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及其变迁
1
作者 施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7-583,共7页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一组由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上,IFD的诊断标准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患者,然而,临床实践发现,越来越多IFD患者的基础疾病并非粒缺,更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病...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一组由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上,IFD的诊断标准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患者,然而,临床实践发现,越来越多IFD患者的基础疾病并非粒缺,更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病毒性肺炎、糖尿病等非粒缺患者,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都与粒缺患者存在明显不同。本文对非粒缺患者IFD诊断标准及其变迁,尤其是与粒缺患者的差异进行全面阐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诊断IF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肺真菌病CT表现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亚丹 周志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 :了解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肺真菌病的CT表现,提高影像医师对其CT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且获得病理确诊的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肺真菌病患者118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分布、征象... 目的 :了解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肺真菌病的CT表现,提高影像医师对其CT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且获得病理确诊的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肺真菌病患者118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分布、征象等)。结果:118例中病变以单发为主,结节或肿块最为常见,占80.7%(67/83)。具有典型空腔、空气新月征及晕征表现的占21.2%、10.2%、22%。CT表现为多发病灶,细菌培养30.3%(10/33)为阳性结果,单发病灶中细菌培养4.7%(4/85)呈阳性,P=0.000,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粒缺肺真菌病患者CT表现多种多样,以单发结节或肿块常见,空腔、空气新月征、晕征占比例较小,但仍为特征性表现。当CT表现为多发病变时,提示同时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真菌病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 CT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管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初次CT表现 被引量:5
3
作者 毛伍兵 李水连 陈其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9-682,共4页
目的:分析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管支气管肺曲霉菌病(ITBA)初次CT表现,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中山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14例ITBA成年患者的临床和初次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13年血液病/... 目的:分析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管支气管肺曲霉菌病(ITBA)初次CT表现,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中山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14例ITBA成年患者的临床和初次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13年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版)。所有CT图像均经两位胸部影像学副主任医师阅片并分析总结其CT征象。结果:14例患者初次CT表现13例(92.9%)段或亚段支气管壁明显增厚,11例(78.6%)出现肺外围支气管扩张,10例(71.4%)出现多发结节,8例(57.1%)出现沿气道分布的楔形小片状实变影或磨玻璃影,6例(42.9%)有空洞,较大空洞内见细线状的分隔影。结论: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ITBA初次CT的主要表现是支气管外壁明显增厚、支气管扩张、结节、梭形空洞(其内少许细线状的分隔)。支气管外壁明显增厚及梭形空洞(其内少许细线状的分隔)对ITBA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