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被引量:42
1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2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秦立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16,共15页
运用 1 976~ 2 0 0 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 ,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全球角度来看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 ,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 .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 运用 1 976~ 2 0 0 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 ,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全球角度来看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 ,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 .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 ,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 .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 t≥ 1天、t<1天、t≥ 1 0天、t<1 0天和 1天≤t≤ 1 0天 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 ,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 ,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 .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 ,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 (以走滑断层为主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哈佛矩心矩张量目录 地震活动性 地震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应力触发中影响库仑应力变化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宇明 单斌 熊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6,共6页
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分析了库仑应力计算中断层的有效摩擦系数、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对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应力触发的研究中,这些参数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构造应力... 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分析了库仑应力计算中断层的有效摩擦系数、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对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应力触发的研究中,这些参数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构造应力场主应力轴方向的改变直接影响接收断层的最优化破裂面,对计算接收断层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变化将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改变库仑应力变化的大小,还明显改变库仑应力变化增强区及影区的空间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区域应力 有效摩擦系数 最优化破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滚子轴承的静态应力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金朝 王成国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6-94,共9页
圆柱滚子轴承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是典型的边界非线性的接触问题。其特点和难点在于接触边界和接触力事先是未知的。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求解带摩擦接触问题的数值算法 ,即拟高斯迭代法 ,并研制了一套求解接触问题的非连续有限元程序... 圆柱滚子轴承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是典型的边界非线性的接触问题。其特点和难点在于接触边界和接触力事先是未知的。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求解带摩擦接触问题的数值算法 ,即拟高斯迭代法 ,并研制了一套求解接触问题的非连续有限元程序。应用该程序求解圆柱滚子轴承在受载情况下的应力 ,计算结果与光弹实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 ,表明这种算法和程序是可靠的。有限元分析和光弹实验均表明 ,最大拉应力产生于外圈滚道面 ,而且外圈外表面应力变化幅度远小于滚道表面应力变化幅度 ,因而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外圈外表面损坏先于滚道表面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应力分析 圆柱滚子轴承 摩擦 接触 有限元 拟高斯迭代法 滚道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精河M_W6.3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瑶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黄骥超 刘兆才 杨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1-681,共11页
利用精河M_W6.3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精河地震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周围主要断层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以及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精河地震产生的地表隆升最大值约为6.6cm,沉降最大值约为1.8cm;水平位移方向呈现... 利用精河M_W6.3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精河地震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周围主要断层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以及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精河地震产生的地表隆升最大值约为6.6cm,沉降最大值约为1.8cm;水平位移方向呈现震中南北侧向震中汇聚、震中东西侧向外"流出"的特点。(2)精河地震产生的水平面应力场展布南北侧物质主要受到指向震中的拉张力作用,东西两侧物质主要受到因震中过剩物质东西向排出而导致的东西向挤压力作用。(3)震中西侧距震中约20km的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中段和震中东北部距震中约50km的四棵树-古尔图南断裂西段的库仑应力加载均大于0.01MPa,即2处为地震危险区。(4)在震源深度为8~12km的余震事件中,约有85.5%处于库仑应力加载区,即受到主震的的触发作用;在深度为4~8km的余震事件中,约有87%受到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精河地震 有限断层破裂模型 静态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应力—强度模型中概率设计的不可靠度范围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松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14,18,共4页
静态应力-强度模型中,零件失效的概率仅与随机变量应力和强度的干涉区有关。本文介绍一种计算零件不可靠度的方法,即在不知道应力和强度分布特征,而仅了解应力强度干涉区中有关信息时,建立求解零件不可靠度的数学模型,利用优化技术,求... 静态应力-强度模型中,零件失效的概率仅与随机变量应力和强度的干涉区有关。本文介绍一种计算零件不可靠度的方法,即在不知道应力和强度分布特征,而仅了解应力强度干涉区中有关信息时,建立求解零件不可靠度的数学模型,利用优化技术,求出不可靠度值的范围,并给出这一优化问题的解答。本文还提出一新的求解零件不可靠度的数学模型,可求出更精确的不可靠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应力 强度模型 概率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破裂参数及余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俊 孙业君 +3 位作者 詹小艳 霍祝青 阮祥 郑江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强余震的两个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主震在4.8级余震节面Ⅰ、Ⅱ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值,分别为0.48 MPa和0.02 MPa。主震在节面Ⅰ、Ⅱ上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十分接近。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震断层的右侧,应力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震中南部。统计显示:绝大部分余震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内,尤其是在节面Ⅰ上,表明主震破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4.8级余震的发生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多数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震源破裂参数 静态库仑应力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土耳其双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小娟 盛书中 +1 位作者 葛坤朋 胡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17,共13页
为了研究2023年土耳其双震间是否存在应力触发作用以及双震对周边断裂和余震的影响,本文基于USGS给出的双震破裂模型、全球震源机制解(GCMT)目录和土耳其海峡大学坎迪利天文台与地震研究所区域地震海啸监测中心实时地震资料,利用Coulomb... 为了研究2023年土耳其双震间是否存在应力触发作用以及双震对周边断裂和余震的影响,本文基于USGS给出的双震破裂模型、全球震源机制解(GCMT)目录和土耳其海峡大学坎迪利天文台与地震研究所区域地震海啸监测中心实时地震资料,利用Coulomb 3.3软件从静态应力触发角度对土耳其双震序列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1次主震在第2次主震震源处产生的库仑应力量值为0.033 MPa,超过应力触发阈值0.01 MPa,反映出第2次主震的发生受到第1次主震的触发作用。两次主震在第1次主震所在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破裂段的东北部和西南部有应力加载作用,且加载的库仑应力量值较大;在7.8级地震破裂段上的作用为应力卸载,即发震段应力得到释放。两次主震在第2次主震所在的卡达克断裂的破裂段1和3交汇部位产生了应力卸载作用。余震库仑应力计算结果表明2次主震对余震存在明显的触发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地震危险性分析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地震 双震 静态应力触发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预裂爆破准静态应力场特性分析
8
作者 肖力 王志亮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了分析预裂爆破后煤体内准静态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基于弹性力学叠加理论、圆孔应力集中和厚壁筒原理,对爆腔周围煤体的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剪应力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爆腔壁上,径向应力和剪应力为定值,切向应力与位置有关,... 为了分析预裂爆破后煤体内准静态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基于弹性力学叠加理论、圆孔应力集中和厚壁筒原理,对爆腔周围煤体的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剪应力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爆腔壁上,径向应力和剪应力为定值,切向应力与位置有关,裂隙扩展首先沿水平方向开始;在煤体内,切向应力在方位角θ=0方向上始终为拉应力,在距爆腔中心的距离r=槡10a(a为爆腔半径)存在最小值;在θ=π/4和θ=π/2方向上,切向应力变化趋势相同,均由压应力逐渐变为拉应力;剪应力只发生在θ=π/4方向上,在爆腔孔壁处,其值为0;在r=槡3a处,剪应力达到最大值-4σ2/3(σ2为围岩水平应力),随后逐步趋于减小;在无穷远处,剪应力变为围岩的水平应力。预裂爆破后煤体内的应力分布特性,可为优化煤层瓦斯抽放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裂爆破 静态应力 分布特性 爆腔 裂隙扩展 瓦斯抽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型火箭静态应力及地震响应谱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向阳 赵继广 +1 位作者 段永胜 辛腾达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0-84,共5页
为研究某型火箭在完成推进剂加注后,处于发射工位等待状态时受地震激励的影响,对箭体结构进行响应谱分析。建立箭体结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对火箭的静态应力和前10阶模态的频率和振型进行求解。将El-Centro地震波时程数据傅里叶变... 为研究某型火箭在完成推进剂加注后,处于发射工位等待状态时受地震激励的影响,对箭体结构进行响应谱分析。建立箭体结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对火箭的静态应力和前10阶模态的频率和振型进行求解。将El-Centro地震波时程数据傅里叶变换为频域波谱,对箭体结构进行地震响应谱分析,得到箭体最大等效应力为238.89 MPa,最大位移在X轴方向为64.601 mm。经过数值校核,结果表明该型火箭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同时也为该型箭体结构优化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结构 有限元仿真 静态应力 模态分析 地震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鑫 万永革 +3 位作者 李振月 崔华伟 冯淦 李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0-979,共10页
为深度剖析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关系,文章基于主震的破裂模型和Okada给出位移对空间偏导数的解析式,首先计算了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维西—乔后断... 为深度剖析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关系,文章基于主震的破裂模型和Okada给出位移对空间偏导数的解析式,首先计算了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带中段、澜沧江断裂带北端、红河断裂带北端以及怒江断裂带中段库仑应力均有千帕量级的增加。其次,计算了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及位移场,发现震中东西两侧物质向外流出,南北两侧向震中汇聚;震中南北两侧沉降,东西两侧隆升;产生的应力场呈EW向挤压,NS向拉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背景构造应力场。最后计算了前震-主震-余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结果表明前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主震的发生;在2 km、13 km和18.5 km深度附近,触发的余震(前震和主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为正)比例很高,但在7 km深度处(同震破裂模型中滑移量最大)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负值区(应力影区),考虑到该深度余震与主震震源机制相差较大,因此通过模拟最易错动的断层面作为余震接受断层面,从而计算出最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发现应力影区的余震仍有被触发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水平应力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静态应力扰动下的断层失稳:结果分析兼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对比 被引量:6
11
作者 解孟雨 史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3-605,共13页
基于大量岩石力学实验,Dieterich和其他研究者(Dieterich,1978;Ruina,1983)首先提出了描述岩石摩擦过程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R-S摩擦定律).如今R-S摩擦定律已成为研究地震成核等地震演化机制的有效手段.Dieterich(1992,1994)最早提出了... 基于大量岩石力学实验,Dieterich和其他研究者(Dieterich,1978;Ruina,1983)首先提出了描述岩石摩擦过程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R-S摩擦定律).如今R-S摩擦定律已成为研究地震成核等地震演化机制的有效手段.Dieterich(1992,1994)最早提出了描述受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提前或推后的余震触发机制的解析模型.现在Dieterich模型已经成为解释余震随时间衰减规律的Omori定律等地震观测现象的有力工具.与之相对应,广泛使用的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也可以给出断层受到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基于不同的物理方法,所以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二者均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利用R-S摩擦定律控制的1-D弹簧-滑块模型,模拟计算了理论地震循环以及在不同静态剪切应力扰动下,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时间提前和推后量分别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了定量化对比和差异性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于R-S摩擦定律在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断层模型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大小强烈依赖于静态剪应力扰动的大小和作用时间,而且绝对值相同的正、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造成的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在震后松弛/滑移阶段和闭锁阶段,时间提前和推后量是常数,且随静态剪应力扰动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两者的比值接近于1.0,这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结果是一致的,相应的差值小于两模型结果的10%.而在自加速阶段,模拟计算结果则存在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结果不同的特征.首先,在自加速阶段模拟计算结果均偏离Coulomb模型,而且时间提前和推后量的比值小于1.0,相异于Coulomb模型的论断.不过当受到正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后,Dieterich模型的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是一致的,最大相差量不超过Dieterich模型结果的7%,可接近0.对于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当其绝对值较小时,Dieterich模型的结果很接近模拟计算结果,相差量不超过该结果的14%.但对于绝对值较大的情况,模拟计算结果远大于Dieterich模型的结果,最大可达Dieterich模型结果的35倍,这是由于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后使得Ω=δ·θ/dc1的条件不再成立,进而使得Dieterich模型不再成立.总的来说,与模拟计算相比Dieterich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1-D断层受扰后失稳时间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并且可以体现出正、负静态剪切应力扰动后失稳时间提前量和推后量变化的差异性,而Coulomb模型则不能完整地给出受到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提前或推后的估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率-状态摩擦定律 静态应力扰动 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 Dieterich模型 失稳时间提前量 失稳时间推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压应力促进三维培养下的人牙周膜细胞自噬
12
作者 吴诗阳 亢雪萍 +2 位作者 邹蕊 柴桢 吉玲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建立一个体外三维培养和静态压应力加载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模型,并检测静态压应力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离体牙表面刮取牙周组织进行培养,获得hPDLCs;提取Ⅰ型鼠尾胶原,制备胶原-藻酸盐复合水凝胶,将hPDLCs包埋进水... 目的:建立一个体外三维培养和静态压应力加载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模型,并检测静态压应力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离体牙表面刮取牙周组织进行培养,获得hPDLCs;提取Ⅰ型鼠尾胶原,制备胶原-藻酸盐复合水凝胶,将hPDLCs包埋进水凝胶中,培养72 h后加力,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Beclin-1的基因表达,使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Atg-5,Beclin-1及LC3的蛋白表达。结果:细胞在胶原-藻酸盐水凝胶中生长良好;在压应力加载15 min后,hPDLCs自噬水平显著提高,之后逐渐降低到基线水平。结论:胶原方木藻酸盐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可作为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优良载体;静态压应力可以促进细胞自噬,且这种促进作用是迅速而短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胶原-藻酸盐复合水凝胶 人牙周膜细胞 静态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掺合料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静态屈服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阎培渝 刘宇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2-928,共7页
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静态屈服应力可用于表征浆体内部微观结构建立的特性,且对新拌水泥基材料的施工与3D打印过程有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了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静态屈服应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矿物掺合料的细... 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静态屈服应力可用于表征浆体内部微观结构建立的特性,且对新拌水泥基材料的施工与3D打印过程有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了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静态屈服应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矿物掺合料的细度增大使颗粒表面的水膜层厚度减小,导致浆体的静态屈服应力增大。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静态屈服应力在加水搅拌后的一段时间内缓慢增加,浆体结构建立速率较小。在加水搅拌后大约1.5 h,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静态屈服应力迅速增大,表明浆体内部结构的连接程度已接近不可破坏的程度,浆体开始凝结,向固体状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屈服应力 浆体结构建立 复合胶凝材料 矿物掺合料 细度 掺量 水膜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立波 赵连锋 +2 位作者 谢小碧 曹俊兴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32-3743,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此次地震的断层面呈北偏东方向,在断层两端出现3个应力加载区,2014年于田主震位于破裂前端的库仑应力加载区.这一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可能对2014年地震事件起到了触发作用.2008和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余震位于应力加载区,发生在卸载区的余震较少.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序列吻合较好.2014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地震之后40天,在北西方向发生MW5.2强余震,其震中位置的应力增量达到0.63×105Pa.通过比较,发现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震活动率较高的区域与静态库仑应力加载区相对应,如康西瓦断裂东段、贡嘎错断裂中段和东北段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 地震活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作用应力法消除铸件残余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殿生 王立威 +1 位作者 刘雅梅 李健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31,49,共3页
铸件的残余应力是影响铸件加工精度及尺寸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消除铸件残余应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时效方法———静态作用应力法。通过对相同批次的铸件采用不同的时效方法处理后,对消除残余应力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静... 铸件的残余应力是影响铸件加工精度及尺寸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消除铸件残余应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时效方法———静态作用应力法。通过对相同批次的铸件采用不同的时效方法处理后,对消除残余应力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静态作用应力法对消除铸件残余应力效果明显,该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且不降低材料的其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 残余应力 静态作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9-631,1,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进一步计算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这两次大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余震受前面两次大地震的共同影响,而不仅仅是芦山地震单独作用的结果,超过85%的余震发生在两次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增大的地方,而芦山地震本身触发不了本次的余震序列(仅48.7%的余震位于主震所产生的应力加载区).此外,计算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本身对周边断层影响较小,仅龙门山断裂带的东北段受到一定的加载作用;而由于汶川地震的作用,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马尔康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呈卸载趋势,仅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和龙门山断裂中段受到加载作用,这均会加速断层上新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年邢台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守勇 邹立晔 +1 位作者 孙晴 赵爱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8-921,926,共5页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触发 震源深度 岩浆 高导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鲁甸地震(MS=6.5)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了解本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文中利用前人反演的震源模型计算了主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其对1个月内余震的触发效果以及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经计算后发现,82....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了解本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文中利用前人反演的震源模型计算了主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其对1个月内余震的触发效果以及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经计算后发现,82.43%的后续余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0.01MPa的区域;说明大部分余震是由主震触发产生的。然后,使用周围断层作为接收断层,计算了鲁甸地震在周边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现昭通-鲁甸断裂(西支)的东北端及该断层东支的东北段库仑应力增大,发生地震的危险性会增大;而该区的大凉山断裂、莲峰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和马边-盐津断裂的库仑应力都减小,即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下降。另外,计算还发现,当选择最优破裂面作为库仑应力变化的投影面时,无论使用不同的震源模型还是改变有效摩擦系数,鲁甸地震对其后续余震始终具有较好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静态压应力场中爆生裂纹的扩展行为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立云 丁晨曦 +3 位作者 郑立双 包仕俊 张勇进 刘振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22-1327,共6页
深部岩体爆破致裂是初始静态应力场和爆炸动态载荷双重叠加作用结果,爆生裂纹的扩展路径、行为特征等受初始静态应力场的影响。采用数字激光焦散线试验系统,进行了静态竖向载荷分别为0,2,4 MPa 3种不同初始压应力作用下的倾斜爆生裂纹... 深部岩体爆破致裂是初始静态应力场和爆炸动态载荷双重叠加作用结果,爆生裂纹的扩展路径、行为特征等受初始静态应力场的影响。采用数字激光焦散线试验系统,进行了静态竖向载荷分别为0,2,4 MPa 3种不同初始压应力作用下的倾斜爆生裂纹扩展规律试验,对比分析了裂纹的运动学和力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压应力p的增大,爆生主裂纹的扩展方向逐渐向主应力方向偏转,且爆生主裂纹的扩展总时间逐渐减小,试件的Ⅱ型破坏愈加显著;随着初始压应力p的增大,爆生主裂纹的最大偏转角度也明显随之增大,初始压应力p是爆生主裂纹产生垂直预制裂纹方向速度的动因。研究结果揭示了爆生裂纹扩展行为与初始静态应力场的关系,丰富了深部岩体爆破破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静态应力 爆生裂纹 预制裂纹 焦散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俯冲洋脊区段地震静态库伦应力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健 詹文欢 +2 位作者 朱俊江 姜莲婷 冯英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73,共11页
根据对马尼拉海沟及其邻区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最大主压应力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古洋脊俯冲区段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分析,发现在马尼拉海沟区域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特性,北部以NW向挤压应力为主,俯冲洋脊区段以近EW... 根据对马尼拉海沟及其邻区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最大主压应力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古洋脊俯冲区段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分析,发现在马尼拉海沟区域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特性,北部以NW向挤压应力为主,俯冲洋脊区段以近EW向的挤压应力为主;1999年7.2级地震使得2000年6.2级地震和2011年6.0级地震震中位置的静态库伦应力分别增加了约0.5和0.3bar;2011年6.0级正断型地震和5.0级余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大部分余震位于库伦应力变化值大于0.1bar的触发阈值区域;计算古洋脊俯冲区段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海沟西侧小于10km的深度范围内库伦应力增加值达到0.3~0.5bar,呈NE向展布,吕宋岛弧一侧20km深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应力增加,应力增加区域与地震的分布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静态库伦应力 应力触发 马尼拉海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