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62例前瞻例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伟 张勇 +7 位作者 倪海滨 张家留 周丹丹 殷丽萍 张丰 陈浩 张蓓蓓 李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2-1317,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复苏后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早期复苏6 h后中心静... 目的探讨早期复苏后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早期复苏6 h后中心静脉、动脉及外周静脉血血气分析,记录患者中心静脉、动脉及外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计算患者外周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pv-aCO_2)及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根据患者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pv-aCO_2与Pcv-aCO_2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共入选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存活35例,死亡27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24.2±6.0 vs 20.5±4.9,P=0.011)及序贯器官衰竭的评分(SOFA)(14.9±4.7 vs 12.2±4.5,P=0.027)明显升高。6 h复苏后死亡组患者Pcv-aCO_2(5.5±1.6 vs 7.1±1.7,P<0.001),Ppv-aCO_2(7.1±1.8 vs 10.0±2.7,P<0.001),及动脉乳酸(Lac)(3.3±1.2 vs 4.2±1.3,P=0.003)明显高于存活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pvaCO_2与Pcv-aCO_2明显相关,r=0.897,R^2=0.8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v-aCO_2和Lac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pv-aCO_2:β=0.625,P=0.001,相对危险度(OR)=1.869,95%CI:1.311~2.664;Lac:β=0.584,P=0.041,OR=1.794,95%CI:1.024~3.415)]。ROC曲线分析显示,Ppv-aCO_2、Pcv-aCO_2和Lac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其中Ppv-a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14(95%CI:0.696~0.931,P<0.001),最佳临界值为9.05 mmHg时,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8.6%;Lac的AUC=0.732(95%CI:0.607~0.858,P=0.002),最佳临界值为3.45 mmol/L时,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74.3%;Pcv-aCO_2的AUC=0.766(95%CI:0.642~0.891,P<0.001),最佳临界值为7.05 mmHg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0.0%。结论Ppv-aCO_2与Pcv-aCO_2相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脉-动脉二氧化碳 中心脉-动脉二氧化碳 感染性休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指导脓毒症患者容量管理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玉红 赵钗 +1 位作者 赵倩 胡振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6-1281,共6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指导脓毒症患者容量管理的临床意义,观察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联合Pcv-aCO_2能否更好地指导脓毒症患者容量管理。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收治的重...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指导脓毒症患者容量管理的临床意义,观察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联合Pcv-aCO_2能否更好地指导脓毒症患者容量管理。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收治的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36例。患者入住ICU后置入双腔抗感染中心导管,尽早开始液体复苏治疗。记录液体复苏0 h(T0)、6 h(T6)、24 h(T24)时患者的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计数(WBC),采集T0、T6、T24桡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并计算氧合指数(PaO_2/FiO_2)、碱剩余(BE)〕,上腔静脉血气分析指标〔pH、ScvO_2、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v CO2),计算Pcv-aCO_2〕。根据液体复苏后24 h ScvO_2和Pcv-aCO_2分为4组:组1:ScvO_2>70%,Pcv-aCO_2<6 mm Hg(1 mm Hg=0.133 k Pa);组2:ScvO_2>70%,Pcv-aCO_2≥6 mm Hg;组3:ScvO_2≤70%,Pcv-aCO_2<6 mm Hg;组4:ScvO_2≤70%,Pcv-aCO_2≥6 mm Hg。比较4组患者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及血气分析,并计算患者24 h液体入量及Lac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ICU病死率、28 d病死率。结果液体复苏不同时刻,患者MAP、Scr、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R、CVP、Pcv-aCO_2、ScvO_2、pH、BE、Lac、PaO_2/FiO_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6、T24的HR、Pcv-aCO_2、Lac低于T0,CVP、ScvO_2、pH、BE、PaO_2/FiO_2高于T0;T24的HR、Pcv-aCO_2、Lac低于T6,CVP、ScvO_2、BE、PaO_2/FiO_2高于T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6、T24时,Pcv-aCO_2与Lac、BE、pH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T0、T6、T24时,Pcv-aCO_2与ScvO_2呈负相关(r=-0.755、-0.920、-0.858,P<0.05)。Pcv-aCO_2与6 hLac清除率、24 hLac清除率呈负相关(r=-0.365、-0.864,P<0.05)。4组患者T24时MAP、HR、Hb、Scr、Lac、BE、pH、PaO_2/FiO_2、Scv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Pcv-aC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24hLac清除率及24 h液体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组2、组3和组4 24 hLac清除率及24 h液体入量均低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ICU病死率、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v-aCO_2可以作为指导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指标,ScvO_2联合Pcv-aCO_2指导容量管理,两者均达标的患者所需液体量最多,Lac清除率最高,可以避免ScvO_2假性正常化而停止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心脉血氧饱和度 中心脉-动脉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评价容量负荷试验的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菊香 陈辉民 +2 位作者 吴彬 林小明 王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44-1247,共4页
目的:探讨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评价容量负荷试验的意义,以指导血流动力学治疗。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内可能存在低血容量的48例患者进行容量负荷试验,在试验前后分别采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 目的:探讨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评价容量负荷试验的意义,以指导血流动力学治疗。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内可能存在低血容量的48例患者进行容量负荷试验,在试验前后分别采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P(cv-a)CO2、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 O2)、乳酸(Lac)、尿量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以容量负荷试验后CO增加≥10%和<10%认为有反应性组和无反应性组。结果:35例患者容量负荷试验有反应,13例无反应。试验前CVP和P(cv-a)CO2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R、MAP、Lac、Scv O2、尿量指标组间无差异。无反应组仅CVP在容量负荷试验后有增高趋势。有反应组容量负荷试验后上述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前Scv O2≥70%患者18例,其中有15例P(cv-a)CO2>6 mm Hg(8.73±1.71)mm Hg,经补液后P(cv-a)CO2下降(4.47±1.30)mm Hg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患者Scv O2≥70%时,P(cv-a)CO2>6 mm Hg提示组织灌注不足,P(cv-a)CO2可以评价容量负荷试验的意义,指导血流动力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二氧化碳 容量负荷试验 血流动力学治疗 重症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白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22-132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Pcv⁃aCO_(2)联合乳酸清除率(LCR)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尽早开始液体复苏。分别于复苏前即刻(T0)、复苏... 目的本研究探讨Pcv⁃aCO_(2)联合乳酸清除率(LCR)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尽早开始液体复苏。分别于复苏前即刻(T0)、复苏后6 h(T6)同时行桡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分析,计算出Pcv⁃aCO_(2)、LCR。根据复苏后6 h的Pcv⁃aCO_(2)和LCR将患者分为4组:A组为Pcv⁃aCO_(2)>6 mmHg且LCR<30%;B组为Pcv⁃aCO_(2)>6 mmHg且LCR≥30%;C组为Pcv⁃aCO_(2)≤6 mmHg且LCR<30%;D组为Pcv⁃aCO_(2)≤6 mmHg且LCR≥30%。比较4组患者复苏前后的一般临床资料、生理指标、实验室指标、液体入量及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患者在液体复苏治疗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入住ICU即刻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原发感染部位来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6两个时间点的Pcv⁃aCO_(2)和ScvO_(2)均有相关性,Pcv⁃aCO_(2)(T6)和LCR有相关性。结论Pcv⁃aCO_(2)与ScvO_(2)、LCR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且Pcv⁃aCO_(2)联合LCR可以更好地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避免因ScvO_(2)假性正常而停止复苏,可共同作为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乳酸清除率 容量监测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肺水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燕 刘祺 +3 位作者 李世琪 但伶 田泽丹 罗真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arterial difference of CO2partial pressure,P(cv-a)CO2)在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至20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arterial difference of CO2partial pressure,P(cv-a)CO2)在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至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和重庆市中医院ICU入住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EGDT组)和EVLW联合P(cv-a)CO2目标导向组(EP组)。EGDT组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液体复苏,EP组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下行液体复苏。比较2组复苏6 h达标率、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每小时公斤体质量尿量、乳酸清除率、P(cv-a)CO2、EVLW及28 d病死率。结果:EP组每小时公斤体质量尿量和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EGDT组(P<0.05);复苏6 h液体量、CV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cv-a)CO2、EVLW和28 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EGDT组(P<0.05);2组间复苏6 h达标率、MAP、Scv O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VLE联合P(cv-a)CO2指导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能尽早且更准确地判断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组织灌注状态和容量负荷状态,指导合理的液体复苏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肺水 中心脉-动脉二氧化碳 脓毒性休克 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混合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评估心肺转流心脏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海瑛 潘传亮 刘剑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联合混合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在评估心肺转流心脏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择期行心肺转流心脏手术并行肺动脉漂浮导管检查术、桡动脉置管术的患者28... 目的探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联合混合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在评估心肺转流心脏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择期行心肺转流心脏手术并行肺动脉漂浮导管检查术、桡动脉置管术的患者281例。按转入ICU时(T1)SvO2及Pv-aCO2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SvO2≥65%且Pv-aCO2<6mm Hg)、B组(SvO2≥65%且Pv-aCO2≥6mm Hg)及C组(SvO2<65%)。患者转入ICU后,未达标的B、C组,以SvO2≥65%且Pv-aCO2<6mm Hg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靶点,立即予EGDT治疗,已达标的A组予以维持的EGDT治疗,观察三组术后24h(T2)、48h(T3)、72h(T4)时病情变化及预后。结果按T1时SvO2及Pv-aCO2水平,结果 A组73例,B组91例,C组117例。A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B、C组;A组术后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A组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急性肾损伤(AKI)、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7、28d死亡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满足SvO2≥65%且Pv-aCO2<6mm Hg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7、28d死亡率低,术后病情及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脉血氧饱和度 混合脉-动脉二氧化碳 心肺转流心脏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不良的预测 被引量:17
7
作者 冯开俊 宋秋鸣 +1 位作者 武道荣 薛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清除率(LCR)联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入院后6、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清除率(LCR)联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入院后6、24 h检测Pcv⁃aCO2、ScvO2,且均计算入院6、24 h的LCR。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统计预后情况;对比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Pcv⁃aCO2、ScvO2、LCR及其变化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者联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14%;预后不良患者入院后6、24 h Pcv⁃aCO2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入院后6、24 h ScvO2及LcR均低于预后良好患者,预后良好患者入院后24 h Pcv⁃aCO2低于入院后6 h,入院后24 h ScvO2高于入院后6 h,入院后24 h LCR高于入院后6 h;预后不良患者Pcv⁃aCO2、ScvO2、LCR变化率均低于预后良好患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v⁃aCO2、ScvO2、LCR变化率预测感染性休克预后不良的Cut⁃off值分别为10.32%、4.69%、32.25%,三者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与单独预测相似,三者联合预测的特异度、AUC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发生风险高,采用Pcv⁃aCO2、ScvO2、LCR变化率联合预测预后不良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脉血 动脉 二氧化碳 血氧饱和度 乳酸清除率 感染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廖婧华 林财珠 高友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7-769,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5例,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RR14次/分,Paw16cmH2O。采集桡动脉血测定PaCO2,同时记录PETCO2,计算Pa-ETCO2和Pa-ETCO2/PaCO2...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5例,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RR14次/分,Paw16cmH2O。采集桡动脉血测定PaCO2,同时记录PETCO2,计算Pa-ETCO2和Pa-ETCO2/PaCO2。结果在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min,Pa-ETCO2和Pa-ETCO2/PaC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腹后30、60min患者PaCO2和PETCO2明显高于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min(P<0.05)。在气腹终止后5min,Pa-ETCO2和Pa-ETCO2/PaCO2明显高于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min(P<0.05)。结论气腹终止后不能用PETCO2来预测Pa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动脉二氧化碳 呼气末二氧化碳 无效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手术对胃粘膜pH值及胃粘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东 耿智隆 +2 位作者 马辉兰 汪惠文 张翠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65-666,共2页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全麻患者胃粘膜pH(i-pH)和胃粘膜-动脉CO2分压差(Pg-aCO2)的影响。方法选择后腹腔镜下行肾及肾上腺手术患者20例,监测气腹前、气腹后30、60 min以及放气后30 min患者i-pH和Pg-aCO2的变化。结...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全麻患者胃粘膜pH(i-pH)和胃粘膜-动脉CO2分压差(Pg-aCO2)的影响。方法选择后腹腔镜下行肾及肾上腺手术患者20例,监测气腹前、气腹后30、60 min以及放气后30 min患者i-pH和Pg-aCO2的变化。结果气腹后动脉血CO2分压(PaCO2)较气腹前明显增加,pH值明显下降(P<0.05)。气腹后306、0 min i-pH较气腹前显著降低,而Pg-aCO2显著增加(P<0.01)。放气30 min i-pH虽较气腹期间有所回升,但与气腹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腹腔镜CO2气腹可引起高碳酸血症和胃粘膜血流灌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腹腔镜 气腹 胃粘膜PH 胃粘膜PCO2 动脉血CO2 二氧化碳 胃粘膜PH值 后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CO2气腹 手术患者 高碳酸血症 显著性 m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循环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荟 王伟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器官、组织提供氧和能量底物,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循环衰竭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循环休克,在这种状态下,循环系统不能为机体器官、组织提供足够灌注从而造成广泛细胞缺氧[1]。为循环衰竭患者提供早期合理的... 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器官、组织提供氧和能量底物,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循环衰竭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循环休克,在这种状态下,循环系统不能为机体器官、组织提供足够灌注从而造成广泛细胞缺氧[1]。为循环衰竭患者提供早期合理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对于预防其器官功能不全及衰竭至关重要。由于循环休克的核心问题是机体氧供与氧需失平衡,所以许多氧代谢参数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两者是否匹配。在这些参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血流动力学 循环衰竭 患者 器官功能不全 应用 管理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中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稳定性的观察
11
作者 于颖群 徐建国 段满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 动脉二氧化碳 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动脉压对单肺通气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曾昭燕 叶靖 +1 位作者 赵振龙 秦再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4-1837,共4页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不同平均动脉压(MAP)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 42例行右肺叶部分切除术需OLV患者,按OLV 20 min后MAP在基础值±10%以内为A组(22例),MAP低于基础值...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不同平均动脉压(MAP)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 42例行右肺叶部分切除术需OLV患者,按OLV 20 min后MAP在基础值±10%以内为A组(22例),MAP低于基础值30%为B组(20例)。分别在诱导后双肺通气(TLV)20 min(T1),OLV 20 min(T2),B组复压后30 min(T3),恢复TLV20 min(T4)时点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肺内分流(Qs/Qt)。结果 A组患者的Pet CO2与Pa CO2在OLV与TLV时均密切相关(P<0.05);B组在T2时[(Pa-et)CO2]较A组增大,但Pet CO2与Pa CO2仍具有相关性(P<0.05);B组T2时期Qs/Qt高于A组(P<0.05);在观察时间内,OLV期[(Pa-et)CO2]与(Qs/Qt)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OLV期间血压正常时Pet CO2可反映Pa CO2的动态变化;低血压时[(Pa-et)CO2]增大,Pet CO2与Pa CO2相关性低于血压正常时,此时Pet CO2可能不能准确反映Pa CO2的变化,需进一步行血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 动脉二氧化碳 单肺通气 肺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绀与非紫绀先心患儿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萍 王英伟 赵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心患儿术中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Pa-ETCO2),评估过度通气对Pa-ETCO2的影响,分析七氟醚的浓度变化对Pa-ETC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儿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1个月-6...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心患儿术中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Pa-ETCO2),评估过度通气对Pa-ETCO2的影响,分析七氟醚的浓度变化对Pa-ETC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儿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1个月-6岁,ASAⅡ或Ⅲ级,根据心脏内左向右或右向左分流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六组,每组20例:A1组,紫绀患儿接受0.5MAC七氟醚吸入麻醉;A2组,紫绀患儿接受1.0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B1组,非紫绀患儿接受0.5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B2组,非紫绀患儿接受1.0MAC七氟醚吸入麻醉;C1组,紫绀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不接受任何干预因素;C2组,非紫绀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不接受任何干预因素。所有患者开放动静脉后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切皮前、开胸行过度通气后(对照组不行过度通气)及关胸前5min记录患者的PETCO2、SpO2、PaCO2、SaO2、Hct及体温(鼻咽温和肛温)。结果切皮前,六组患儿Pa-ETCO2均大于正常值,且B1组明显小于A1组,B2组明显小于A2组,C2组明显小于C1组(P〈0.01)。与切皮前比较,过度通气后A1、A2、B1、B2组的Pa-ETCO2明显减小(P〈0.05或P〈0.01)。过度通气对非紫绀组的影响更明显。与切皮前比较,关胸前5min B1、B2、C2组的Pa-ETCO2明显增大(P〈0.01),而A1、A2、C1组的Pa-ETCO2明显减小(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各时点Pa-ET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紫绀型先心患儿的Pa-ETCO2明显大于非紫绀型先心患儿,因此,在紫绀型先心患儿中加强对动脉血气分析的校正是十分重要的。过度通气可以明显减小非紫绀型先心患儿中的Pa-ETCO2,但对紫绀型先心患儿不建议使用。七氟醚在一定范围内浓度的增加不会影响Pa-ET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心患儿 动脉二氧化碳 呼气末二氧化碳 动脉血与呼气末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呼气末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生理无效腔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强 彭丽萍 +3 位作者 李朝阳 叶庆明 吴冬 熬杰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观察硝普钠 (SNP)控制性降压对呼气末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P(a ET)CO2 ]及生理无效腔(Vdphys Vt)的影响。方法 :鼻窦手术患者 2 0例 ,入室后快速诱导气管内麻醉 ,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硝普钠快速降压到平均动脉... 目的 :观察硝普钠 (SNP)控制性降压对呼气末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P(a ET)CO2 ]及生理无效腔(Vdphys Vt)的影响。方法 :鼻窦手术患者 2 0例 ,入室后快速诱导气管内麻醉 ,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硝普钠快速降压到平均动脉压 (MAP)基础水平的 5 0 %~ 60 %。分别于手术开始后 10min(降压即刻T0 ) ,降压开始后 2 0min(T1 ) ,40min(T2 )和停止降压后 2 0min(T3) ,四个时相分别记录MAP、心率 (HR)、Vt、PETCO2 ,并同步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每时相的P(a ET)CO2 以及Vdphys Vt。结果 :PETCO2 T1 、T2 时点明显低于T0 时点 (P <0 .0 1)。血压恢复后的T3时点与T0 时点无差异 (P >0 .0 5 )。PaCO2 下降约 7% ,但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a ET)CO2 T1 、T2时点明显高于T0 时点 (P <0 .0 1)。血压恢复后的T3时点与T0 时点无差异 (P >0 .0 5 )。Vdphys VT1 、T2 时点明显高T0 时点 (P <0 .0 1)。血压恢复后的T3时点与T0 时点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SNP控制降压到MAP为基础值 5 0 %~ 60 %时 ,Vdphys Vt增加 ,P(a ET)CO2 增加。PETCO2 不能反映PaCO2 水平。但PaCO2 下降不明显 ,因此呼吸参数不需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普钠 控制性 呼气末与动脉二氧化碳 生理无效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值在重症脓毒症及休克患者复苏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田洪居 姜燕 +1 位作者 李建英 陈仲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482-1485,共4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P(v-a)CO2/C(a-v)O2]值在重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入选厦门市海沧医院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根据脓毒症指南要求进行复苏,患者均分别于复苏前(0 h)、... 目的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P(v-a)CO2/C(a-v)O2]值在重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入选厦门市海沧医院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根据脓毒症指南要求进行复苏,患者均分别于复苏前(0 h)、复苏后6 h和24 h测定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气及血浆乳酸浓度,计算各时间点的P(v-a)CO2/C(a-v)O2值,与相应时间点的血浆乳酸浓度做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复苏前后的P(v-a)CO2/C(a-v)O2值及乳酸浓度,分析P(v-a)CO2/C(a-v)O2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0、6 h和24 h的P(v-a)CO2/C(a-v)O2值与血浆乳酸浓度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7,P<0.01;r=0.841,P<0.01;r=0.785,P<0.01),6、24 h的血浆乳酸浓度及P(v-a)CO2/C(a-v)O2值较0 h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存活患者的P(v-a)CO2/C(a-v)O2值在0、6 h及24 h均较死亡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前后该比值下降趋势也较之明显。结论 P(v-a)CO2/C(a-v)O2值与血浆乳酸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提示组织缺氧情况及患者预后,对重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复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乳酸浓度 二氧化碳/氧含量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重症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差对重度烧伤患者削痂术容量复苏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冰 曹阳 +2 位作者 黄浩然 罗福荣 张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1-76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削痂术中液体复苏过程中的变化,探讨Pcv-aCO2对患者术后组织灌注及氧合的影响,为烧伤患者寻求更有效的液体复苏的综合目标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观察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削痂术中液体复苏过程中的变化,探讨Pcv-aCO2对患者术后组织灌注及氧合的影响,为烧伤患者寻求更有效的液体复苏的综合目标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术毕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70%剔出试验。依据T基(诱导前)至T0(术毕)的Pcv-aCO2变化趋势将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H-H):Pcv-aCO2在T基至T0时间点间持续≥6 mmHg;第2组(L-H):Pcv-aCO2在T基时间点<6 mmHg,T0时间点≥6 mmHg;第3组(H-L):Pcv-aCO2在T基时间点≥6 mmHg,逐步降低至T0时间点<6 mmHg;第4组(L-L):Pcv-aCO2在T基至T0时间点间持续<6 mmHg。记录术毕及术后18 h心率(HR)、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Pcv-aCO2、乳酸等基本生理学指标,计算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等氧动力学指标,评价Pcv-aCO2与CI的相关性;分析液体复苏治疗后不同Pcv-aCO2水平的组织灌注及氧合变化。结果85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第1组(H-H):24例,第2组(L-H):8例,第3组(H-L):17例,第4组(L-L):36例。四组一般资料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总输液量、总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O2I在T0时间点L-L,H-L组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2ER在T0时间点L-L,H-L组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T18时间点,4组受试者的氧供需指标及氧摄取率指标均无差异。T0时间点、T18时间点HR、血压、CI、CV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时间点Pcv-aCO2与CI有相关性(r=-0.221),但T18相关性减弱(r=-0.0485),术后0 h至18 h乳酸清除率L-L,H-L组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烧伤休克患者的CO与Pcv-aCO2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过监测PcvaCO2结合CO、血乳酸(Lac)等指标,可以帮助分析微循环的不同状态及病理阶段,提升复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中心脉-动脉二氧化碳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相互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燕 代志刚 张示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76-78,共3页
为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成年颅内手术患者20例,全麻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u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ug/kg.min微电脑泵输注,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 为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成年颅内手术患者20例,全麻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u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ug/kg.min微电脑泵输注,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频率12次/分,氧流量1.5~2.0L/min。开颅后调节潮气量,使PetCO2分别为25mmHg(T1)、30mmHg(T2)、38mmHg(T3),并维持30min后采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及生化各指标。在抽取动脉血标本时,需要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在99%~100%,各时相间心率与动脉血压之差〈±15%。得出3组间pH、PaCO2和总二氧化碳(TCO2)差异显著,而PaCO2与PetCO2之差(Pa—etCO2),HCO3^-,BE以及Na^+、K^+值无组间差异,这表明颅内手术控制性过度通气时,PetCO2是反映PaCO2变化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手术 呼气末二氧化碳 动脉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时呼出气潮气量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正 罗芳 +2 位作者 吴秀静 施丽萍 杜立中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HFOV)时呼出气潮气量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的关系。方法对应用HFOV的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监测记录PaCO2、呼出气潮气量(VTe)、呼吸机频率(F)、平均气道压(MAP)、振幅(ΔP)及吸入氧浓度(FiO2)等指标...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HFOV)时呼出气潮气量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的关系。方法对应用HFOV的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监测记录PaCO2、呼出气潮气量(VTe)、呼吸机频率(F)、平均气道压(MAP)、振幅(ΔP)及吸入氧浓度(FiO2)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46例患儿接受HFOV治疗,平均胎龄(36.37±3.53)周,出生体质量(2.76±7.77)kg。不同PaCO2组(<35 mmHg、35~45 mmHg、46~55 mmHg、>55 mmHg)对应VTe/kg平均值分别为(2.20±0.40)ml/kg、(1.96±0.46)ml/kg、(1.71±0.44)ml/kg、(1.21±0.33)ml/k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4,P<0.05),Vte/kg与PaCO2呈负相关(r=-0.59,P<0.05)。当PaCO2于正常范围(35~45 mmHg),MAP为8~10 cmH2O、11~13 cmH2O、14~16 cmH2O、>16 cmH2O时,对应VTe/kg平均值分别为(1.73±0.33)ml/kg、(1.90±0.39)ml/kg、(2.19±0.54)ml/kg、(2.53±0.53)ml/k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6,P<0.05),VTe/kg和MAP呈正相关(r=0.43,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法建立回归方程:PaCO2=-13 VTe/kg+4.32 F+0.13 FiO2+19.68(r=0.68,r2=0.47,P<0.05)。结论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时VTe/kg与PaCO2呈负相关,PaCO2正常范围时VTe/kg和MAP呈正相关;高频振荡通气时监测VTe可作为调控PaCO2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频振荡通气 呼出气潮气量 动脉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伟强 黄宣宝 张远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本文研究了第七、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渡中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航线上20°N以北、20°~40°S之间及60°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5.17mg/(m2·h);20&#... 本文研究了第七、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渡中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航线上20°N以北、20°~40°S之间及60°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5.17mg/(m2·h);20°N至20°S及40°~60°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3.70m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 二氧化碳 海洋 大气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伟强 黄宣宝 张远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2-268,共7页
本文研究了第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在普里兹湾附近的南印度洋考察区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值Δp在—24.5~2.4Pa之间,平均为—3.8lPa,除西北部有一小块狭长的Δp>0的区域外,其余... 本文研究了第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在普里兹湾附近的南印度洋考察区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值Δp在—24.5~2.4Pa之间,平均为—3.8lPa,除西北部有一小块狭长的Δp>0的区域外,其余部分Δp<0,因此,总体上研究区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碳通量平均为-310.0mg/(m2·d),在南极的夏半年,约能吸收1Gt的大气CO2。在研究区83°E以西海域,Δp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普里兹湾最低的分布趋势,在此线以东,则呈块状分布。研究区的Δp与环流、水温、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南印度洋 普里兹湾 海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