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蒂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静脉回流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世民 袁锋 +3 位作者 俞光荣 李海丰 周家钤 张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积3 cm×2 cm~5 cm×4 cm,皮神经浅静脉筋膜蒂宽1 cm,旋转轴点分别在指间关节近侧(11例)和掌指关节近侧(5例)。术后皮瓣均有静脉郁血肿胀,早期10例未结扎蒂部远侧浅静脉,5例皮瓣出现张力水泡;经采取措施改善静脉回流而愈合,但有表皮脱落和部分伤口裂开。后期6例均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术后皮瓣肿胀程度减轻,无张力水泡出现,愈合过程顺利。16例均吻合皮神经,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简单,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阻断倒灌,肿胀程度减轻,成活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端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远端蒂皮瓣 静脉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栋 张世民 +2 位作者 王欣 李继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皮瓣的静脉回流 被引量:32
3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8-190,共3页
关键词 静脉 远端蒂皮瓣 静脉回流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脾综合征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被引量:9
4
作者 沈蓉 张玉奇 +5 位作者 蔡及明 朱俊学 张志芳 陈笋 姚莉萍 吴兰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48-165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脾综合征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漏诊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本文总结了190例心脾综合征患儿肺静脉回流情况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90例心脾...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脾综合征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漏诊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本文总结了190例心脾综合征患儿肺静脉回流情况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90例心脾综合征患儿中,无脾综合征159例,其中61例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占38.3%),多脾综合征31例,其中5例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占16.1%)。66例患儿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超声诊断符合者17例(占25.7%),漏误诊49例(占74.3%);66例肺静脉回流异常患儿中,伴有明显异常回流途径者17例,超声诊断15例(占88.2%)。结论无脾综合征患儿常合并肺静脉回流异常。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心脾综合征伴有明显异常回流途径的肺静脉异位引流,其他类型肺静脉回流异常检出的准确率尚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综合征 肺静脉回流异常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毛莉颖 黄东 +5 位作者 江奕恒 张惠茹 吴伟炽 林浩 牟勇 黄国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4-486,共3页
目的分析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对56例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掌背动脉皮瓣、远端蒂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等不同方法分别进行修... 目的分析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对56例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掌背动脉皮瓣、远端蒂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等不同方法分别进行修复。结果本组53例皮瓣全部成活,早期有3例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后出现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远端蒂皮瓣蒂部的处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在皮瓣蒂部结扎浅静脉干能够有效地降低皮瓣转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率,改善静脉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损伤 远端蒂皮瓣 静脉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桡侧岛状逆行旋转皮瓣静脉回流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博 刘牧之 +9 位作者 原林 马富 李汉云 韩震 钟世镇 郑玉明 李运连 陈庄洪 丁伯坦 夏彭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3年第1期8-12,共5页
前臂桡侧岛状逆行旋转皮瓣对于修复手部早期或晚期损伤的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皮肤供区。为了探讨皮瓣逆行旋转后,静脉如何回流,本文用17具已防腐固定的尸体和1具新鲜尸体上肢用黑汁或普兰氯仿溶液,逆行注射桡静脉... 前臂桡侧岛状逆行旋转皮瓣对于修复手部早期或晚期损伤的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皮肤供区。为了探讨皮瓣逆行旋转后,静脉如何回流,本文用17具已防腐固定的尸体和1具新鲜尸体上肢用黑汁或普兰氯仿溶液,逆行注射桡静脉,另用四具新鲜尸体上肢制成皮瓣模型,在X线下造影,发现桡静脉的瓣膜发育不良,且桡动脉两侧伴行的桡静脉间有众多、各种形式的交通支,静脉血可以迷宫形式还流,对保证前臂桡侧岛状逆行旋转皮瓣成活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 旋转皮瓣 交通支 前臂 静脉回流 静脉 瓣膜 岛状皮瓣 静脉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静脉回流通道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尚敏 温玉明 王昌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研究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后颅内静脉血液回流通道的分布和开放情况。方法:选用猕猴,在双侧颈内静脉结扎情况下作经上矢状窦的染料灌注和动物尸检。结果:椎管静脉丛,颈外静脉,椎静脉,颈深静脉和咽食管静脉丛等明显充盈和染色。结... 目的:研究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后颅内静脉血液回流通道的分布和开放情况。方法:选用猕猴,在双侧颈内静脉结扎情况下作经上矢状窦的染料灌注和动物尸检。结果:椎管静脉丛,颈外静脉,椎静脉,颈深静脉和咽食管静脉丛等明显充盈和染色。结论:颈内静脉阻断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回流 解剖学 颈内静脉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栋 李双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8-460,共3页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皮瓣静脉回流 肢体远端损伤 逆行岛状筋膜瓣 颞浅血管为蒂 显微外科技术 面部创面 游离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血管技术在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斌 周颖奇 +4 位作者 王振堂 叶华 曹贵松 景在平 仲剑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肝静脉回流障碍 (Budd- Chiari)综合征的新方法。 方法 :在 11例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患者中 ,应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气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获得成功后 ,有 9例患者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 3例肝静脉完...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肝静脉回流障碍 (Budd- Chiari)综合征的新方法。 方法 :在 11例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患者中 ,应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气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获得成功后 ,有 9例患者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 3例肝静脉完全闭塞者在下腔静脉腔内治疗术成功后 1周内行肠系膜上静脉 -下腔静脉间人造血管“H”型分流术。结果 :11例患者中 ,除 1例在腔内治疗术后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表现外 ,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随访 6~ 35个月 ,血管内支架通畅、无移位 ,分流血管无血栓栓塞 ,门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 腔内血管术 治疗 布加综合征 B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术中回流静脉的保护 被引量:7
10
作者 苏忠周 周跃 +3 位作者 徐杰 闫仁福 马旭东 李晓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术中如何保护回流静脉,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回流静脉保护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42例,术前均行MRV检查,术中采取跨中线骨瓣,绕行剪开硬膜,妥善处理...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术中如何保护回流静脉,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回流静脉保护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42例,术前均行MRV检查,术中采取跨中线骨瓣,绕行剪开硬膜,妥善处理肿瘤与中央沟静脉粘连和受累的矢状窦。采取传统手术20例。结果采取回流静脉保护组回流静脉均保护完整,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传统手术组4例因术中回流静脉损伤而出现偏瘫、颅高压症状,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2例上肢遗留偏瘫。结论应用术前MRV检查和术中注意回流静脉的保护等显微技术切除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可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提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 脑膜瘤 回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永轶 胡俊清 +1 位作者 钟震亚 陈克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 :为探讨Legg 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 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1 ... 目的 :为探讨Legg 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 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1 )髋关节骨外静脉包括 :旋股内、外侧静脉 ,闭孔静脉 ,臀上、下静脉 ,颈后静脉 ,髂腰静脉 ,股骨头韧带静脉 ,颈升静脉 ;骨内静脉包括 :前、后、上、下骺静脉 ,内骺静脉 ,前、后、上、下干骺静脉。关节囊内存在丰富的滑膜下静脉网 ,髋关节周围形成两个彼此有吻合的环状结构。(2 )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 ,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 ,在微动脉移行为毛细血管的部位 ,常可见到环形缩窄。结论 :(1 )Legg Perthes病与股骨头、颈静脉回流障碍密切相关。 (2 )根据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特点 ,Legg Perthes病可以设计骨内、外双重介入治疗 ,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股骨颈 髋关节 静脉回流 应用解剖学 LEGG-PERTHES病 儿童期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观察呼吸运动对脑静脉颅外回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永超 邓雪飞 +3 位作者 连娟 罗福成 王琼 韩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72-197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条件下呼吸运动对脑静脉颅外回流的影响。方法嘱4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取坐位和仰卧位,以超声观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在平静呼吸、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时的血流量变化。结果卧位平静呼吸时,颈内静脉和椎静脉血流量分别占脑血...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条件下呼吸运动对脑静脉颅外回流的影响。方法嘱4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取坐位和仰卧位,以超声观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在平静呼吸、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时的血流量变化。结果卧位平静呼吸时,颈内静脉和椎静脉血流量分别占脑血流总量的66.94%和4.17%;深吸气末颈内静脉所占比例增至86.61%,椎静脉所占比例减至1.69%。坐位平静呼吸时,颈内静脉和椎静脉血流量分别占脑血流总量的18.08%和14.73%;深吸气末颈内静脉所占比例增至89.68%,椎静脉所占比例减至1.86%。在深呼气末,卧位和坐位时颈内静脉、椎静脉血流量与平静呼吸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卧位和坐位时,深吸气均使得脑静脉通过颈内静脉向颅外回流的比例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颅外回流 呼吸运动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肺静脉异位回流的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建 张镜芳 +4 位作者 陈伟达 罗征祥 蔡增欣 杨小慧 陈欣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02-403,共2页
报告手术治疗21例小儿全肺静脉异位回流,年龄6个月~14岁(平均6.7岁);体重4.9~30kg(平均15.8kg)。3周岁10kg以下的婴幼儿5例。心上型10例,心内型8例,混合型3例,手术死亡3例,手术死亡率为14.3%。本文介绍了根据不同病变类型的各种手术... 报告手术治疗21例小儿全肺静脉异位回流,年龄6个月~14岁(平均6.7岁);体重4.9~30kg(平均15.8kg)。3周岁10kg以下的婴幼儿5例。心上型10例,心内型8例,混合型3例,手术死亡3例,手术死亡率为14.3%。本文介绍了根据不同病变类型的各种手术方法,并就吻合口大小、术前肺动脉高压、术后心律失常、术后吻合口狭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异位回流 外科手术 儿童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gg—Perthes 病中的髋关节静脉回流障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尚礼 梁碧玲 +2 位作者 麦舜夫 何天骐 黄尚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3期72-73,84,共3页
Legg-Perthes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984年以来我院对该病进行了股骨颈穿刺的髋关节静脉造影术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Legg-Perthes病共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发病年龄4~13岁,平均8.25岁。全为单侧发病,左侧18例、右侧14例。... Legg-Perthes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984年以来我院对该病进行了股骨颈穿刺的髋关节静脉造影术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Legg-Perthes病共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发病年龄4~13岁,平均8.25岁。全为单侧发病,左侧18例、右侧14例。按Ferguson的分期标准,本组Ⅰ期占7例,Ⅱ期16例,Ⅲ期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回流障碍 Legg PERTHES 静脉丛 造影术 旋股外侧静脉 发病年龄 心静脉 旋股内侧静脉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石杰 谭允西 陆广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9-202,253-254,共4页
20侧新鲜髋部标本经盐酸腐蚀静脉瓣后逆行灌注观察。髋关节的静脉回流经施股内、外侧静脉,臀上、下静脉,闭孔及髂腰静脉。它们在髋关节周围形成近、远侧静脉环。股骨头内静脉回流为22~25对以其最高点为中心辐射状走向头、颈交界处的辐... 20侧新鲜髋部标本经盐酸腐蚀静脉瓣后逆行灌注观察。髋关节的静脉回流经施股内、外侧静脉,臀上、下静脉,闭孔及髂腰静脉。它们在髋关节周围形成近、远侧静脉环。股骨头内静脉回流为22~25对以其最高点为中心辐射状走向头、颈交界处的辐射静脉,主干与其深、浅属支组成犹如以股骨头中轴为中心的隔板,在头、颈交界处形成2~3个立体静脉环,再经10余条股骨颈颈升静脉下行汇入髋关节远侧静脉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静脉回流 静脉环 股骨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回流障碍对大鼠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
16
作者 李萌 凌锋 +1 位作者 刘树山 郝蔓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96-298,共3页
静脉回流障碍对大鼠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李萌,凌锋,刘树山,郝蔓春脑缺血急性期合并脑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严重的脑水肿和出血性脑梗塞,但脑静脉回流障碍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脑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我们在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 静脉回流障碍对大鼠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李萌,凌锋,刘树山,郝蔓春脑缺血急性期合并脑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严重的脑水肿和出血性脑梗塞,但脑静脉回流障碍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脑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我们在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1],阻断鼠脑的主要回流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回流障碍 缺血性 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肾联合移植改良式门静脉回流动物模型的建立
17
作者 吴文澜 杨坤兴 +1 位作者 倪绍忠 时开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7-529,F002,共4页
目的:建立猪胰肾联合移植改良门静脉回流、胰液外引流动物模型,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以12头杂交长白猪为供、受体,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大块联合切取供体胰、节段十二指肠、左肾、脾脏。修剪移植肾脏、胰腺和十二指肠,左... 目的:建立猪胰肾联合移植改良门静脉回流、胰液外引流动物模型,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以12头杂交长白猪为供、受体,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大块联合切取供体胰、节段十二指肠、左肾、脾脏。修剪移植肾脏、胰腺和十二指肠,左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吻合。移植时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吻合,腹主动脉段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十二指肠内置入T型管、输尿管内置入脑室引流管自腹壁引出,胰液和尿液转流备Ⅱ期手术完成。结果:手术成功,供肾、胰植入受体后立即恢复良好的血液循环,无出血及漏血现象,并且迅速恢复功能。术后平均存活期12天。结论:成功建立了猪胰肾联合移植门静脉回流、胰液外引流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肾联合移植 动物模型 门静脉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回流静脉中肝癌细胞的检测及术后复发
18
作者 施乐华 吴孟超 +2 位作者 陈汉 张志浩 周允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51-52,共2页
本文对24例原发性肝癌(PHC)切除标本中静脉回流液进行了癌细胞检查,以了解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静脉回流液中5例(20%)查到癌细胞;(2)肿瘤直径>5cm者,回流液中癌细胞阳性率高;(3)回流液癌细胞阳性者,术后易转移及复发。
关键词 回流静脉 肝癌细胞 复发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回流、肠造瘘式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19
作者 虞俊波 徐泽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3-395,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为胰腺移植的基础实验提供研究工具。方法:近交系SD大鼠胰腺移植。链尿佐菌素按50 mg/kg的剂量一次性尾静脉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供胰血液回流重建采用门静脉回流方式,即将附带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 目的:建立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为胰腺移植的基础实验提供研究工具。方法:近交系SD大鼠胰腺移植。链尿佐菌素按50 mg/kg的剂量一次性尾静脉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供胰血液回流重建采用门静脉回流方式,即将附带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供胰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供胰的门静脉与受体的肠系膜上静脉端侧吻合。十二指肠近端结扎,远端腹壁造瘘。结果:共进行38次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实验,其中33例术后血糖正常且存活超过7天,移植成功率为86.8%。术后1、3、5天血糖平均为(4.91±0.84)mmol/L、(5.19±1.06)mmol/L以及(5.67±1.47)mmol/L。结论:本胰腺移植模型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并能较好地模拟临床胰腺移植过程,适用于胰腺移植的基础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移植 门静脉回流 造瘘 糖尿病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静脉是如何回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丁冉 郑雪峰 +1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部位,为了解胆囊癌血管转移途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肝和胆囊标本32例,制成肝门静脉和胆囊静脉铸型标本。计数胆囊静脉属支和分支的数目,测量其直径。观察胆囊静脉的回流... 目的探讨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部位,为了解胆囊癌血管转移途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肝和胆囊标本32例,制成肝门静脉和胆囊静脉铸型标本。计数胆囊静脉属支和分支的数目,测量其直径。观察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肝门静脉的部位。结果胆囊有胆囊静脉2~4支,长1.6 cm(1.1~2.1 cm),中部直径3.1 mm(2.4~4.1 mm)。胆囊静脉属支有3支(2~5支),末端直径1.6 mm(0.8~2.8 mm);胆囊静脉分支有4支(3~5支),起始处直径1.5 mm(0.8~2.2 mm)。胆囊静脉左、右侧各1支的有10例,各2支的有8例;左侧1支、右侧2支的有6例,左侧2支、右侧1支的有7例,左侧3支、右侧1支的有1例。在胆囊体和底部起始的细小静脉与胆囊动脉分支伴行,向胆囊两侧走行,汇合成2~5支胆囊静脉属支,在近胆囊床边缘处汇合为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3~5支分支,走行5~8 mm后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胆囊床底部有3~5支细小胆囊静脉直接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细小分支吻合。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的静脉与胆总管静脉或肝总管静脉汇合,上行注入肝门静脉左支或右支。结论胆囊体和底部的静脉以胆囊门静脉的模式与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吻合,即首先以胆囊毛细血管静脉端汇合为小静脉,各属支进而汇合为数支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数支分支,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静脉回流 胆囊门静脉 临床解剖学 血管铸型 胆囊癌血管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