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殷亮 王志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综合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术后疗效。方法:检索2002-2008年间国内关于OPCAB与CCAB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用RevMan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 目的:综合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术后疗效。方法:检索2002-2008年间国内关于OPCAB与CCAB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用RevMan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11篇,合计病例1957例(OPCAB组984例,CCAB组973例)。Meta分析提示:OPCAB组术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住时间和住院时间上都明显低于CCAB组(P<0.05),在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也明显少于CCAB组(P<0.05)。在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支数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1)。结论:OPCAB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比CCAB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隔离装置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理 陈敏 钱蒨健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3期624-625,共2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配合 术中应用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 冠心病病人 装置 并发症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例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会
3
作者 柏本健 魏维强 +1 位作者 李洁 方汉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03,共1页
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该类患者一般都有肺及肝肾功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同时,随着内科涂层药物支架的迅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这个人群中最终选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都是病情重、冠状动脉病... 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该类患者一般都有肺及肝肾功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同时,随着内科涂层药物支架的迅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这个人群中最终选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都是病情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严重缺血的患者,对心血管外科技术、麻醉技术的要求更高。如何更好的保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老年患者 心血管科技术 冠状动脉病变 冠心病患者 肾功能下降 术后并发症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继倬 韩露 +1 位作者 陈兴华 陈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手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89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组(C... 目的对比分析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手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89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组(CCAB组,39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组,50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相关指标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2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远端吻合口数、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住院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OPCAB组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CCAB组(均P<0.05)。结论 CCAB与OPCAB对于7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各有优势,OPCAB对于术后康复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效果及远期预后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胡佳心 阮新民 林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3117-3121,共5页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术期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1998年11月—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二科行单纯ONCAB的患者97例,为ONCAB组;另选取同期在本...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术期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1998年11月—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二科行单纯ONCAB的患者97例,为ONCAB组;另选取同期在本科行单纯OPCAB的患者150例,为OPCAB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OPCAB组患者年龄高于ONCAB组,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患者远端吻合口数少于ONCA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短于ONCAB组,术后多巴胺用量、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存活的242例患者中,172例(71.1%)随访7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为(11.6±2.5)年。OPCAB组随访7年以上患者胸闷/心绞痛症状发生率、新发ST-T改变/心律失常率、血管桥闭塞发生率高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因心脏事件死亡率、因心脏外事件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的围术期康复效果明显优于ONCAB;但OPCAB因操作较困难导致远期桥血管通畅率较差,再发胸闷/心绞痛率、新发心肌缺血性改变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围手术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静 宋静华 +1 位作者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SinoSCORE系统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宝荣 王联群 +4 位作者 刘建实 郭志刚 姜楠 张金芳 王金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目的:通过SinoSCORE系统将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早期效果,探讨该系统对OPCAB风险的评估。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0—01至2011-08施行单独OPCAB患者... 目的:通过SinoSCORE系统将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早期效果,探讨该系统对OPCAB风险的评估。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0—01至2011-08施行单独OPCAB患者1347例围手术期资料,年龄36—81岁(61.33±7.74)岁。应用SinoSCORE系统将全部患者分为三组:低危组(评分≤1分,n=724),中危组(评分2~5分,n=436),高危组(评分≥6分,n=187),将患者的术前、术中资料和术后早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高危组患者与低危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监护时间较长,延长辅助通气时间和延长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及死亡的发生率均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比低危组的主动脉球囊反搏及正性肌力药的使用率、脑卒中、肾功能衰竭、二次气管插管的发生率均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47例患者术后死亡12例。低危组死亡1例,中危组死亡5例,高危组死亡6例。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死亡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运用SinoSCORE系统将高风险冠心病患者与中危组患者相比,同样能够较好的接受OPCAB,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SinoSCORE系统能够较好的区分不同层次的病例,并预测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危患者 SinoSCORE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斌 张洁 张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6-768,共3页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Ⅱ~Ⅲ级OPCAB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S组)和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F组),各20例。...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Ⅱ~Ⅲ级OPCAB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S组)和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F组),各20例。观察监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mm(T2)、切皮时(T3)、开胸后1min(T4)、手术结束时(T5)、手术结束后30min(T6)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与T0比较,S组T1时刻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明显下降(P<0.05),其他各测定时点无变化,NE、E水平无变化(P>0.05);与T0比较,F组T1时血压、心率、RPP亦较低,T2时则升高,其他时间点变化不大,但RPP高于同期S组(P<0.05),T2、T6时血浆NE、E水平较高(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拔管时间S组较F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组较芬太尼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小,应激反应轻,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更适用于OP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维保温预防老年男性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低体温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佳佳 邱晨 赵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全维保温措施对老年男性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接受OPCABG治疗的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92例,根据手术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干预组46例... 目的探讨全维保温措施对老年男性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接受OPCABG治疗的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92例,根据手术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干预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保温措施,干预组采用围术期全维保温措施,分别于进入手术室、麻醉后、术野消毒后、开胸后、开胸1h后、吻合血管前、吻合血管后、手术结束各时间点记录体温变化,术后记录2组患者末梢循环恢复情况及寒颤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野消毒后、开胸后、开胸1 h后、吻合血管前、吻合血管后、手术结束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术后末梢皮温温热、肤色红润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2.6%vs 37.0%,P=0.001;91.3%vs 73.9%,P=0.028),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寒颤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16±0.52)s vs(2.49±0.55)s,P=0.001;2.2%vs 21.7%,P=0.004]。结论全维保温措施对老年男性OPCABG围术期低体温预防效果显著,可作为OPCABG围术期体温维护手段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围手术期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秀江 毛瑞芬 +1 位作者 周长浩 王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液动力学 氧代谢 并发症 芬太尼 丙泊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流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仲奇 杨碧波 +2 位作者 高峰 刁国华 马旭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移植血管通畅性。方法利用瞬时血流测定技术(t...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移植血管通畅性。方法利用瞬时血流测定技术(transit-time flow meter,TTFM)对105例CCABG和140例OPCABG移植血管进行测量,并记录平均流量(mean flow,Qm)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2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2组旁路移植血管数目及血管材料无差异。流量测定结果,乳内动脉OPCABG组(n=101)Qm(37.2±26.6)ml/min,PI3.3±1.3;CCABG组(n=75)Qm(39.5±21.8)ml/min,PI3.3±1.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0.612、0.000,P>0.05),大隐静脉流量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OPCABG组(n=335)Qm(36.8±27.4)ml/min,PI3.1±1.5;CCABG组(n=281)Qm(40.9±26.4)ml/min,PI2.9±1.3,t=-1.881、1.751,P>0.05]。2组各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移植血管流量测定Qm及P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OPCABG组与CCABG组比较,移植血管流量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瞬时超声血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洛尔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0例术后心肌酶谱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尔华 杨海基 +1 位作者 徐晨婕 史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394,40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洛尔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心肌酶谱与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60例心功能Ⅱ~Ⅲ择期OPCABC患者平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大剂量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_1组)和实验组(E_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洛尔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心肌酶谱与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60例心功能Ⅱ~Ⅲ择期OPCABC患者平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大剂量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_1组)和实验组(E_1组),小剂量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_2组)和实验组(E_2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均为15例。E_1、E_2组在放置肺动脉导管后,经静脉分别平均输注艾司洛尔40~50μg·kg^(-1)·min^(-1)和20~30μg·kg^(-1)·min^(-1),至关胸时为止。在术前、术毕、术后24h3个时点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液浓度,在C_1、E_1、C_2、E_2组随机各取5例右心耳组织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E_1组中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细胞线粒体积分在术毕、术后24h2时点低于C_1组(P<0.05),肌红蛋白、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E_2、C_2组上述指标在对应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经静脉平均输注艾司洛尔40~50μg·kg^(-1)·min^(-1)能体现其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心肌酶谱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庾华东 陶凉 陈绪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病变 冠心病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岁以上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航 张喆 +1 位作者 万峰 凌云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分析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临床资料。方法选择OPCABG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12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ICU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等围术期结果。结果127例患者中,2例因术中循环维持困难中... 目的分析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临床资料。方法选择OPCABG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12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ICU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等围术期结果。结果127例患者中,2例因术中循环维持困难中转体外循环,余125例均成功实施OPCABG,占98.43%。平均移植桥血管(2.44±1.05)支,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30.8±47.7)h,ICU停留时间(57.2±60.3)h,围术期心肌梗死6例,二次手术3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1例,严重肺部并发症17例,30d内死亡4例,病死率3.1%。82例成功接受随访,随访时间(28.3±12.8)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95.9%,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8.5%。结论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行OPCABG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手术后并发症 冠心病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晓晴 乔秋博 毕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分析320排CT评估的脑血管功能情况与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OPCABG的老年患者213例,并根据是否出现POCD分为病例组28例...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分析320排CT评估的脑血管功能情况与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OPCABG的老年患者213例,并根据是否出现POCD分为病例组28例和对照组185例,行320排CT检查、评估脑血管功能、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术后14 d再次进行评估,对比分析POCD的危险因素和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与 POCD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既往脑血管病、糖尿病、头颅CT 血管造影重度狭窄和CT 脑灌注异常均明显升高(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血管病史(OR=1.837,95% CI:1.075~3.141,P=0.026)和脑灌注异常(OR=3.224,95% CI:2.073~5.013,P=0.000)为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发现脑血管狭窄、脑灌注不良以及维持血糖平稳对于降低POC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糖尿病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脑灌注参数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障碍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保磊 毕齐 +1 位作者 陈明盈 骆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参数变化对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价值。方法选择将要接受OPCAB的患者105例,术前进行CT脑灌注检查,手术前后神经系统查体并在术后确认有无POCD的发生。根据术...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参数变化对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价值。方法选择将要接受OPCAB的患者105例,术前进行CT脑灌注检查,手术前后神经系统查体并在术后确认有无POCD的发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OCD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组间进行脑灌注参数单因素分析,根据ROC曲线计算CT脑灌注参数变化率对预测术后POCD发生的最佳截点。结果术后发生POCD发病率为15.24%(16/105)。POCD组与非POCD组的颞叶和额叶局部达峰时间变化率、颞叶局部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变化率、颞叶延迟相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rTTP变化率23%为本研究人群术后发生POCD的最佳截点,可预测术后POCD发生。结论 OPCAB术前接受320排CT脑灌注检查有助于发现术后POCD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认知障碍 脑灌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戚晓通 刘锦源 +2 位作者 王伟 赵胜 吴延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5-868,共4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是否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谵妄的发生。方法:行OPCABG的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入监护室清醒后,分别给予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是否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谵妄的发生。方法:行OPCABG的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入监护室清醒后,分别给予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0.4μg/kg缓慢静推,然后以0.2~0.7μg/(kg·h)泵入]和丙泊酚[25~50μg/(kg·min)泵入]。分别使用CAM-ICU和CAM量表评估患者在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谵妄情况。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5 d谵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脱机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谵妄发生率分别为17/150(11.3%)和31/150(20.7%)(P=0.027),谵妄始发时间分别为第2(1~5)天和第1(1~4)天(P=0.031),持续时间分别为1(1~3)d和2(1~4)d(P=0.04)。谵妄患者拔管时间分别为7.6(5.5~15.3)h和9.4(6.2~52.3)h(P=0.002),ICU入住时间分别为61.2(23~161)h和76.5(21~183)h(P=0.03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1(6~31)d和14(7~57)d(P=0.08)。结论:以右美托咪定为基础的镇静较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镇静方案可以减少OPCABG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延迟谵妄始发时间、缩短谵妄持续时间和心脏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轻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明亮 李清宝 +5 位作者 谭琦 李德才 王安彪 李勇 訾捷 范全心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轻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作用,以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实施单纯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轻中度IMR患者112例。术后7d、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轻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作用,以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实施单纯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轻中度IMR患者112例。术后7d、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反流情况,明确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否得到改善。结果112例患者均未出现死亡。3例患者术中安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后7d、6个月时所有患者二尖瓣关闭不全均有所改善;LVEF术后7d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5%±3.15%比48.60%±1.74%,P<0.01);LVEDD术后7d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1.22)cm比(5.70±1.12)cm,P<0.01];术后6个月LVEF较术后7d亦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90%±2.04%比52.55%±3.15%,P<0.05);术后6个月LVEDD较术后7d亦有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7±1.08)cm比(5.15±1.22)cm,P<0.05]。术后24h内13例患者CK-MB升高,48h降至正常;术后早期5例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1例发生心室颤动,9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所有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改善缺血心肌的供血以及乳头肌的血供,从而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缺血心肌血供改善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恢复,进而使心脏缩小,左心功能和二尖瓣功能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下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9
19
作者 谈锦艳 邱文娟 顾晓玲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2期106-107,共2页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是指应用药物和特殊手术器械以减弱跳动心脏的动度而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心、脑、肾、血液等脏器和系统的损害及其...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是指应用药物和特殊手术器械以减弱跳动心脏的动度而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心、脑、肾、血液等脏器和系统的损害及其相关的并发症,OPCAB在适应证选择上没有年龄限制,更适合于老年和重症病人[1].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我院共行OPCAB 75例,手术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循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烨 杭钧彪 +3 位作者 瞿晓红 朱良纲 周健 章剑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05-80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施行OPCAB患者,共460例,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98.7%。其中男性356例(77.4%);年龄≥70岁的高龄病例240例(52....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施行OPCAB患者,共460例,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98.7%。其中男性356例(77.4%);年龄≥70岁的高龄病例240例(52.2%)。根据术前外科高危因素将全组分为高危病例组(265例,57.6%)和普通病例组(195例,42.4%)。全组457例经正中胸骨切口完成OPCAB,3例行胸腔镜辅助下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VATS-CAB)。21例65岁以下患者施行了全动脉化OPCAB。结果:3例(0.6%)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457例手术均于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平均桥血管数为(2.98±1.12)支/例。手术死亡8例,总死亡率1.74%,其中普通组1.0%,高危组2.3%。83例(18.0%)术后给予正性药物支持,11例(2.4%)术后应用主动脉内囊反搏支持。460例中68.9%的病例手术当天拔除气管插管,全组平均ICU治疗时间(43.8±20.7)h。术后并发症依次为肺部感染(3.7%)、呼吸衰竭(1.1%)、肺动脉栓塞(1.1%)、胸骨感染(1.1%)、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0.8%)、脑血管意外(0.6%)、二次开胸止血(0.6%)和围术期心肌梗死(0.4%)等。结论:OPCAB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外科临床治疗早期效果满意,且对于高危病例,其临床应用可能更具有潜在优越性。不断优化和完善OPCAB的外科技术,以及默契的麻醉配合,是保障OPCAB手术高实施率和低术式转换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循环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