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过滤用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永建 李从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21,共4页
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在空气过滤方面的应用,回顾了纤维过滤材料的发展历史,并详细阐述了静电纺纳米纤维毡、复合型纳米纤维毡和抗菌性纳米纤维毡等过滤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空气过滤 纤维过滤材料 静电纺纳米纤维过滤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电纺纳米纤维的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胡苗苗 赵昕 +1 位作者 任宝娜 吴晶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7,共13页
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具有舒适性高、可编织性强以及可模仿人类皮肤对外界刺激做出敏锐的感知和响应等独特性能,可作为人工电子皮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检测、疾病诊断、人体运动跟踪以及健康监测等领域。近年来,基于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 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具有舒适性高、可编织性强以及可模仿人类皮肤对外界刺激做出敏锐的感知和响应等独特性能,可作为人工电子皮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检测、疾病诊断、人体运动跟踪以及健康监测等领域。近年来,基于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的设计、构筑、性能探究和开发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易于功能化改性等优点,使其在柔性传感器构筑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基于此,本文对静电纺纳米纤维在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可穿戴压力传感器的特点,阐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及静电纺纳米纤维在制备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方面的优势,重点讨论了基于静电纺的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应用,最后对低成本制造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精确的响应性的基于静电纺的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纳米纤维 柔性可穿戴 压力传感器 研究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纳米纤维在界面太阳能蒸汽转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何满堂 王黎明 +1 位作者 覃小红 俞建勇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09,共9页
静电纺纳米纤维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可控等优点而被用作界面太阳能蒸汽发生器基底,然而由于其力学性能不足、与光热材料的结合力差等限制了其长足发展。为此,介绍了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特点及其与光热材料结合的主要方式,包括表... 静电纺纳米纤维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可控等优点而被用作界面太阳能蒸汽发生器基底,然而由于其力学性能不足、与光热材料的结合力差等限制了其长足发展。为此,介绍了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特点及其与光热材料结合的主要方式,包括表面修饰、共混纺丝、Janus纳米纤维膜以及三维纳米纤维气凝胶,对其原理、性能和工艺方法等进行系统性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探索静电纺纳米纤维在光热能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方法。研究认为,加强静电纺纳米纤维与光热材料结合力并赋予其抗菌、自清洁等多功能性,是提高太阳能蒸汽发生器持久使用的一大方法,探寻简易的制备方法和开发低成本材料高性能太阳能蒸汽发生器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纳米纤维 太阳能蒸汽发生器 纳米纤维 纤维基气凝胶 海水淡化 污水净化 多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聚丙烯腈基纳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师晓凤 马应霞 +3 位作者 李鑫 康小雅 李晓华 杨海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11-219,共9页
含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废水由于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难以生物降解,且具有毒性和生物富集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就显得尤为重要。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富含腈基,可... 含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废水由于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难以生物降解,且具有毒性和生物富集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就显得尤为重要。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富含腈基,可以通过功能化改性引入巯基、胺基、羧基和偕胺肟基等多种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可以用于选择性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然而,随着腈基转化率的增加,静电纺PAN纳米纤维的柔韧性会变差,导致力学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其吸附性能和实际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直接功能化改性、交联接枝改性、聚合物共混改性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制备静电纺PAN基纳米纤维的方法,并对不同方法制备的PAN基纳米纤维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同时对静电纺PAN基纳米纤维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静电纺纳米纤维 制备方法 重金属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EI接枝改性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对Au(Ⅲ)的吸附
5
作者 李晓华 马应霞 +2 位作者 杨海军 孟文丽 钟小妹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7,共12页
以丙烯酸(A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包覆聚丙烯酸(PAA),得到GO-PAA纳米复合物.将GO-PAA纳米复合物分散在聚丙烯腈(PAN)基体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利... 以丙烯酸(A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包覆聚丙烯酸(PAA),得到GO-PAA纳米复合物.将GO-PAA纳米复合物分散在聚丙烯腈(PAN)基体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利用化学接枝反应在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表面接枝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构筑HPEI-g-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研究了HPEI-g-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对Au(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PEI-g-PAN/GO-PAA静电纺纳米复合纤维膜对Au(Ⅲ)的最大吸附量为1 808.60 mg·g^(-1),在吸附过程中,部分Au(Ⅲ)被还原为片状和不规则颗粒状的Au单质.在共存离子体系中,HPEI-g-PAN/GO-PAA对Au(Ⅲ)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乙烯亚胺 聚丙烯腈 静电纳米复合纤维 吸附 Au(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聚偏二氟乙烯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冬 杨凯棣 +2 位作者 贾彤彤 李旭华 贾顺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7,共10页
选择性透过膜用于油水分离具有能耗低、装置简便、易操作、效率高的特点,其核心在于采用过滤效率高及使用寿命长的膜材.本文采用了高压静电纺丝工艺,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原料,制备一种超疏水、结构可调控的电纺PVDF膜(EPVDF膜).利用... 选择性透过膜用于油水分离具有能耗低、装置简便、易操作、效率高的特点,其核心在于采用过滤效率高及使用寿命长的膜材.本文采用了高压静电纺丝工艺,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原料,制备一种超疏水、结构可调控的电纺PVDF膜(EPVDF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XRD)、X-光电子能谱(XPS)等对EPVDF膜进行了形貌成份的表征,采用水接触角(WCA)对膜材表面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纺PVDF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可达95%以上,对三种油水混合物均可实现30次以上的有效分离,其最大油通量可达到5 300 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聚偏二氟乙烯纳米纤维膜(EPVDF) 聚偏二氟乙烯(PVDF) 静电 油水分离 油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二硫化钼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俊 常梦洁 杜慧玲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5-999,共5页
以二硫化钼(MoS2)粉体为原料、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采用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制备了MoS2纳米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MoS2复合纳米纤维。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以二硫化钼(MoS2)粉体为原料、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采用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制备了MoS2纳米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MoS2复合纳米纤维。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了MoS2纳米片和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尺寸及分散性。结果表明,经超声辅助剥离制备的MoS2纳米片为单层或少层结构,其尺寸为50-100 nm。掺杂MoS2纳米片的复合纳米纤维具有光滑的表面和均匀的直径(-730 nm),MoS2纳米片在纤维内能均匀分散、无聚集,表明MoS2纳米片与PVP纤维有着良好的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纳米 液相剥离 静电纺纳米纤维 高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向不同拉伸速率下丝素蛋白/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8
作者 王敏超 熊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23,共6页
对静电纺丝素蛋白(SF)/聚己内酯(PCL)复合纳米纤维膜在拉伸速率比为1∶1、2∶1、5∶1、8∶1下进行双轴向拉伸破坏实验和在拉伸速率比为1∶1、2∶1、4∶1、5∶1、8∶1下进行双轴向循环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静电纺纳米纤维膜拉伸断裂负荷... 对静电纺丝素蛋白(SF)/聚己内酯(PCL)复合纳米纤维膜在拉伸速率比为1∶1、2∶1、5∶1、8∶1下进行双轴向拉伸破坏实验和在拉伸速率比为1∶1、2∶1、4∶1、5∶1、8∶1下进行双轴向循环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静电纺纳米纤维膜拉伸断裂负荷与施加的拉伸速率比有关,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具有非线性非弹性的特性。对双轴向循环拉伸负荷与伸长率曲线进行拟合,建立了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在双轴向循环拉伸加载段的数学模型。以拉伸速率比为4∶1的循环拉伸曲线为例,运用该数学模型所得曲线与实验曲线比较一致,证实模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纳米纤维 力学性能 双轴向拉伸实验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HFP和PMIA对静电纺锂电隔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欣 贾清秀 裴广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167,共7页
通过共混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混合比例的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VDFHFP/PMIA)纳米纤维锂电隔膜,经热处理后进行性能测试。详细研究了PVDF-HFP和PMIA材料本身对隔膜性能和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电池循环测... 通过共混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混合比例的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VDFHFP/PMIA)纳米纤维锂电隔膜,经热处理后进行性能测试。详细研究了PVDF-HFP和PMIA材料本身对隔膜性能和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电池循环测试后隔膜的变化。结果表明:PVDF-HFP与电解液的接触角只有5.7°,对电解液的亲和性更好,能够提高电解液在纤维网络多孔结构中的可及性,从而提高了隔膜的吸液率;PMIA能够提高隔膜的热尺寸和纤维网络形态的稳定性。电池测试发现,PVDF-HFP∶PMIA=1∶4隔膜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和良好的界面结构,离子电导率1.42mS/cm,优于Celgard隔膜(0.61mS/cm);首次放电比容量中达到了145.4mAh/g,表现最好,倍率循环也优于Celgard隔膜。在拆解经多次循环测试的电池后发现,其他共混比例的隔膜中部分纤维发生弯曲或聚集,堵塞膜中的孔隙,使Li+无法通过或缓慢通过,导致电池无法继续循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池隔膜 静电纺纳米纤维 热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Cr^(3+)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静 薛朝华 +1 位作者 侯文涛 孙彤彤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9-46,共8页
利用静电纺纳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及蒙脱土的高效选择吸附性能,制备了聚丙烯腈(PAN)基蒙脱土(Na-MMT)复合纳米纤维(PAN/Na-MMT),并将其应用在对废水中重金属Cr^(3+)吸附.实验研究了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最佳制备方法与工艺,并... 利用静电纺纳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及蒙脱土的高效选择吸附性能,制备了聚丙烯腈(PAN)基蒙脱土(Na-MMT)复合纳米纤维(PAN/Na-MMT),并将其应用在对废水中重金属Cr^(3+)吸附.实验研究了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最佳制备方法与工艺,并对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研究了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废水中Cr^(3+)的吸附性能,该吸附材料对废水中Cr^(3+)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当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中Na-MMT添加量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可达89.7%,对Cr^(3+)的吸附在2 h内能达到吸附平衡.研究表明,较高的pH值和温度有利于复合纳米纤维膜对水体中三价铬离子的吸附.通过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研究,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且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废水中Cr^(3+)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采用EDTA作为脱附剂,循环脱附5次后PAN/Na-MMT复合纳米纤维对Cr^(3+)的吸附率仍可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纳米纤维 蒙脱土 聚丙烯腈 CR3+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67衍生的CoP-NS/NCNF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11
作者 叶仪鹏 徐洋洋 +3 位作者 董梦娇 熊加斌 魏烨 李秉芯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140,共7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溶剂热反应法,在静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上原位生长Co(OH)_(2)纳米片,采用固态熔融法将Co(OH)_(2)纳米片转化为ZIF-67纳米片,最后通过低温磷化法,得到ZIF-67衍生的CoP纳米片包覆氮掺杂碳纳米纤维(NCNF)自支撑电极(记...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溶剂热反应法,在静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上原位生长Co(OH)_(2)纳米片,采用固态熔融法将Co(OH)_(2)纳米片转化为ZIF-67纳米片,最后通过低温磷化法,得到ZIF-67衍生的CoP纳米片包覆氮掺杂碳纳米纤维(NCNF)自支撑电极(记作CoP-NS/NCNF)。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自支撑电极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ZIF-67衍生的碳骨架和CoP以及纳米片阵列结构,制备的CoP-NS/NCNF自支撑电极作为催化剂时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反应催化性能。在1mol/L KOH溶液中,电流密度达到10mA/cm^(2)时过电位仅为103mV,塔菲尔斜率为86mV/dec,明显优于Co(OH)_(2)衍生的CoP包覆碳纳米纤维(CoP/NCNF)自支撑电极(过电位为146mV,塔菲尔斜率为95mV/dec)。此外,经过12h计时电流和1000次循环测试后,CoP-NS/NCNF电流密度、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和形貌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纳米纤维 ZIF-67 磷化钴 纳米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n electrospun carbon-based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capacitors
12
作者 ZHANG Qian YAO Shu-yu +5 位作者 LI Chen AN Ya-bin SUN Xian-zhong WANG Kai ZHANG Xiong MA Yan-we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2025年第4期782-821,共40页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which integrate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which integrate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the high power density of supercapacitors,have emerged as promising candidates.However,challenges such as poor capacity matching and limited energy density still hinder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Carbon nanofibers(CNFs),with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mechanical flexibility,and strong compatibility with active materials,are regarded as ideal electrode frameworks for LICs.This review summarizes key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NF-based LICs,includ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heteroatom doping,and hybridization with transition metal oxides.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each approach are discussed in detail,with a focus on their roles in improving capacitance,energy density,and cycling stability.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material design and guide future research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Cs for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capacitors Carbon nanofibers Electrospinning Energy density Power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