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脉环法和动静脉束法诱导珊瑚骨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董青山 郭家平 +2 位作者 李志进 商洪涛 毛天球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环(AV环)法、A动静脉束(AV束)法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A组是将新西兰兔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AV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加ePTFE膜包裹隔绝。B组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 目的:探讨动静脉环(AV环)法、A动静脉束(AV束)法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A组是将新西兰兔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AV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加ePTFE膜包裹隔绝。B组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块的两边侧槽中,加ePTFE膜环绕包裹隔绝。4、8周行珊瑚、血管内膜扫描电镜和血管铸型检查,同时取对侧正常股动静脉内膜作对照,血管铸型标本行大体解剖和腐蚀后血管分布等观察。结果:SEM显示A组血管化的珊瑚内部和表层有大量血管结构,相互交通,发育成熟;血管内膜凹凸不平,可见内陷发芽孔洞;B组珊瑚内血管明显偏少,血管内膜与正常内膜形态接近。血管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周边和珊瑚表层充满小血管;B组血管明显稀疏。腐蚀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动静脉段芽生和伴行有丰富的小血管,在入口处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吻合交通;B组主干动脉血管无发芽新生血管,仅有周边伴行的部分小血管长入。结论:AV环方法和AV束方法均可促进珊瑚血管化,前者诱导血管新生能力更强,两者血管生成的机制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珊瑚 静脉短路 静脉血管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
作者 巩本刚 夏修良 +2 位作者 贾宗师 徐宏 张同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7期649-649,共1页
自1991年4月至1993年4月,我院共施行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13例(14条下肢),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全组共13例,14条下肢。男性8例,女性5例。右下肢发病7条,左下肢5条,双侧1例(2条)。年龄29... 自1991年4月至1993年4月,我院共施行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13例(14条下肢),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全组共13例,14条下肢。男性8例,女性5例。右下肢发病7条,左下肢5条,双侧1例(2条)。年龄29~67岁,平均42.5岁。病程2~21年,平均6年零2个月。二、临床表现:下肢水肿13条,浅静脉曲张14条,下肢沉重感和疼痛11条,小腿下段色素沉着9条,溃疡形成6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浅静脉环缩术 静脉曲张 小腿下段 静脉造影 色素沉着 沉重感 造影剂 血管腔 股深静脉 迂曲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的疗效评价——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爽 李天骄 +2 位作者 李树仁 司会莉 郝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2-799,共8页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相关内容进行Meta分析,总结比较单纯CPVI与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策略在消融后房颤复发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21项研究3357例患者,其中1580例行单纯CPVI,1777例行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随访时间均大于1年。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CPVI相比,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未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86,95%CI:0.73~1.01,P=0.06)。根据额外消融部位、房颤类型、左心房内径、房颤诊断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只在较小的左心房内径亚组中,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68,95%CI:0.47~0.98,P=0.04),在其他亚组中未发现上述现象。结论:相比于单纯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的消融策略未降低消融后房颤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静脉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晓红 叶朝阳 +1 位作者 杨亚娟 许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7期62-63,共2页
通过对99例使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随访与护理,探讨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有效护理措施,认为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护理重点为正确使用留置导管、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导管开放时间、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加... 通过对99例使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随访与护理,探讨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有效护理措施,认为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护理重点为正确使用留置导管、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导管开放时间、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加强患者自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涤纶静脉导管 血液透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韦美玉 王会永 +3 位作者 徐延敏 李广平 许纲 陈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01至2010-05就诊于我院住院部房颤患者123例,其中6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消融组)和57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组),对...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01至2010-05就诊于我院住院部房颤患者123例,其中6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消融组)和57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组),对所有入选的患者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SF-36量表)调查方式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消融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SF-36量表中除肌体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以及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消融组患者按疗效分为成功者(41例)和未成功者(25例)分别进行比较,成功者SF-36量表中8个维度评分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躯体健康评分从(227.4±57.0)分提高到(293.4±54.3)分(P<0.001),精神健康评分从(243.8±51.7)分提高到(309.0±58.0)分(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消融成功患者中,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静脉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0例次血液透析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的留存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7
6
作者 马晓红 叶朝阳 +2 位作者 孙丽君 孟仙 邢小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2期49-50,共2页
通过对380例次使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随访与护理,探讨延长导管留存时间的有效护理措施,认为多环节、多细节进行严格无菌操作,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并发症,避免护理不当,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自我护理,是... 通过对380例次使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随访与护理,探讨延长导管留存时间的有效护理措施,认为多环节、多细节进行严格无菌操作,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并发症,避免护理不当,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自我护理,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涤纶静脉留置导管 血液透析 留存分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凌 王菲 +5 位作者 蔡晓庆 张玉秀 史亮 剡冬冬 姚焰 张卫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7-790,共4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分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45例),阵发性房颤7字线消融者(48例),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18例),持续性房颤7字线消融者(25例),比较两术式对患者左心房直径、消融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过12个月的随访,两术式在治疗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两术式均能有效减小左心房直径(P<0.01)。在手术时间上,7字线消融者明显短于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时间(P<0.01),但两术式X线曝光时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房颤治疗中,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与7字线消融者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逆转阵发性房颤中左心房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静脉前庭隔离消融 7字线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文晖 唐水娟 +2 位作者 肖际东 何炜 李瑞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后左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接受TTE和TEE检查,测量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面积指数(LA...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后左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接受TTE和TEE检查,测量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面积指数(LAAI)、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力(LA-EF)、左心耳内径指数(LAADI)、左心耳最大面积指数(LAAmaxI)、左心耳最小面积指数(LAAminI)、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左心耳最大排空血流速度(LAA-P)和左心耳最大充盈血流速度(LAA-F)及有无血栓征象。41例确诊无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患者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6个月以上对其中39例患者随访行TTE和TEE复查。结果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组、术后随访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左房结构、功能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三组间左心耳的结构和功能亦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左心耳结构与其功能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结论TTE和TEE联合应用为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的结构、功能以及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病例的筛选、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左房功能 左心耳 静脉电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被引量:3
9
作者 谭海斌 杨希立 温旭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73-1275,1278,共4页
目的探讨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对3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导管消融,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安全... 目的探讨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对3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导管消融,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38例患者都达到消融终点,双侧肺静脉均完全隔离。手术操作时间(233.8±31.7)min,X线曝光时间(32.5±4.7)min,左房建模时间(27.5±7.5)min。术后随访(9±3)月,单次消融的成功率为89.5%,出现并发症7.9%。结论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三维电标测系统 静脉前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节段性隔离与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谭海斌 杨希立 温旭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 目的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45例(阵发性31例,持续性14例),随访均超过半年。结果SPVI组成功率为65%,CPVA组成功率为84.4%,P=0.03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SPVI组为17.5%,CPVA组为6.7%,P=0.0845;肺静脉狭窄率在CPVA组为0%,在SPVI组为12.5%,P=0.0312。总手术操作时间在SPVI组为(200.4±37.0)min,在CPVA组为(226.5±26.1)min,P=0.002。X线曝光时间在SPVI组为(54.7±9.7)min,在CPVA组为(27.1±3.1)min,P<0.0001。结论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房颤较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更为有效且X线曝光时间更短,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环肺静脉隔离组的肺静脉狭窄率较节段性隔离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静脉节段性隔离 静脉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监护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省利 张殿新 +4 位作者 王海昌 刘兵 程何祥 王小燕 马丽贤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3期27-29,共3页
对23例经导管行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患者,采取科学循证的监护技术,包括冷盐水灌注监护、消融监护、疼痛监护、并发症预防及监护等。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术中、术后严密监护是保证环肺静脉电隔... 对23例经导管行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患者,采取科学循证的监护技术,包括冷盐水灌注监护、消融监护、疼痛监护、并发症预防及监护等。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术中、术后严密监护是保证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顺利完成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静脉电隔离术 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振幅及方向的影响
12
作者 赵亮 张家友 +4 位作者 桂燕萍 王金普 李培蕾 顾兴建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正向波振幅在Ⅰ、Ⅱ、Ⅲ、aVF、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负向波振幅在aVR、aVF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总振幅在Ⅰ、Ⅱ、aVR、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波极性术后Ⅲ导联负向波增多,aVL导联正向波增多。术前、术后P波正向振幅、负向振幅及总振幅在手术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导致P波振幅明显降低,提示左心房整体除极电量下降;P波极性变化提示P波整体向量向右向下改变;P波振幅降低程度对手术成功与否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静脉线性消融术 P波振幅 P波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分析
13
作者 石国平 施海峰 刘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果:共标测到78种ATa,其中48种(61.5%)为局灶性机制,30种(38.5%)折返机制。在折返机制中,12例为普通房扑,18例为左房内折返,其折返环与二尖瓣峡部、左房前壁及原环肺静脉消融线上的传导间隙有关。2例患者因ATa不稳定而无法标测。64例患者中,56例(87.5%)消融即刻成功,8例需要电复律成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3-21个月,平均(16.5±2.9)个月,60例(93.8%)患者不再发生ATa。结论:CPVI术后ATa的机制可为折返性和局灶性,可通过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成功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静脉电隔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抗感染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慧琴 滕敬华 邵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9-446,共8页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比较米诺环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的抗感染效果。[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随机对照...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比较米诺环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的抗感染效果。[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随机对照实验注册网站中关于米诺环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与普通导管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比较,米诺环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能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RR=0.27,95%CI(0.16,0.44),P<0.000 01]和细菌定植的发生率[RR=0.44,95%CI(0.32,0.60),P<0.000 01]。[结论]应用米诺环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细菌定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米诺素利福平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细菌定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的血管造影表现
15
作者 陈国强 万志水 强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458-459,共2页
关键词 下肢股静脉带戒缩术 血管造影 下肢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3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源 詹碧鸣 +2 位作者 陈杰龙 程晓曙 胡建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8,共5页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并记录相关数据。术后3、6、9、12个月随访,收集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TTM)仪检测数据,了解AF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发生心脏压塞1例,予心包穿刺及外科开胸探查止血术;其余12例CPVI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例随访9个月时TTM提示AF,1例随访6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随访9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速,但上述患者均无胸闷、心悸等不适。结论 采用压力感知导管行CPVI治疗药物难治性阵发性AF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及预后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压力感知导管 静脉电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左心房容积CT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明宽 张明哲 +5 位作者 张华 梁柳丹 刘浩 吉晓理 晏君 汪英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24-927,共4页
目的采用CT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心房颤动(AF)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PV)形态和左心房容积(LAV)变化。方法对60例AF患者行CPVA术,随访3~6个月。根据术后AF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32)和复发组(n=28)。采用Light Speed 64... 目的采用CT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心房颤动(AF)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PV)形态和左心房容积(LAV)变化。方法对60例AF患者行CPVA术,随访3~6个月。根据术后AF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32)和复发组(n=28)。采用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测量CPVA术前后PV口直径、截面积和LAV,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平均随访(5.2±0.8)个月,早期复发20例(71.4%),晚期复发8例(28.6%)。未复发组手术前后右上PV口最大径(RSPVdmax)、最小径(RSPVdmin),右下PV口最大径(RIPVdmax)、最小径(RIPVdmin),左上PV口最大径(LSPVdmax),4个PV口截面积(CSA)及L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下PV口最大径(LIPVdmax)、最小径(LIPVdmin),左上PV口最小径(LSPVd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RIPVdmax、RIPVCSA、LIPVCSA较术前减少(P<0.05),其它PV指标和LA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CPVA术后早期复发率高,复发组患者PV、LAV无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心房颤动 静脉 左心房容积 静脉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文波 沃金善 +1 位作者 马江伟 杨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4107-4109,共3页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在窦性节律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在窦性节律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射血力(LA-AEF)、管道容积(LACV)、储存容积(LATEV)、主动排空容积(LAAEV)、二尖瓣环处舒张晚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Va和左心房各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结果:肺静脉隔离术后1个月LAAEF、LAAEV、Va降低,术后3个月明显增高。LACV术后1个月显著升高,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LATEV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术后3个月时增高。LAD、LADI、LAVI于术后1个月、3个月均明显减低。术后1个月SRa在左心房各壁均减低,以后壁减低明显,术后3个月均增高。术后1个月时左心房后壁SRs较术前减低,平均SRs及其余各壁无变化,术后3个月均增高。左心房后壁SRe于术后1个月时较术前减低,余各壁及平均SRe均升高,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环肺静脉隔离术对左心房功能短期内有一定不利影响,但远期较术前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功能 应变率 静脉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视可调弯长鞘在环肺静脉电隔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远龙 韩继明 +1 位作者 李京波 沈成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应用VIZIGO可视可调弯长鞘的经验。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中应用VIZIGO鞘(A组)或固定弯形长鞘(B组)各25例。所有患...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应用VIZIGO可视可调弯长鞘的经验。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中应用VIZIGO鞘(A组)或固定弯形长鞘(B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将肺静脉分为后壁(PST)、下壁(INF)、前壁(ANT)、顶部(RF)及嵴部(RG)等不同分区,比较肺静脉各分区消融时间和消融导管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无并发症发生。与B组相比,A组肺静脉各分区消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缩短,其中PST[(5.48±1.24) min比(7.3±1.68) min]、INF[(3.98±0.64) min比(5.18±0.76) min]、RF[(4.48±1.21) min比(6.13±1.32) min]消融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导管压力标准差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PST(3.8±0.78比5.65±1.45)、INF(2.95±1.12比3.83±0.87)、ANT(3.78±0.92比4.45±1.08)导管压力标准差呈明显降低趋势,(均P<0.05)。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使用VIZIGO鞘管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消融导管稳定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静脉电隔离 静脉 射频消融 VIZIGO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杰 谭允西 陆广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9-202,253-254,共4页
20侧新鲜髋部标本经盐酸腐蚀静脉瓣后逆行灌注观察。髋关节的静脉回流经施股内、外侧静脉,臀上、下静脉,闭孔及髂腰静脉。它们在髋关节周围形成近、远侧静脉环。股骨头内静脉回流为22~25对以其最高点为中心辐射状走向头、颈交界处的辐... 20侧新鲜髋部标本经盐酸腐蚀静脉瓣后逆行灌注观察。髋关节的静脉回流经施股内、外侧静脉,臀上、下静脉,闭孔及髂腰静脉。它们在髋关节周围形成近、远侧静脉环。股骨头内静脉回流为22~25对以其最高点为中心辐射状走向头、颈交界处的辐射静脉,主干与其深、浅属支组成犹如以股骨头中轴为中心的隔板,在头、颈交界处形成2~3个立体静脉环,再经10余条股骨颈颈升静脉下行汇入髋关节远侧静脉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静脉回流 静脉环 股骨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