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CO_2和CH_4通量观测的质控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顾帅 周凌晞 +2 位作者 刘立新 王木林 温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7-91,共5页
通量观测与大气本底浓度观测采用统一的分析—质控—标校流程和方法对准确评估大气温室气体源汇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对存储样品的气袋进行检测与处理,包括剖析... 通量观测与大气本底浓度观测采用统一的分析—质控—标校流程和方法对准确评估大气温室气体源汇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对存储样品的气袋进行检测与处理,包括剖析气袋结构,测试气袋在一定时间内对气样中CO_2及CH_4浓度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对采样、运输流程进行优化,确保样品尽量减少污染;其次,采用与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分析—质控—标校相一致的流程和方法,以保证两种观测方法所获取数据的准确可比;最后,将本研究中优化的流程和方法应用于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青海瓦里关自由放牧地和围栏草地开展的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实验,获取了较高质量的CO_2及CH_4通量观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相色谱 袋测试 分析标校 质量控制 草地温室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接触用纸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及其贡献度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珍红 林勤保 +1 位作者 景波 李烃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61-1570,共10页
为解决食品接触用纸中“异味”问题,保证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GC-MS)结合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RI)对食品接触用纸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定性,借助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半定量,并通过计算相对气味活性值... 为解决食品接触用纸中“异味”问题,保证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GC-MS)结合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RI)对食品接触用纸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定性,借助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半定量,并通过计算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鉴别构成纸张“异味”的主体气味物质。在所有纸样中共检测到119种化合物,鉴别出51种挥发性气味成分,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类、烯烃类、杂环类、酯类、醚类、羧酸类等10大类。结果表明,(E,E)-2,4-壬二烯醛、壬醛、癸醛、(E)-2-壬烯醛、2-正戊基呋喃、正十八烷和苯乙烯是食品接触用纸中关键的气味物质。该方法方便且高效,可为食品接触用纸行业的工艺改进、挥发性气味检测与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用纸 静态顶空/相色谱-质谱联用 保留指数 挥发性味物质 相对味活性值 异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阅读材料中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历 莫少芳 钟少枢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7-990,共4页
人们日常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有书籍、杂志、报纸和各种各样的宣传册、宣传页等。在人们接近或者阅读这些材料时,经常会闻到不同的异味,有的还带有很强的刺激性,尤其是在面对着有大幅彩色图片的时候。人们了解了这些日常频繁接触的阅读材... 人们日常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有书籍、杂志、报纸和各种各样的宣传册、宣传页等。在人们接近或者阅读这些材料时,经常会闻到不同的异味,有的还带有很强的刺激性,尤其是在面对着有大幅彩色图片的时候。人们了解了这些日常频繁接触的阅读材料中所隐藏的危害物质,可进一步评估在日常阅读中所受的危害程度。在出版物印刷中常用的溶剂有醇类(乙醇、异丙醇、正丁醇),酯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苯类(甲苯、二甲苯),酮类(环己酮、丙酮、甲乙酮即丁酮、4-甲基-2-戊酮等)和醚酯类(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材料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顶空-相色谱 4-甲基-2-戊酮 乙二醇甲醚 测定 静态 危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快速测定油漆中苯系物 被引量:14
4
作者 喻文娟 刘玉敏 +2 位作者 苏明明 王叶菲 曹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0,64,共4页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对不同油漆中苯及同系物进行含量测定。在样品分散剂DMSO、平衡温度120℃、平衡时间60 min等优化的静态顶空进样条件下,进行了方法学的考察。苯及同系物的线性良好,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对不同油漆中苯及同系物进行含量测定。在样品分散剂DMSO、平衡温度120℃、平衡时间60 min等优化的静态顶空进样条件下,进行了方法学的考察。苯及同系物的线性良好,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大于70%。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苯及同系物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0%,数据准确、重复性好。同时,HS-GC/MS快速、简便、可靠,是检测油漆等化工品中苯及同系物含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顶空-相色谱质谱联用 苯及同系物 油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8大湖泊冬季水-气界面甲烷通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永根 白晓华 +3 位作者 李香华 胡志新 刘伟龙 胡维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7,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8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水-气界面甲烷(CH_4)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对中国湖泊冬季CH_4的总释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鄱阳湖、巢湖、南...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8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水-气界面甲烷(CH_4)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对中国湖泊冬季CH_4的总释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和滇池24h内各时段均为大气CH_4的源,其通量分别为0.818、0.021、0.034、0.019、0.163 mg/(m^2·h);洞庭湖、抚仙湖和洱海部分时段为大气CH_4的汇,但从24h平均通量来看,仍为大气CH_4的源,通量分别为0.199、0.012、0.044mg/(m^2·h)冬季湖泊水体CH_4通量空间差异较小,其大小主要受风速的影响,与水温、箱内温度和DOC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中国湖泊冬季(90d)CH_4总释放量大约为3.22±2.75×10~7kg,约为1990年中国稻田CH_4总释放量的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静态/相色谱 CH4通量 冬季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湖泊冬季水-气界面CO_2通量 被引量:41
6
作者 陈永根 李香华 +2 位作者 胡志新 刘伟龙 胡维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5-669,共5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八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的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冬季洞庭湖、巢湖、洱海和滇池24h均为大气CO2的汇,其通量分别为-23...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八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的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冬季洞庭湖、巢湖、洱海和滇池24h均为大气CO2的汇,其通量分别为-23.78、-16.08、-24.38、-17.94mg·m-2·h-1;鄱阳湖、南四湖水体则为大气CO2的源,其通量分别为35.76、27.64mg·m-2·h-1;洪泽湖和抚仙湖在晴天时为大气CO2的汇,夜间或阴天为大气CO2的源,但从24h的平均通量来看,洪泽湖为大气CO2的汇,通量为-26.56mg·m-2·h-1;抚仙湖为大气CO2的源,通量16.01mg·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静态/相色谱 CO2通量 冬季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草甸CH_4地-气交换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毅勇 宋长春 +4 位作者 郑循华 王德宣 闫百兴 赵志春 娄彦景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用密闭不透明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草甸进行了为期2a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全年CH4排放呈明显的双峰型变化。在非冰冻期(5月至10月)CH4排放通量为0.297~18.914mg·m-2·h-1,... 用密闭不透明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草甸进行了为期2a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全年CH4排放呈明显的双峰型变化。在非冰冻期(5月至10月)CH4排放通量为0.297~18.914mg·m-2·h-1,排放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9月;冰冻期(11月至次年4月)CH4排放通量为0.048~2.921mg·m-2·h-1,排放低值出现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3月之间,以及发生季节性干旱的7月。冰雪覆盖下的小叶章湿地依然有CH4排放,冰冻期CH4排放量约占全年排放总量的4.94%。在季节性积水或过湿的环境中,小叶章湿草甸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由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共同控制,其日变化特征表现为白天排放通量大,夜间则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湿草甸 CH4排放 密闭不透明-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永根 彭永红 +1 位作者 宋哲岳 单胜道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7,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0年7月(夏季)、2011年3月(冬季)进行了不同沼液施用量对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试验期间,沼液施用设为大量施沼液(夏季为28.36 g.m-2,冬季为1.94 g.m-2),正常施沼...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0年7月(夏季)、2011年3月(冬季)进行了不同沼液施用量对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试验期间,沼液施用设为大量施沼液(夏季为28.36 g.m-2,冬季为1.94 g.m-2),正常施沼液(夏季为9.45 g.m-2,冬季为0.65 g.m-2)和不施沼液等3个水平。结果表明:①夏季或冬季,处理对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均不显著。②夏季沼液施用8 h内,处理间对土壤甲烷排放具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大量施沼液时通量最大为3.98 mg.m-2.h-1;正常施沼液时通量最大为1.25 mg.m-2.h-1,8 h后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冬季在大量施沼液时,初期土壤甲烷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正常施沼液及不施沼液,最大为0.28 mg.m-2.h-1;随后处理间土壤甲烷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③夏季沼液施用20 h内,处理间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具极显著差异(P<0.001),最大值达1 641μg.m-2.h-1;处理间呈显著差异(P<0.05),大量施沼液、正常施沼液和不施沼液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为224~349,70~137,33~57μg.m-2.h-1;冬季则处理间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沼液施用 温室 排放通量 静态-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胡玉琼 王跃思 +2 位作者 纪宝明 王明星 杜睿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7,共9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 N2 O、CO2 、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 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 ,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 ;影响草原 N2 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 ,日温变...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 N2 O、CO2 、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 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 ,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 ;影响草原 N2 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 ,日温变化主要影响其日变化强度 ;影响草原 CH4日变化形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和供氧状况 ,而温度和植物的生长状况则影响吸收强度。利用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固定的日变化形式 ,可以对相同生长季内每周 1次的观测结果进行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日变化 内蒙古 草原 人类活动 静态-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好氧填埋场作业台阶表面CH_4气体的释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雪 岳波 +3 位作者 黄泽春 尹胤 黄启飞 王琪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383-388,共6页
采用静态通量箱/气相色谱法对河北某准好氧填埋场不同填埋龄作业台阶表面CH4气体的释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场作业台阶表面CH4气体的释放通量存在较大差异,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15.51和0.13g/(m2.d)。各填埋作业区... 采用静态通量箱/气相色谱法对河北某准好氧填埋场不同填埋龄作业台阶表面CH4气体的释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场作业台阶表面CH4气体的释放通量存在较大差异,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15.51和0.13g/(m2.d)。各填埋作业区中越靠近导气管的区域CH4气体释放量越大,而相同填埋作业区上午、中午和下午释放的CH4气体通量差异相对较小,但呈下午>中午>上午的趋势。填埋龄为8,12,16和20个月的各填埋作业区中CH4气体的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4.79,21.15,81.04和7.44g/(m2.d),并随着填埋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填埋16个月左右达到其释放高峰。此外,准好氧填埋场不同填埋龄作业区表面的CH4气体释放通量随着距离导气管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好氧填埋 CH4释放通量 静态通量 相色谱 填埋龄 日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区主要水稻栽植品种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银萍 胡云龙 +6 位作者 彭友林 杨国涛 蒋芬 李川 海江波 杨刚 胡运高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87-1092,共6页
为了解川中丘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品种间差异,筛选高产低环境影响的水稻栽植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区5个优势籼稻品种的5个生长期(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和收割后)温室气体(CH 4、N 2O、CO 2)排放通量进行监测... 为了解川中丘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品种间差异,筛选高产低环境影响的水稻栽植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区5个优势籼稻品种的5个生长期(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和收割后)温室气体(CH 4、N 2O、CO 2)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CH 4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排放最高,N 2O和CO 2排放则在种间差异较大。5个品种增温潜势依次为‘蓉18优188’>‘川农优3203’>‘宜香优1108’>‘川农优498’>‘F优498’。水稻收割后若未及时翻耕和排水,将会增加水稻整个生长期的CH 4排放通量,可见,再生稻也是一个CH 4“源”。建议在水稻收割后及时对田地进行翻耕排水以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稻区 水稻品种 温室 静态-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8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碳通量数据集 被引量:1
12
作者 洪思思 杨艳波 +11 位作者 张蕊 沙丽清 唐建维 张一平 宋清海 邓晓保 巩合德 于贵瑞 王跃思 郑循华 王迎红 周文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16-27,共12页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连续的土壤碳通量数据,对准确评价热带地区碳收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的静态箱法观测方法和数据质控管理办法,收集整理了2003年1月到2008年8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得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地气界面的CO_(2)排放通量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如压强、大气温度、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量(5 cm)等观测指标,形成了日、月和年尺度3类文件,以期为热带地区与全球碳平衡估算和碳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相色谱 土壤碳通量 碳循环 象要素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边源 王琛 +4 位作者 倪玉雪 李记园 郭艳杰 吉艳芝 张丽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准确估算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量,合理选用监测方法,试验以河北苹果园、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N_(2)O排放和NH_(3)挥发监测方法的探索,并分析采样方式、吸收液种类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区与非施肥区N_(2)O排... 为准确估算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量,合理选用监测方法,试验以河北苹果园、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N_(2)O排放和NH_(3)挥发监测方法的探索,并分析采样方式、吸收液种类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区与非施肥区N_(2)O排放累积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滴灌管下不同位置N_(2)O排放差异很小。土壤N_(2)O排放速率在上午9:00前后测定的结果与日均排放速率差异最小。尺寸较大的方形静态箱对N_(2)O排放速率测定结果更准确,且变异系数更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与采样间隔时间呈负相关。间歇式通气法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进行NH_(3)挥发监测结果均较为准确;间歇式通气法使用H3BO3作为吸收液对NH_(3)挥发量较大的监测结果良好,但对挥发量较低的情况误差较大;采用H_(2)SO_(4)吸收液时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一致性较好,在NH_(3)挥发速率较低时灵敏度较高。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在使用2.00 cm厚度海绵时变异系数最低,能较好反应真实NH_(3)挥发速率。此结果为提高果园土壤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采样监测精确度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N_(2)O排放 NH_(3)挥发 静态相色谱 间歇式通 磷酸甘油—双海绵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监测与估算方法的设施菜田N2O排放量比较
14
作者 王琛 尹兴 +4 位作者 陈盟 韩建 张杰 郭艳杰 张丽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75-1383,共9页
【目的】为了分析微气象学方法中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在设施菜田N2O排放测定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及精确度,本研究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观测结果,比较了两种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各因素,以验证该方法在测定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可行... 【目的】为了分析微气象学方法中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在设施菜田N2O排放测定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及精确度,本研究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观测结果,比较了两种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各因素,以验证该方法在测定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可行性。【方法】在设施蔬菜大棚中,设置了施肥区和非施肥区,通过箱式法和微气象学方法分别对设施菜田种植区进行72 h的高频监测和全生长季监测,构建N2O浓度特征曲线和排放通量特征曲线。【结果】田闲期棚区上方3.5 m处N2O浓度明显低于种植期,但田闲期夜间浓度较高,种植期白天浓度较高。棚室内N2O浓度随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明显,而且都高于棚室外背景浓度。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测得棚区N2O日排放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前者测定结果普遍高于后者,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得平均排放通量为252.51μg/(m^2·h),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测得平均排放通量为192.21μg/(m^2·h),前者比后者高26.75%;在设施番茄全生长季观测中,两种方法测定的N2O排放通量特征曲线趋势一致,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得土壤净排放通量为1817.49 g/hm^2,排放系数为0.45%;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测得土壤净排放通量为1250.95 g/hm^2,排放系数为0.32%,较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得结果降低了29%。【结论】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菜田种植区N2O排放通量的测定结果,趋势上一致性较好,但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观测结果明显低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不过反演式气体扩散模型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高密监测设施菜田N2O排放全过程,且适用于较大区域的观测,为建立多元化的N2O排放监测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 静态/相色谱 反演式体扩散模型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131
15
作者 王小国 朱波 +1 位作者 王艳强 郑循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60-1968,共9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和轮作旱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旱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8.63~577.97、39.28~584.18和34.48~484.65mg CO·2m-·2h...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和轮作旱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旱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8.63~577.97、39.28~584.18和34.48~484.65mg CO·2m-·2h-1,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64.68、242.91、182.21mgCO·2m-·2h-1。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林地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夏末(7月底与8月初之间),旱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林地和草地要早,在6月底与7月初之间;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底与翌年1月初之间。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本地区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双因素关系模型(R=aebTwc)较好地拟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二者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化的64%~90%。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受土壤(5cm处)温度和土壤(0~10cm)湿度的影响。分析表明3种土地利用土壤的Q10值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静态-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石漠化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蒲敏 孙玉川 +1 位作者 刘宁坤 刘九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74-82,共9页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O2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CO2浓度及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2017年1~12月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岩...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O2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CO2浓度及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2017年1~12月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岩溶碳汇试验区坡改梯及对照区非坡改梯的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进行原位监测。【结果】非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比坡改梯地区大,坡改梯和非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大多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非坡改梯地区地表CO2释放通量高于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及释放通量均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都与地表CO2释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个别月份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巨大的源与汇。【结论】土壤CO2浓度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微生物及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地表CO2通量变化与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及土壤CO2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坡改梯 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CO2浓度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金岭 高燕哺 +3 位作者 李太魁 孔海江 张金平 寇长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46-1856,共11页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重要的中低产土壤,由于其剖面含有砂姜层,易产生裂隙,影响了氮素在土壤剖面的迁移分布,可能导致砂姜黑土的N_(2)O排放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重要的中低产土壤,由于其剖面含有砂姜层,易产生裂隙,影响了氮素在土壤剖面的迁移分布,可能导致砂姜黑土的N_(2)O排放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再优化施肥(ZOPT),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结合常规土壤参数的监测与分析,探究砂姜黑土不同施氮条件下N_(2)O排放特征、累积排放量及关键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砂姜黑土小麦季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为14.2~21.6μg·m^(−2)·h^(−1),累积排放量为0.82~1.24 kg(N)·hm^(−2);玉米季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为14.4~24.5μg·m^(−2)·h^(−1),累积排放量为0.42~0.71 kg(N)·hm^(−2);不同处理小麦季的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玉米季。小麦季追肥期与基肥期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27~0.41 kg(N)·hm^(−2)和0.55~0.83 kg(N)·hm^(−2),玉米季分别为0.18~0.30 kg(N)·hm^(−2)和0.24~0.41 kg(N)·hm^(−2),追肥期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基肥期。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K处理的N_(2)O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线性相关(P<0.05),TR、OPT和ZOPT仅与土壤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多元线性相关(P<0.01),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未表现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施肥条件下,土壤硝酸盐含量的高低成为影响砂姜黑土农田土壤N_(2)O排放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不同施氮量的N_(2)O累积排放量差别明显(P<0.05),TR处理的N_(2)O排放量最高,小麦玉米季分别为1.24 kg(N)·hm^(−2)和0.71 kg(N)·hm^(−2),显著高于OPT处理[0.99 kg(N)·hm^(−2)和0.51 kg(N)·hm^(−2)]和ZOPT处理[0.82 kg(N)·hm^(−2)和0.42 kg(N)·hm^(−2)]。无论小麦季还是玉米季N_(2)O的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趋势,相关性系数分别达0.997和0.977(P<0.05),说明砂姜黑土传统施氮N_(2)O存在过量排放问题。总而言之,尽管与其他土壤相比,砂姜黑土不属于N_(2)O高排土壤,但传统施氮量导致的N_(2)O排放量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N_(2)O排放 施氮量 土壤硝酸盐含量 静态-相色谱 小麦-玉米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旱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云秋 吴小红 +3 位作者 王卫 侯海军 陈安磊 谢小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42-1847,共6页
在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稻田与旱地交错相接,将稻草移施旱地不仅可以减缓稻田甲烷排放,而且可以提高旱地土壤肥力,但对旱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尚缺乏了解。选取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玉米(Zea mays L.)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每季作... 在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稻田与旱地交错相接,将稻草移施旱地不仅可以减缓稻田甲烷排放,而且可以提高旱地土壤肥力,但对旱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尚缺乏了解。选取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玉米(Zea mays L.)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每季作物分别覆盖5 000 kg·hm^(-2)稻草(SM),以不覆盖稻草为对照(CK),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油菜-玉米轮作周期内的土壤CO_2排放动态,同时监测了5 cm深度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结果表明,(1)稻草覆盖在低温季节提高土壤温度,在高温季节降低土壤温度;同时,稻草覆盖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可以缓解一定程度的干旱。(2)土壤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6,P=0.000)。(3)稻草覆盖显著促进土壤CO_2排放。油菜季稻草覆盖处理和对照处理的CO_2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4.0 mg·m^(-2)·h-1和21.2 mg·m^(-2)·h-1,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 723 kg·hm^(-2)和5 981 kg·hm^(-2)。玉米季稻草覆盖处理和对照处理的CO_2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79.9 mg·m^(-2)·h-1和221.6 mg·m^(-2)·h-1,CO_2累计排放量分别为7 591kg·hm^(-2)和6 009 kg·hm^(-2)。全年(包括无作物生长期间)稻草覆盖和对照处理的CO_2累计排放量分别达到15 131 kg·hm^(-2)和11 220kg·hm^(-2),稻草覆盖增加了34%的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温室 静态-相色谱 油菜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草地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俊翔 刘春岩 +2 位作者 姚志生 郑循华 倪长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0-706,共7页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长寿命、高辐射效率的温室气体,草地是其重要的自然排放源,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剧烈影响草地排放特征与强度,排放通量测量误差、研究对象的局限、关键过程影响不清等因素限制了对草地排放总量和氮气候反馈效应的准确...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长寿命、高辐射效率的温室气体,草地是其重要的自然排放源,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剧烈影响草地排放特征与强度,排放通量测量误差、研究对象的局限、关键过程影响不清等因素限制了对草地排放总量和氮气候反馈效应的准确评估。本文讨论了差异化的观测方案包括N2O浓度分析方法和采样频率可能给草地排放量估算造成的影响;指出研究放牧草地N2O排放,应综合考虑放牧相关排放源的贡献,定量整个放牧系统的排放量;提出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取决于气候因子是否能够缓解放牧草地土壤“贫氮”对N2O生产的限制。未来应加强观测方法的误差评估和非生长季通量观测的频率,明确土壤冻融过程触发和主导N2O排放的机制以及冻融期脉冲排放对国家尺度排放的贡献,了解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N2O排放水平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探明大气氮干沉降增加及干沉降组分变化对草地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相色谱 土壤冻融交替 贫氮生态系统 多年冻土 干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晟 张徐洁 +4 位作者 赵远 张玉虎 胡茜 荆玉林 符菁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2-1111,共10页
通过田间水稻培养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施用对稻田作物产量及土壤中CO2、CH4、N2O排放通量以及累积排放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 通过田间水稻培养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施用对稻田作物产量及土壤中CO2、CH4、N2O排放通量以及累积排放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施用300℃制备的生物炭(DY-300)、施用500℃制备的生物炭(DY-500)、施用700℃制备的生物炭(DY-700)。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生物炭处理CH4、N2O累积排放量削减,生物炭的施入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DY-300、DY-500、DY-700处理中,CH4累积排放量抑制率分别为39.2%、49.1%和24.0%,N 2 O累积排放量抑制率分别为30.0%、39.8%和13.1%,Chao1指数增幅为2.5%~29.8%。而生物炭施用对CO 2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总之,500℃制备的生物炭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最佳,700℃制备的生物炭具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作用以及稻田作物的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固碳减排 高通量测序技术 静态-相色谱 排放通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