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蒋丽君 王沈萍 郭秀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2-653,共2页
冠脉搭桥手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通常冠脉搭桥手术是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迅速,但仍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关键词 循环 冠脉搭桥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晋东 杨晓明 张国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4-135,共2页
关键词 冠脉搭桥手术 循环 麻醉处理 临床麻醉 心脏不停跳 围术期 手术后并发症 病人 生理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回输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新艳 王昆鹏 +2 位作者 马虹 王国柱 谷天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4-424,共1页
观察106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患者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效果。此项技术对于OPCA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可广泛应用。
关键词 血回输 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凝血功能 血液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处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姚玮 祁国奇 +3 位作者 刘苏 赵宏 陈子英 刘林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0-863,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围术期处理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欲行OPCABG的合并中、重度OSAS的患者30例,分为处理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后...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围术期处理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欲行OPCABG的合并中、重度OSAS的患者30例,分为处理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后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内皮素-1(ET-1)水平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处理组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组患者的血清ICAM-1、VCAM-1、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两组患者的心房纤颤、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静脉桥病变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患者术后血清ICAM-1、VCAM-1、ET-1水平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OSAS患者行OP-CABG,围术期处理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和手术预后;但不能降低术后房颤、MACE和静脉桥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围术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20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明兵 张毅 +3 位作者 金传刚 万里 廖明锋 谭娟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4期476-479,共4页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n=...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n=20),记录两组患者在术中发生异常血流动力学的频数,以及心血管药物的使用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镇痛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气管导管保留时间和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结果 B组有2例因椎旁阻滞效果不符合要求未纳入之后研究;与A组比较,B组术中发生高血压的频数明显减少(P<0.05),而术中尼卡地平的使用量也随之减少(P<0.05),B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的用量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术后气管导管保留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也缩短(P<0.05)。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椎旁阻滞用于OPCAB手术有利于维持术中循环稳定,减少麻醉镇痛药物用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麻醉 全身 椎旁神经阻滞 胸段 双侧 冠脉搭桥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孔昊 王东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8-942,共5页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关系;明确术后肾功能良好和发生AKI的白蛋白界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搜集了两年来的OPCAB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KIDGO标准诊断AKI。结果:广义相...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关系;明确术后肾功能良好和发生AKI的白蛋白界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搜集了两年来的OPCAB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KIDGO标准诊断AKI。结果:广义相加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水平越高,术后AKI的发生率越低。通过广义相加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三个模型,确定术后肾功能良好和发生AKI的白蛋白界值介于39~40 g/L之间。结论:对于接受OPCAB术的患者,术前白蛋水平越高,术后AKI的发生率越低。为减少OPCAB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应维持术前白蛋白水平高于4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 急性肾损伤 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的改变
7
作者 潘志浩 姜桢 +1 位作者 潘翠珍 赵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 研究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人 2 0例 ,诱导后插入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仪监测。采集打开心包前 (T1 ) ,吻合前降支(T2 ) ,后降支 (T3)和钝缘支 (T4 ... 目的 研究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人 2 0例 ,诱导后插入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仪监测。采集打开心包前 (T1 ) ,吻合前降支(T2 ) ,后降支 (T3)和钝缘支 (T4 )的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析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 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只有在钝缘支吻合时才出现了显著下降 ,在吻合的各个阶段 ,纠正左室时间与心输出量均呈现了线性相关关系 ;在吻合钝缘支时与外周血管阻力呈现线性负相关。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 ,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可以间接反应心脏前负荷的状态变化 ,但血管收缩药物的大量使用会对此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脉搭桥 射血时间 手术 左室 血流动力学指标 冠脉搭桥手术 周血管阻力 血管收缩药物 超声多普勒 心脏前负荷 方法选择 相关关系 心输出量 吻合 监测仪 前降支 后降支 负相关 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曹袁媛 吴昊 +4 位作者 张雷 程新琦 赵庆 刘学胜 顾尔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以2016年6月20日进行质量改进为截点。质量改进前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质量改进后42例患者纳入试验组。质量改进措施为采用以每博量变异和心脏指数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注液体,标准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优化血流动力学。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中和术后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ICU驻留时间、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30天病死率以及半年病死率。结果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液体总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万汶输注量显著增加[(676.79±380.90)mL vs(890.48±222.58)mL]、晶体输注量显著减少[(663.84±224.97)mL vs(430.24±201.76)mL]、尿量显著增加[(516.07±224.87)mL vs(695.24±311.53)mL],液体正平衡显著减少[(683.82±556.08)mL vs(456.43±505.3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回输、红细胞输注比例、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ICU驻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1.81 d vs 13.82 d,P<0.05)。对其对数转换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质量改进措施的标准化系数B为-0.296(SE=0.061,P<0.05),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能减少术后住院天数19.4%(95%CI 7.3%~31.5%)。术后并发症从41.07%下降至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住院天数,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8
9
作者 姜桢 金翔华 +2 位作者 罗红 郭克芳 李颖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61-363,共3页
关键词 循环 冠脉搭桥 麻醉 冠状动脉血管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嫣红 闻大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2例OPCABG患者应用简易智能量表进行术后认知功能评定,采集患者既往病史及围术期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2例OPCABG患者应用简易智能量表进行术后认知功能评定,采集患者既往病史及围术期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OPCABG患者早期POCD的发生率为27.8%。其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糖尿病病史(P=0.031)、围术期高血糖(P=0.034)、术前脑梗病史(P=0.04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G患者早期POCD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糖尿病病史、围术期高血糖、脑梗史等。积极的术前干预治疗、合适的血糖维持、良好的术后处理均对预防患者POC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脉搭桥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绪健 王锦艳 +4 位作者 程波 宋永刚 郝惠梅 祁玲 李训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75-876,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OPCAB 78例麻醉方法。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以及中小剂量芬太尼... 目的分析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OPCAB 78例麻醉方法。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以及中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维持以芬太尼、维库溴铵辅以七氟醚及小剂量丙泊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稳定。本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2.1±0.7)h,术后拔管时间(3.1±1.1)h。ICU停留时间0.5~1.0 d,术后(7.0±1.5)d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诱导和维持麻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麻醉方法 临床分析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奇容 单根法 +3 位作者 张辅贤 李小波 李国庆 钟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接受选择性冠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0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另10例(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围术期48h内监测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接受选择性冠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0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另10例(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围术期48h内监测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 两组无住院死亡、心梗和急性肾功能不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白蛋白、α_1^-微球蛋白和NAG较体外循环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较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减轻对肾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 循环 尿白蛋白 Α1-微球蛋白 NAG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泵入芬太尼、利多卡因复合液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镇痛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捍东 吴灵潝 +1 位作者 曹经山 李书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1230-1231,共2页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 (OPCABG)患者术后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皮下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 5 0名OPCABG男性患者 ,年龄 40~ 80岁 ,体重 65~ 80kg ,随机分为两组 :D组 (n =3 0 )和V组 (n =2 0 ) ,D组患者术毕皮下接一次性止痛泵 ...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 (OPCABG)患者术后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皮下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 5 0名OPCABG男性患者 ,年龄 40~ 80岁 ,体重 65~ 80kg ,随机分为两组 :D组 (n =3 0 )和V组 (n =2 0 ) ,D组患者术毕皮下接一次性止痛泵 ,配方为芬太尼 2mg +利多卡因 10 0mg加生理盐水至 2 0 0mL ;V组患者术毕接静脉止痛泵 ,配方为芬太尼 2mg加生理盐水至 2 0 0mL。泵流量为 2mL/h。记录患者术中咪唑安定、芬太尼用量 ,手术时间 ,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 ,以及术后 4、8、12、16、2 4h的MAP、HR、SpO2 ,记录苏醒后 1、4、8、12、2 4h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 ,总镇痛舒适评分 ,不良反应和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4、8、12、16、2 4h的MAP、HR、SpO2 ,苏醒后 1、4、8、12、2 4h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 ,总镇痛舒适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患者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比例相当 (P >0 0 5 ) ,仅有V组 1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反应。结论 :OPCABG患者术后皮下持续泵入芬太尼利多卡因复合液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术后镇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给药 芬太尼 利多卡因 循环 冠脉搭桥 OPCABG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超滤下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刚 崔丽芳 +1 位作者 李玉梅 王会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67-769,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改良超滤(MUF)和零平衡超滤(ZUF)于体外循环(ECC)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和临床效果。方法 39例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ECC组(A组),常规ECC+MUF+ZUF组(B组)和... 目的比较应用改良超滤(MUF)和零平衡超滤(ZUF)于体外循环(ECC)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和临床效果。方法 39例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ECC组(A组),常规ECC+MUF+ZUF组(B组)和OP-CABG组(C组),每组13例。B组采用的滤器为滤过面积0.5m2,孔径允许65kDa物质通过,B组ECC全程采用勃脉力等量置换滤出液。观察麻醉诱导前(T1)、ECC10min(T2)、停机后/术后即刻(T3)、术后4h(T4)、24h(T5)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和术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与T1时相比,TNF-α、IL-6、IL-8三组T2~T5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T3、T4时B组明显低于A、C组(P<0.05或P<0.01)。B、C两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少于A组(P<0.05),B组术后P(A-a)O2明显低于A、C两组(P<0.05)。结论 ZUF加MUF可有效地滤出炎性细胞因子,减轻ECC所致炎性反应,与OPCABG相比,同样可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炎性细胞因子 循环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17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勇 童继春 +5 位作者 吴奇勇 袁卫东 毛小亮 陈栋 张科 李才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5-396,共2页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而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本院自1999年10月~2006年4月,对连续173例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而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本院自1999年10月~2006年4月,对连续173例冠心病患者施行OPCABG,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 被引量:2
16
作者 翟宇佳 王小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97-298,共2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surgery ,OPCABG )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所有病例常规监测ECG、SPO2 、AP、CVP ,行气管内插管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 +芬太尼 +潘库溴铵麻醉...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surgery ,OPCABG )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所有病例常规监测ECG、SPO2 、AP、CVP ,行气管内插管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 +芬太尼 +潘库溴铵麻醉诱导 ,芬太尼 +丙泊酚 +潘库溴铵 +异氟醚麻醉维持 ,维持足够麻醉深度 ,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 :芬太尼总用量 2 0~ 40 μg/kg ,麻醉时间 3 5~ 6h ,术后苏醒时间 (1 5± 0 6)h ,拔除气管导管时间 (3 1± 1 2 )h ,所有病例均无麻醉意外 ,无手术死亡。结论 :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控制心律 ,降低心肌耗氧和心肌抑制 ,是OPCABG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麻醉 手术 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 静脉穿刺 心肌耗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冠脉搭桥手术中急性二尖瓣返流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富军 于布为 孔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1期930-932,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 (OPCAB)手术中二尖瓣返流机制。方法随机选取 10 0例OPCAB病人 ,其中冠脉阻断后发生急性二尖瓣返流 (MR组 ) 16例 ,未发生急性二尖瓣返流 (NMR组 ) 84例 ,经SWAN GANZ导管监测CCI、SVO2 、PCWP、PAP、CVP...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 (OPCAB)手术中二尖瓣返流机制。方法随机选取 10 0例OPCAB病人 ,其中冠脉阻断后发生急性二尖瓣返流 (MR组 ) 16例 ,未发生急性二尖瓣返流 (NMR组 ) 84例 ,经SWAN GANZ导管监测CCI、SVO2 、PCWP、PAP、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当前降支阻断 5、10min时 ,PCWP在MR组分别为 (2 3.4 7± 5 .11)mmHg和 (2 4 .0 0± 5 .71)mmHg ,NMR组为 (19.30± 5 .19)mmHg和 (19.2 5± 5 .18)mmHg ;PAP在MR组为 (2 9.13± 5 .71)mmHg和 (2 8.5 7± 6 .19)mmHg ,NMR组为(2 4 .71± 5 .10 )mmHg和 (2 4 .19± 5 .12 )mmHg;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其它冠脉阻断时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冠脉搭桥 急性二尖瓣返流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瞬时血流监测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中的应用
18
作者 黄日茂 陈胜喜 +2 位作者 罗万俊 蒋海河 张春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5期1361-1363,共3页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瞬时血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爱云 葛秀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343-2343,共1页
关键词 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手术配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经冠状动脉造影 工业化国家 致死原因 内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围术期输红细胞量的评估及其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魏超 庄远 +6 位作者 陈麟凤 李卉 于洋 朱立国 席朝运 潘纪春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4-208,共5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并对输红细胞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根据红细胞输注量不同,将292名患者分为未输红细胞组(n=71)、输1-4 U红细胞组(n=144)和输>4 U红细胞组(n=77)。用... 本研究旨在明确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并对输红细胞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根据红细胞输注量不同,将292名患者分为未输红细胞组(n=71)、输1-4 U红细胞组(n=144)和输>4 U红细胞组(n=77)。用逐步增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3组比较,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1.4%vs 14.6%vs 24.7%,P<0.001);红细胞输注量以逐级递增的趋势体现其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性,OR值从回归分析模型1中1.205到模型2中1.241,直到模型3中的1.251(95%CI:1.120-1.398,P<0.001);多元线性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量的因素包括:年龄(B:0.102;95%CI:0.046-0.157,P<0.001)、性别(B:1.825;95%CI:0.692-2.957,P=0.002)、术前Hct(B:-36.044;95%CI:-47.724--25.163,P<0.001)、体外循环时间(B:0.031;95%CI:0.013-0.050,P=0.001)和急性心肌梗塞(B:2.769;95%CI:1.295-4.243,P<0.001)。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显著相关,影响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因素主要有:术前HCT、年龄、急性心肌梗塞、性别和体外循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脉搭桥 输血评估 肺部并发症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