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韧健 谢利剑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KD常累及冠状动脉,若未及时治疗,患儿可发生冠脉损伤(CAL)。目前急性期KD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但仍有10...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KD常累及冠状动脉,若未及时治疗,患儿可发生冠脉损伤(CAL)。目前急性期KD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但仍有10%~20%的患儿对IVIG无反应,并且这部分患儿发生CAL的风险增高。文献报道有多种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方法,如二次IVIG治疗、糖皮质激素、英夫利昔单抗、免疫抑制剂和血浆置换等,然而具体治疗方案仍无定论。文章综述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丰 张园海 +2 位作者 仇慧仙 任跃 陈其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286,共4页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未经治疗,约20%~25%的KD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尽管目前标准化疗法已广泛应用,但仍有10%~15%的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未经治疗,约20%~25%的KD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尽管目前标准化疗法已广泛应用,但仍有10%~15%的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且这部分患儿发生CAL的风险升高。因此,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KD十分重要,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坚 张庆 +4 位作者 傅松龄 龚方戚 朱卫华 解春红 汪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共56例(占16.9%)。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09...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共56例(占16.9%)。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09:1,明显高于ⅣIG敏感川崎病1.38:1(P<0.05)。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有较严重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11例(19.6%),明显高于ⅣIG敏感川崎病(2.5%)(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Ⅳ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中33例通过复用Ⅳ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11例在复用:Ⅳ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ⅣIG敏感川崎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复用ⅣIG及必要时加用激素对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 川崎病 临床分析 IVIG 冠状动脉扩张 外周血白细胞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朴金花 金莲花 +3 位作者 孙景辉 金春姬 翟淑波 吕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对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以及再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院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 目的探讨对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以及再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院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患儿222例,其中IVIG敏感者185例,无反应者37例,发生率16.67%(37/222)。无反应组接受IVIG治疗时间早,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CRP明显高于敏感组,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IVIG无反应组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4例(37.84%),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15.68%)。IVIG无反应组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2例,多发性冠状动脉瘤及心肌梗死者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对IVIG无反应者的再治疗,给予IVIG追加疗法,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泼尼松口服治疗。结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较IVIG敏感性川崎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和严重并发症;接受IVIG治疗时间、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比值、CRP、血浆白蛋白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对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可以用IVIG追加治疗,无效者选用糖皮质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IVIG无反应 冠状动脉病变 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玉娟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81-487,共7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身免疫性系统性血管炎,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KD最严重的后果是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与KD的预后相关。临床研究证实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耐药是C...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身免疫性系统性血管炎,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KD最严重的后果是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与KD的预后相关。临床研究证实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耐药是CALs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一系列的预测模型已被开发来评估IVIG耐药的风险。然而,目前基于KD儿童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遗传特性的IVIG耐药性预测评分系统在不同民族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尚未建立适用普遍人群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预测模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新评分体系建立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小楠 姜红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46
7
作者 晏萍兰 李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IVG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不良反应,探讨输注过程中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IVG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不良反应,探讨输注过程中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接受治疗的78例患儿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寒战10例,高热8例,全身皮疹4例,胸闷气急6例,头痛头昏2例。结论: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掌握正确的输注方法,密切观察输注过程,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是避免、减少并发症发生不可缺少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小儿 丙种球蛋白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周月琴 张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2-102,105,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带状疱疹4例 被引量:8
9
作者 瞿镔 许爱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7-238,共2页
4例用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带状疱疹,试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临床症状迅速缓解,病程明显缩短。 IvIg是治疗重症带疹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23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礼襄 萧正伦 黎毅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6-828,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辅助治疗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IVIG治疗23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同时选择常规治疗2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球蛋白水平,比较两组间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结...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辅助治疗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IVIG治疗23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同时选择常规治疗2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球蛋白水平,比较两组间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清球蛋白随病情发展显著下降(t=9.153P<0.01),治疗组血清球蛋白在治疗后略有上升,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t=1.611P>0.05);两组间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10)。结论:IVIG不能降低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因而不建议在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呼吸综合征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水痘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惠 唐九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4-284,共1页
重型水痘常见于年长儿童和青年人,其临床症状重,病程较长,可合并肺炎、心肌炎等。试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8例重型水痘,表明单次剂量 2.5g安全有效,使症状迅速缓解,病程明显缩短。
关键词 重型水痘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岳爱红 历红 +1 位作者 刘凤珍 田庆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2期2596-2596,共1页
关键词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疗效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疗效初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俊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39-740,共2页
静注丙球(IVIG)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1,2],我院对极低体重儿(VLBWI)从1995年起随机使用IVIG预防感染,效果明显,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预防 极低出生体重儿 感染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松跃 张园海 +3 位作者 荣星 任跃 陈其 项如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KD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无效,36 h后体温仍超过38.5℃,根据对首...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KD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无效,36 h后体温仍超过38.5℃,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515例KD患儿纳入研究对象,其中IVIG敏感者476例,IVIG无反应者39例,发生率为7.57%(39/5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白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ALT、白蛋白及IVIG用药方案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7.57%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白细胞、血红蛋白、CRP、血沉、ALT、白蛋白及IVIG用药方案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 无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丹 冯媛 +3 位作者 耿玲玲 南楠 张翠 李小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2-446,共5页
背景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观察小剂量甲... 背景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观察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13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在第2次IVIG冲击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5.4%(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6、TNF-α水平及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72 h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1、3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低体温、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3 d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冠状动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 甲基泼尼松龙 静脉丙种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付培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组、IVIG1次1g组和IVIG2次1g组(1次1g组不敏感病例再次IVIG1次1g组方案)。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2mg·kg-1×3d)治疗后48h患儿体温降至38℃以下定义为敏感,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超声心动图判断冠状动脉是否损伤。结果 9年间在KD急性期接受规范首剂IVIG2g·kg-1治疗无反应KD的发生率为18.3%(230/1257)。IVIG2g组40例,36例敏感(90.0%),4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1次1g组190例,123例敏感(64.7%),7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2次1g组60例,25例敏感,35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不加甲泼尼龙时,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IVIG2次1g组敏感率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不加甲泼尼龙时,3组中IVIG敏感184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44.0%;IVIG不敏感46例,加甲泼尼龙治疗后均敏感,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2.6%;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3组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时,IVIG1g·kg-1给药冠状动脉损伤的结局不比IVIG2g·kg-1给药差,在药费上减少了一半,如仍不敏感还可选择甲泼尼龙或再次IVIG1g·kg-1给药。结论 IVIG无反应的KD患儿中,IVIG2g·kg-1比IVIG1g·kg-1治疗效果好,因经济条件等所限不能行IVIG2g·kg-1再治疗者,可选择先行IVIG1g·kg-1治疗,仍不敏感时可选择甲泼尼龙,也可选择再次IVIG1g·kg-1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与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其联合应用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莹 张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5-269,共5页
目的探讨激素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根据再治疗情况分为IVIG组、激素组和IVIG+激素组;将应用激素者根据激素应用途径分为静脉滴注序贯... 目的探讨激素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根据再治疗情况分为IVIG组、激素组和IVIG+激素组;将应用激素者根据激素应用途径分为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和口服激素组。统计各组患儿的总热程、平均热退时间、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与治疗前值的比值(即差值比△)、急性期及出院后6、12、24个月冠状动脉病变和随访中的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IVIG无反应KD患儿143例进入本文分析。IVIG组107例,激素组12例,IVIG+激素组24例,3组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G+激素组治疗后WBC高于IVIG组,△WBC、△PLT均低于IVIG组,△CRP高于IVIG组,总热程长于IVIG组;急性期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及随访至6个月时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高于IVI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激素组△WBC低于IVIG组,总热程长于IVI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和口服激素组各18例,2组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激素组再次治疗前和再次治疗后CRP均低于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口服激素组△PLT高于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2组随访时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病例中,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有2例出现血栓,经积极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结论 IVIG无反应KD患儿再治疗时应用激素或再次IVIG无反应后应用激素,与单纯IVIG相比急性期治疗效果相近,且均不增加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选择普通剂量口服或者静脉滴注序贯口服疗法临床效果相近,但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较口服激素有更高的血栓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白雪艳 张静 钟家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无反应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初次丙球无反应并接受再次丙球治疗的KD患儿,分为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对2组的临... 目的探讨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无反应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初次丙球无反应并接受再次丙球治疗的KD患儿,分为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对2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KD患儿进入分析,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占75.3%(61/81),无反应组占24.7%(20/81)。两组性别、年龄、初次丙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2次丙球使用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初次丙球使用前,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血常规(WBC、PLT、Hb、N)、CRP、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次丙球治疗前与初次应用丙球前,血常规和CRP指标差值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丙球使用前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不能预测初次丙球无反应KD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初次应用丙球后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RP指标对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亦无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冠状动脉病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分体系对重庆地区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预测能效评价 被引量:24
19
作者 叶晓春 张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评价4种评分体系对中国儿童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的预测能效,并探讨重庆地区儿童发生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KD诊断标准并接受IVIG2 g·kg^(-1)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目的评价4种评分体系对中国儿童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的预测能效,并探讨重庆地区儿童发生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KD诊断标准并接受IVIG2 g·kg^(-1)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首诊患儿,以IVIG无反应KD连续样本为IVIG无反应组;并随机抽取IVIG有反应KD作为IVIG敏感组,样本量与IVIG无反应组1∶1对照。应用Kobayashi、Egami、Sano及Fu等4种评分体系对IVIG敏感组和无反应组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重庆地区儿童发生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IVIG无反应组和IVIG敏感组各纳入140例。1Kobayashi、Egami、Sano及Fu法的敏感度分别为0.443、0.364、0.207和0.457,特异度分别为0.843、0.857、0.957和0.75,约登指数分别为0.286、0.221、0.164和0.207。2单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PLT、中性粒细胞分类、CRP、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与IVIG无反应KD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多形性皮疹、PLT和CRP是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3新的评分体系多形性皮疹(2分),PLT≤280×10~9·L^(-1)(1分),CRP≥60 mg·L^(-1)(1分),当总分≥3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和0.6。结论既往4种评价体系在本文重庆地区研究对象中评价IVIG无反应KD的能效不高,可能并不适于中国儿童。新的评分体系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偏低,预测能效仍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评分体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探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雅媛 钱小青 +3 位作者 李娟 俞海国 郭翼红 马慧慧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相关因素及再治疗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05年3月~2009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48小时后体温仍超过38℃。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相关因素及再治疗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05年3月~2009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48小时后体温仍超过38℃。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1例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患儿,急性期应用IVIG治疗,其中12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4.27%,与敏感组相比,该组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沉(ESR)明显升高(P<0.05),冠脉病变(CAL)发生率增高(P<0.01);再治疗选择中,无反应组12例全部接受IVIG2g/(kg.d)1次再次治疗,有效10例,占83.3%,2例对IVIG仍无反应,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本组病例中IVIG无反应川崎病发生率约4.27%,其特点为WBC、N%、ESR较高,冠脉病变发生率高。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可再次使用静脉丙球治疗,若仍无效可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