较已无差异 ,而A组仍高于麻醉诱导后。CD8+ 两组变化趋势相同 ,于术毕下降最低 ,逐渐恢复 ,但至术后第 2天仍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后。结论 与ECCAB术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患者 免疫功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单士强 张彬 +3 位作者 马亚利 徐志华 刘香阁 宋国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异氟醚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OPCABG冠心病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观察其术前、术后6、12、24h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 目的探讨异氟醚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OPCABG冠心病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观察其术前、术后6、12、24h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结果术后6、12、24h异氟醚组CK-MB、cTnI均低于丙泊酚组(P<0.01)。术后6、12h异氟醚组IL-6低于丙泊酚组(P<0.05或P<0.01)。结论OPCABG中,异氟醚可改善心肌血供,减少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循环冠脉搭桥 心肌保护 CK-MB CTNI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2例无手术死亡临床报告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4 位作者 邹良建 郎希龙 韩林 梅举 陈和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 :报告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10 2例无手术死亡的临床经验。 方法 :对 10 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 OPCAB,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手术的 46 %,年龄 38~ 81岁 ,平均6 ... 目的 :报告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10 2例无手术死亡的临床经验。 方法 :对 10 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 OPCAB,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手术的 46 %,年龄 38~ 81岁 ,平均6 3.7岁。有心肌梗死史 41例 ,糖尿病史 2 9例 ,肾功能不全史 12例 ,脑卒中史 12例 ,慢性肺疾患 11例。既往曾行冠脉内支架术 2 1例。左室射血分数≤ 45 %者 2 1例。平均每例行旁路移植 2 .7支。 结果 :全组无早、晚期死亡。无围术期心梗、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早期气管插管拔除率为 94%;18%的患者未输血 ;术后心绞痛复发 2例。 结论 :OPCAB安全、有效 ,可减少相应并发症 ,避免常规 CABG新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正确掌握 OPCAB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 ,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围术期处理 冠状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斌 赵文增 +1 位作者 王亚宏 李宏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5-367,共3页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心肌损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OPCAB组与cCABG组患者各40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d...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心肌损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OPCAB组与cCABG组患者各40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d、2d、3d、4d、5d、6d、7d、10d晨采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cTnI、CK-MB。结果OPCAB组与cCABG组术后cTnI、CK-MB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cTnI高于正常的持续时间长于CK-MB;OPCAB组较cCABG组cTnI、CK-MB浓度峰值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短(P<0.05或0.01)。结论OPCAB与cCABG术后cTnI与CK-MB变化规律相似,且cTnI的诊断时间窗宽于CK-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喜梅 刘冰 +2 位作者 王丽娟 房小惠 丁艳琼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7期52-53,共2页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总结26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应重视患者的安全,防止发生心梗或猝死;做好心理护理、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指导其...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总结26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应重视患者的安全,防止发生心梗或猝死;做好心理护理、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指导其按要求进行肺功能训练,并且注意合并症的治疗。术后尽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控制好血压,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 临床护理 冠心病 手术方法 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