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金伟 李益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27,共3页
目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存在并不断蔓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分析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当代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剖析造成这些消极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非主流意识形... 目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存在并不断蔓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分析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当代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剖析造成这些消极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交流与对话、整合当前高校出现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当代大学生 消极影响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与发展特点 被引量:4
2
作者 金伟 张思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1,68,共4页
当前,我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分析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不难发现:新型媒体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最主要传播途径;学术交... 当前,我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分析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不难发现:新型媒体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最主要传播途径;学术交流已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已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便捷途径;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已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一条隐性途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特征更加复杂、形式更加多元、目的更加趋利、内容更加政治性和学术性、手段更加隐蔽、态势更加不均衡、危害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传播途径 发展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识、区别对待: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视角 被引量:12
3
作者 范秋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共3页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时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也诱发了良莠不齐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时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也诱发了良莠不齐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非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消解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实践及当代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范秋迎 李国良 高姗姗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共4页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经验、推进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管理 历史实践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途径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传礼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15期118-121,共4页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也是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基本手段。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严重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而要积极作为、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通过批判与斗争、主导与包...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也是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基本手段。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严重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而要积极作为、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通过批判与斗争、主导与包容、对话与驾驭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统领,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使非主流意识形态以一个"尽可能地避免消极影响、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主导 包容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角透析非主流意识形态 被引量:3
6
作者 范秋迎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年第4期62-65,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性、趋利性、政治性、隐蔽性特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性、趋利性、政治性、隐蔽性特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非主流意识形态 引领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向 被引量:2
7
作者 文洁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44,共3页
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是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场所分布多域化、表现形式多样化、政治诉求公开化、传播路径网络化和受众对象年轻化的新动向。精准把... 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是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场所分布多域化、表现形式多样化、政治诉求公开化、传播路径网络化和受众对象年轻化的新动向。精准把握这一新动向对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非主流意识形态 新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
8
作者 李春耕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19,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社会各阶层。在改革开放中出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可怕,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社会各阶层。在改革开放中出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可怕,关键问题是如何科学地对待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科学对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利益集团 改革开放 社会各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之辨 被引量:13
9
作者 储著源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3,共10页
"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蕴。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意识形... "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蕴。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主阵地,是各国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时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转型期主流与非主流相互交融、交锋、斗争,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两者相互混淆、主次不分的现象,这极大地消解了主流的权威地位。科学解答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之含义、指向、表现、特征、标准、地位以及建设策略,既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战略,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更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大众、培育主流价值观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 主流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流引领与和谐共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秋梅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5,共3页
多种意识形态共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种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主流引领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互利共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多种意识形态共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种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主流引领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互利共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佳状态。运用共生理论与方法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和谐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力、竞争力和掌控力 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从何而来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0,共3页
实践的开拓创新及瞩目成就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与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构建与影响力增强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新格局的开拓形成。当前,是进一步巩固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好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要增强自信,要大有作为,... 实践的开拓创新及瞩目成就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与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构建与影响力增强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新格局的开拓形成。当前,是进一步巩固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好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要增强自信,要大有作为,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理论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隐防
12
作者 郭文亮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5-15,共1页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包括意识形态问题在内的各种公共议题的讨论是好事,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我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是壮...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包括意识形态问题在内的各种公共议题的讨论是好事,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我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是壮大了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声势。虽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回击,但寡不敌众,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所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 民主政治 专家学者 声音 网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与促进策略 被引量:27
13
作者 阎国华 韩硕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1-184,共14页
依托移动网络、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转向。网络圈群在缔造网络生活新业态的同时,也日益产生现象级影响,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构与重构。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 依托移动网络、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转向。网络圈群在缔造网络生活新业态的同时,也日益产生现象级影响,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构与重构。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群显著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认同的现实境遇,并引发了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削弱、主流意识形态难以进入圈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圈传播、圈内典型意见主导思想认同等显在困境。遵循网络圈群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脉络,分析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成的主要挑战,可以发现网络圈群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着重以优化内容设计、创新方式方法、紧盯受众需求和注重协同作用为抓手,从而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圈群引领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圈群穿透力、深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圈群性生态和统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圈内外因素等方面实现系统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圈群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传播逻辑 认同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风险审视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保章 孟翔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2,共9页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互联网与民粹主义的碰撞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就其基本特征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隐蔽阶级特征,突显社会矛盾;有意表现自身,潜在杂糅信息;全球传播流行,各地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文...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互联网与民粹主义的碰撞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就其基本特征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隐蔽阶级特征,突显社会矛盾;有意表现自身,潜在杂糅信息;全球传播流行,各地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多重风险。针对网络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多重风险,提出治理策略: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打下坚实基础;警惕网络霸权,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防止社会失序,为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给予充分保障。在方法论意义上,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发展与安全的基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霸权 发展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被引量:17
15
作者 韩影 张爱军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5,共10页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大数据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复杂局面。意识形态治理既包括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防止主...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大数据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复杂局面。意识形态治理既包括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防止主流意识形态的失真与虚置,也包括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让非主流意识形态维持在法治的限度之内,防止非主流意识形态极端化和相互妖魔化。意识形态治理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提高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排除对意识形态治理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防止意识形态治理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双重风险,使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导力、震慑力和控制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力、特性及其规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爱军 秦小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7-162,192,共7页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包括由公共权力塑造的网络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网民取舍与构建的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后真相"时代,政治情感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政治信念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动力,政治道德与...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包括由公共权力塑造的网络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网民取舍与构建的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后真相"时代,政治情感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政治信念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动力,政治道德与政治正确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底线根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具有多元性、去中心性、虚拟性、非理性、平面性、互动性、碎片性、变异性的特点。只有遵循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及其特性,才能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治理。新时代落实宪法和法律权利,完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态平衡制约机制,构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立体复合干预机制等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 政治传播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
17
作者 李贵忠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11期191-192,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各种各样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随之而来,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客观认识和分析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和发展,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对建设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各种各样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随之而来,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客观认识和分析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和发展,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特征 影响 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思潮:一个概念的再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洁 彭庆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4-118,共5页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对象。新时期,理解社会思潮的内涵应该注意转变角度,摒弃单纯从社会意识范畴来理解社会思潮的做法,把社会思潮纳入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来加以考察,突出其意识形态性,进而从过程角...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对象。新时期,理解社会思潮的内涵应该注意转变角度,摒弃单纯从社会意识范畴来理解社会思潮的做法,把社会思潮纳入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来加以考察,突出其意识形态性,进而从过程角度审视其本质和形成发展,并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过程中来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内涵,真正认识到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群众并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思潮 非主流意识形态 阶级社会 意识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不和谐:从生存理性到公共理性——兼论和谐文化建设如何可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抱弘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1期138-141,共4页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和谐 公共理性 生存理性 非主流意识形态 传播渠道 日常生活 人类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