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的静力触探参数研究
1
作者 汪明元 陈松庭 +1 位作者 陈彪 曾少翔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确定土性参数对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静力触探测试(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是主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锥尖阻力,从而获得多种海洋土土性参数。以CPT勘察获得的锥尖阻力实测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体... 确定土性参数对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静力触探测试(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是主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锥尖阻力,从而获得多种海洋土土性参数。以CPT勘察获得的锥尖阻力实测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体空间位置、上覆土压力和孔隙率等特征,利用XGBoost算法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同时在建模中考虑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以改善模型预测性能,其中数据预处理方式包括箱型图分析法和噪声平滑处理。提出了一种考虑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的静力触探参数预测模型,实现对锥尖阻力的准确预测,并将该方法运用到浙江沿海某工程项目。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51,预测准确性较高。箱型图分析法与噪声平滑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性,在输入集中加入孔隙率能够提升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测试 锥尖阻 数据预处理 XGBoost 特征选择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静力触探液化判别方法对比检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思宇 李兆焱 袁晓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7-1526,1539,共11页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CPT液化判别方法,并采用理论分析及大量CPT液化实测数据检验,对现行的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简称NCEER)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方法(岩规法)、《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方法(软土规程法)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S 160:2004)方法(通则法)等4种方法进行对比检验,提出了4种主要方法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NCEER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低烈度区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高烈度区存在临界值增大过快的问题,在Ⅶ度区深层偏于危险,在Ⅸ度区深层明显偏于保守,在Ⅶ、Ⅸ度区浅层和Ⅷ度区判别结果较好;岩规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存在很大的问题,液化判别临界线随深度递减,液化判别时在Ⅶ度区浅层偏于危险,在深层明显偏于危险,在Ⅷ、Ⅸ度区浅层偏于保守,在深层偏于危险;软土规程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土层深度约6 m处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Ⅶ度区浅层判别较好,在Ⅸ度区浅层偏于保守,在不同烈度区深层均偏于危险;通则法液化判别临界线是符合目前认知的,在不同烈度区和深度下的判别效果是最好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规范修订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工程 地震效应 原位测 静力触探测试 液化场地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测试指标的砂土时间效应定量表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燕国 丁海军 +1 位作者 陈云敏 黄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00-2006,共7页
时间效应对土体抗液化强度有显著影响,其定量表征是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研究难点之一。基于土体小应变剪切模量Gmax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的经验表达式,对土体密实度和有效应力作归一化处理,提出了砂土时间效应的表征指标AI。该表征指标... 时间效应对土体抗液化强度有显著影响,其定量表征是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研究难点之一。基于土体小应变剪切模量Gmax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的经验表达式,对土体密实度和有效应力作归一化处理,提出了砂土时间效应的表征指标AI。该表征指标在数学上表达为小应变剪切模量与大应变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的结构性参数的比值函数。通过分析已有室内试验数据发现重塑砂土具有稳定的AI值,而对现场数据的分析则揭示了砂土沉积年代越久、AI值越大的整体趋势。该表征指标能揭示土体力学特性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却不含时间变量,因此是一个"表观时间"参数,为进一步研究时间效应对砂土抗液化强度的影响规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 时间效应 小应变剪切模量 静力触探测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asprite”——一种新型的海底土质测试系统
4
作者 沈政威(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3期21-22,共2页
"Seasprite"即海底土质遥控触探现场测试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海底土质测试系统。它的设计主要用于静力触探测试,但是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测试和取样。在工程地质作业中,很难精确地取得有关海底土质力学性能方面的测量指标,一般... "Seasprite"即海底土质遥控触探现场测试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海底土质测试系统。它的设计主要用于静力触探测试,但是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测试和取样。在工程地质作业中,很难精确地取得有关海底土质力学性能方面的测量指标,一般经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钻探,然后通过原状取样器进行取样;对于浅层土质可以直接通过重力取样器进行取样,最后将原状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但是实验室中的分析测试并不能提供所有需要原始边界条件的测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土质测系统 静力触探测试 Seaspr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新疆巴楚地区的CPT液化判别新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兆焱 王永志 袁晓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40-145,共6页
以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区Ms6.8级地震大规模砂土液化为背景,通过对地震液化场地的详细勘察,获取了39个场地的静力触探勘察数据,根据现有国内外静力触探液化判别方法均不适合于新疆巴楚地区的情况,依据实测数据建立了含锥尖阻力基准... 以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区Ms6.8级地震大规模砂土液化为背景,通过对地震液化场地的详细勘察,获取了39个场地的静力触探勘察数据,根据现有国内外静力触探液化判别方法均不适合于新疆巴楚地区的情况,依据实测数据建立了含锥尖阻力基准值、地下水位、砂层埋深、地震烈度等常规参数的液化判别新公式。建立的液化判别方法分为初判和复判两部分,初判条件以特征深度表示;复判公式对液化场地和非液化场地的回判别成功率均在95%左右,可靠度较高。提出的公式形式与中国工程上最常用的液化判别公式一致,可为新疆地区液化判别及相关地区性规范制订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静力触探测试 砂土液化 判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判别临界曲线的变化模式与一般规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兆焱 袁晓铭 孙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03-3609,3617,共8页
液化临界值与砂层深度的关系是液化判别方法的基本表征,但对比分析表明,现有液化判别方法的临界曲线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甚至定性相反。以Seed-Idriss模型为基础,推导出了砂层埋深对液化势影响的理论解答,提出了砂层埋深与液化临界值的普... 液化临界值与砂层深度的关系是液化判别方法的基本表征,但对比分析表明,现有液化判别方法的临界曲线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甚至定性相反。以Seed-Idriss模型为基础,推导出了砂层埋深对液化势影响的理论解答,提出了砂层埋深与液化临界值的普遍关系,得到了液化判别临界曲线的变化模式和一般规律。结果表明:一般而言,随砂层深度增加,水平地震剪应力和土体抗液化强度同时增大,但前者增大速率大于后者,液化势及液化临界值与砂层深度呈正相关关系;液化临界值与砂层深度呈非线性递增关系,浅埋处饱和砂层液化势递增较为剧烈,深埋处趋于平缓;我国规范CPT液化判别公式的液化临界值与砂层深度呈递减关系,存在定性错误,需要纠正;现有一些液化判别公式中,液化临界值与砂层深度呈线性递增关系,定性正确但模型需要改进。所得结果可为液化判别方法正确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临界曲线 砂层深度 液化判别公式 静力触探测试 标准贯入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11年新西兰地震的CPT液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思宇 李天宁 +2 位作者 李兆焱 袁晓铭 卢坤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市附近发生Ms6.3级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市西南10km处,震源深度为5km。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重建费用估计高达40亿新西兰元,得到共识是砂土液化为震害主因。此次地震,液化...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市附近发生Ms6.3级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市西南10km处,震源深度为5km。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重建费用估计高达40亿新西兰元,得到共识是砂土液化为震害主因。此次地震,液化震害极为严重,喷砂冒水范围广泛分布于城市内外,引起大量次生灾害,地震也为砂土液化特征研究,特别是检验和发展液化判别方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液化数据。本文收集整理震后132个勘察点的勘察资料,包括静力触探试验(以下简称“CPT”)数据、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地下水位等。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得到了地震液化场地加速度分布、地下水位分布和砂层埋深分布等特征。检验了我国现有的静力触探试验液化判别方法,结果表明:液化场地主要分布在PGA为0.5~0.65g附近,液化层5m以内居多,我国CPT液化判别方法对于10m以下判别存在明显的错误,同时此次地震还发现多个液化层位于20m以下,对于这个深度,国内CPT液化判别方法还未涉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地震 砂土液化 静力触探测试 液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区域沉积黏土基本工程特性及打桩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书兆 王忠畅 +1 位作者 贾旭 贺林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在南海北部区域已建油气田项目岩土工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土工试验和静力触探测试(CPT),从土体的基础物性和力学特性入手,研究沉积黏土的工程特性。研究发现,低塑性指数和低黏粒含量是南海北部浅水区沉积黏土有别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及世... 在南海北部区域已建油气田项目岩土工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土工试验和静力触探测试(CPT),从土体的基础物性和力学特性入手,研究沉积黏土的工程特性。研究发现,低塑性指数和低黏粒含量是南海北部浅水区沉积黏土有别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及世界其他油气海域的显著特征;南海北部深水和浅水沉积物具有2种不同的沉积模式,即细粒主导的深水沉积模式和粗粒主导的浅水沉积模式;进而发现南海北部浅水区沉积黏土具有极小的CPT侧摩阻力比,而深水区沉积黏土的CPT各归一化量值与墨西哥湾、西非近海等典型黏土有相似的分布特征。最后,将CPT结果与南海北部区域油气工程打桩时的特殊现象结合起来,采用基于CPT侧摩阻力的打桩分析方法,获得了与多个场址打桩记录相吻合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也从侧面确认了南海北部浅水区沉积黏土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沉积黏土 基础物性 静力触探测试 侧摩阻 打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检验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蕾 董林 +2 位作者 夏坤 屈春来 刘世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7-749,共13页
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发了范围广、灾害重的液化震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于1977、1978年对液化场地进行了单桥静力触探测试。但单桥静力触探在数据指标方面存在缺陷,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东南大学等单位于2... 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发了范围广、灾害重的液化震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于1977、1978年对液化场地进行了单桥静力触探测试。但单桥静力触探在数据指标方面存在缺陷,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东南大学等单位于2007年对上述唐山地区部分测点再次进行了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本文通过对比2次静力触探数据,利用Robertson土质分类图,进行新孔压静力触探数据土类分层检验,将土类检验结果与单桥静力触探测试时钻孔柱状图进行对比,发现大部分测点土层土类均能较好对应,现场测试力学指标沿深度变化趋势较相符,仅剔除了错误点T2、T3。对所有测点选定液化层,分别建立基于单桥静力触探测试比贯入阻力ps和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锥尖阻力qc的液化数据库。利用基于静力触探测试(CPT)的我国规范液化判别方法检验了2个数据库,发现对单桥静力触探测试的数据库液化判别效果好,而对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的数据库液化判别效果较差,说明经过30年的时间,土层液化可能已发生较大改变。因此,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的液化数据库可靠性较低,基于该数据库对液化判别方法进行改进意义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液化 静力触探测试 数据库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重构
10
作者 董林 桑志心 +2 位作者 王蕾 夏坤 吴平川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1-750,共10页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导致了范围广、灾害严重的液化震害。地震发生后,已有学者对液化场地进行了2次静力触探测试。本文首先给出基于2次测试数据的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利用中国规范方法和NCEER推荐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液化判别,发现针对第...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导致了范围广、灾害严重的液化震害。地震发生后,已有学者对液化场地进行了2次静力触探测试。本文首先给出基于2次测试数据的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利用中国规范方法和NCEER推荐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液化判别,发现针对第1次测试数据的判别成功率较高,而针对第2次测试数据的判别成功率较低。经30年的时间,绝大多数测试点的液化层强度与埋深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第2次测试时土层液化可能性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测试数据对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意义较小。利用第2次测试的摩阻比Rf将第1次测试数据ps分解为qc和fs,相比第2次测试数据,分解指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为此基于第1次测试分解数据构建唐山大地震CPT液化数据库,为液化判别方法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静力触探测试 液化数据库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