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能成为伦理主体吗?——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几点质疑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伟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50,共6页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伦理主体 生态伦理观 自然资源分配 生态危机 伦理问题 内在价值 制度决定 人类社会 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 合理调整 伦理关系 制度改革 人性尊严 生态中心 不合理 正义 乌托邦 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彩云 马兆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62,共3页
近几十年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发展迅猛,渐成主流,但它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未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而且还缺乏哲学的和现实的根基。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伦理 实践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下的动物保护思想梳理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秦红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239,共8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显现,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空前提升,保护热情空前高涨。考察环境伦理,发现其已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动物伦理也跳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己局限,把动物纳入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显现,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空前提升,保护热情空前高涨。考察环境伦理,发现其已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动物伦理也跳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己局限,把动物纳入关怀范围。其中动物福利主义思想不反对人类利用动物,但主张尽可能增进其福利,减少其痛苦;动物权利主义思想反对视动物为资源,反对利用动物,主张动物个体的利益;物种保护主义认识到物种多样性对人类而言的根本重大利益,主张保护物种的可持续生存,为此可以牺牲人类的当前利益。三大动物保护思想之间并无矛盾或冲突,而是关注点各有侧重,动物福利主义和物种保护主义已经得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动物权利主义则仍然饱受争议。人们准备致力于保护动物时,可参考借鉴三大动物保护思想,理清、判断、决定适宜的保护理念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动物福利主义 动物权利主义 物种保护主义 动物保护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儒家生态哲学定位问题新探 被引量:6
4
作者 卢兴 吴倩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4,共7页
儒家生态哲学难以用“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加以定位,其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解遵循着“理一分殊”的原则: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关联性和共通性,人是自然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与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 儒家生态哲学难以用“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加以定位,其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解遵循着“理一分殊”的原则: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关联性和共通性,人是自然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与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人较之于自然物具有构成上的优越性与价值上的优先性,人物之间体现出价值差等层级,这一点与西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存在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哲学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析彼得·温茨的环境协同论 被引量:9
5
作者 贾向桐 刘琬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6,共9页
针对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争,彼得·温茨认为,双方的主张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只有采用一种多元文化的协同视角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伦理学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人类繁荣的诉求,达到人类与... 针对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争,彼得·温茨认为,双方的主张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只有采用一种多元文化的协同视角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伦理学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人类繁荣的诉求,达到人类与自然的有序与和谐。可以说,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构成环境协同论提出的基本目标,温茨要在肯定人类固有价值与非人类的自在价值合理性的同时,强调尊重和平等对待人类周围的生态环境与物种,进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环境协同论的基本理论方向。总的来看,环境协同论意在通过这种观念的共识,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局面,进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全人类的长期福祉最大化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伦理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温茨 环境协同论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被引量:7
6
作者 谭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2,共4页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均有合理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别表现为极端的人道主义和极端的自然主义。必须消除现实中彼此的对立,并过渡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扩大价值的含义,建立一个包含...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均有合理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别表现为极端的人道主义和极端的自然主义。必须消除现实中彼此的对立,并过渡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扩大价值的含义,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广泛价值概念。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个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与评析——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淑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3-16,共4页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本文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化为线索,阐述了二者的内涵及实质,剖析了...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本文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化为线索,阐述了二者的内涵及实质,剖析了二者争论的焦点,讨论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通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0,共2页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重叠 基督教思想 历史根源 生态危机 历史学家 思想根源 环境危机 宇航员 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下的放累型环境损害--基于环境伦理学的几点思考
9
作者 黄秋雨 王斐 《绿色科技》 2020年第6期121-122,127,共3页
指出了环境损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者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化。环境损害类型之一的放累型环境损害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释放物质或能量给环境造成的不堪负累的环境损害,该类环境损害充分体现了人类中心主... 指出了环境损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者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化。环境损害类型之一的放累型环境损害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释放物质或能量给环境造成的不堪负累的环境损害,该类环境损害充分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害。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自然生态本身的价值。回顾环境法学发展40年,提出了未来的环境保护法应立足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注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考虑自然生态价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累型环境损害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生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云峰 马德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简要考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确立过程以及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对它的反叛和冲击。同时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继哥白尼、达尔文之后真正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 ,是最深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 ,因为它把人类及其意识现象看... 本文简要考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确立过程以及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对它的反叛和冲击。同时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继哥白尼、达尔文之后真正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 ,是最深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 ,因为它把人类及其意识现象看成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它所理解的实践也是作为“类活动”(宇宙现象 )而被考察的。因此 ,马克思主义虽然以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 ,但它是从宇宙普遍进化出发而不是从人本身出发来看人。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今天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现象 普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自然 意识 哥白尼 视角 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人与自然——兼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11
作者 彭坚 郑百灵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6-39,共4页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目前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话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超越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实践中为我们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目前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话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超越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实践中为我们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生物学教学中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与人类中心主义实践观教育
12
作者 黄勇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10,共2页
本文从世界观与实践观两个层面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的是非,认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观教育,并努力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为生物学教学寻求一条脱离两难境地的出路。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生物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炳淳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0-43,共4页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证伪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邓天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1,共5页
生态哲学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看法,是不同范式的生态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基本态度是属于人类中心主义一方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现代色彩的人类中心... 生态哲学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看法,是不同范式的生态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基本态度是属于人类中心主义一方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现代色彩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它而言,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残酷,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显得虚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哲学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被引量:6
15
作者 蒙培元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51,共10页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主体性 移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舒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涉及它的内涵及表现形态,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界都存在分歧。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对当代环境问题负责,学者们也看法各异,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走出人...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涉及它的内涵及表现形态,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界都存在分歧。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对当代环境问题负责,学者们也看法各异,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实践上也是不可能的。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的利益,这是应该走入的理性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探析
17
作者 落瀚卿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0期275-276,共2页
指出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森林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文... 指出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森林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重视。这两种理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尤为重要,并且存在很多分歧。为此,探讨了两种理论分别对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祥金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演进的分析,探讨了问题争论的思想实质,然后对其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强式人类中心主义 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兼对人类中心主义诘难的诘难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长拴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26-29,共4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过程中问题的日益突现,人们普遍开始了以反叛理性和个人主体性为特征的对现代化的反思。许多学者为解救现代化的灾难,倡导各种非人类中心论思想,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但全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人的命运和人的未...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过程中问题的日益突现,人们普遍开始了以反叛理性和个人主体性为特征的对现代化的反思。许多学者为解救现代化的灾难,倡导各种非人类中心论思想,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但全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人的命运和人的未来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人文化观念,本质是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最基本的行为法则。到目前为止,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的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现在的人类中心主义。所谓非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对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带有偏激性的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自体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价值选择 人类社会 主体性存在 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与发展 人类 人类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 个人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伦理之争——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综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世忠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0,共8页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日益加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正当性,进而提出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日益加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正当性,进而提出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保护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秉持何种环境伦理观。本文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进行综述,分析古典和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伦理观、生物中心主义伦理观、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等西方环境伦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启示意义。同时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环境伦理观,说明儒家文化的环境伦理观属于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而道家文化的环境伦理观更接近于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产物,实质上是长期以来环境伦理观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时发生偏差的结果。唯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势头,才能从机制上实现“天地人和”的永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环境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 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 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