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存阳离子对砷、硒和钒毒性效应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夏冰 陈红枫 +4 位作者 应蓉蓉 金淑 龚冰 季节 仇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1-380,共10页
为探明并量化共存阳离子存在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在生物体中的毒性效应,以模式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一变量控制实验,探究了4种阳离子(Ca^(2+)、Mg^(2+)、Na^(+)和K^(+))对3种典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AsO_(4)^(... 为探明并量化共存阳离子存在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在生物体中的毒性效应,以模式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一变量控制实验,探究了4种阳离子(Ca^(2+)、Mg^(2+)、Na^(+)和K^(+))对3种典型含氧阴离子型金属(AsO_(4)^(3-)、SeO_(3)^(2-)和VO_(4)^(3-))毒性的影响,并构建了静电作用模型来预测和评估As、Se和V的生态毒性效应与风险。结果表明,Ca^(2+)对As、Se和V毒性的影响呈现出3种不同的趋势:在相同设计浓度范围内Ca^(2+)的增加显著引起了As毒性的减弱(Adj.R^(2)=0.76,P<0.05)、V毒性的加剧(Adj.R^(2)=0.81,P<0.05),而对Se毒性却没有显著影响。当Mg^(2+)从0.20 mmol·L^(-1)增加到2.73 mmol·L^(-1)时,Se主导形态的半数有效活度值(EC_(50){HSeO_(3)^(-)})从40.40μmol·L^(-1)显著下降为27.98μmol·L^(-1),即Se毒性增强到原来的1.44倍(Adj.R^(2)=0.79,P<0.05)。静电作用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Ca^(2+)(或Mg^(2+))在显著增强V(或Se)毒性中发挥的作用,将这种静电作用影响纳入考虑成功构建了可以定量预测V(Adj.R^(2)=0.88)和Se(Adj.R^(2)=0.95)毒性的静电作用模型。研究结果弥补了目前含氧阴离子型金属生态毒性研究的不足,为含氧阴离子型金属的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阴离子型金属 小麦 急性毒性 共存阳离子 静电作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锕系元素“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研究——Np(Ⅴ)-U(Ⅵ)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2
作者 张安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58,共4页
研究了锕系元素Np(Ⅴ ) U(Ⅳ )“阳离子 阳离子”配合物在硝酸和高氯酸溶液中的近红外吸收光谱 .结果表明 ,离子浓度和溶液酸度对吸收光谱有一定影响 ,解释了不同条件下Np(Ⅴ )与U(Ⅵ )的配位行为 ,提出了Np(Ⅴ ) U(Ⅵ )之间可能存在... 研究了锕系元素Np(Ⅴ ) U(Ⅳ )“阳离子 阳离子”配合物在硝酸和高氯酸溶液中的近红外吸收光谱 .结果表明 ,离子浓度和溶液酸度对吸收光谱有一定影响 ,解释了不同条件下Np(Ⅴ )与U(Ⅵ )的配位行为 ,提出了Np(Ⅴ ) U(Ⅵ )之间可能存在的静电作用模型和水解配位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光谱 锕系元素 静电作用模型 水解配位模型 配位机制 镎-铀配合物 阳离子-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林永兴 孙立军 +1 位作者 张文彬 郑雪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F09期226-228,共3页
对近年来介孔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就介孔材料的主要合成机理,即液晶模板机理、电荷匹配机理、静电作用模型、棒状自组装模型和层状折皱模型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介孔材料在催化、吸附、纳米复合体系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 对近年来介孔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就介孔材料的主要合成机理,即液晶模板机理、电荷匹配机理、静电作用模型、棒状自组装模型和层状折皱模型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介孔材料在催化、吸附、纳米复合体系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材料 合成机理 液晶模板机理 电荷匹配机理 静电作用模型 棒状自组装模型 层状折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