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影响因素 |
杜芳悦
刘俊娥
牛百成
朱启明
崔钦凯
|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2
|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生态区类型与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 |
高峻
李杰
付晶
鲍燕妮
马施彤
李巍岳
郭鑫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3
|
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演化的转折时期 |
刘池洋
赵红格
张参
王建强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51
|
|
4
|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
侯增谦
吕庆田
王安建
李晓波
王宗起
王二七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26
|
|
5
|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闭合的年代学证据——来自果干加年山蛇绿岩与流纹岩Ar-Ar和SHRIMP年龄制约 |
李才
翟庆国
陈文
董永胜
于介江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88
|
|
6
|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
许志琴
李化启
侯立炜
付小芳
陈文
曾令森
蔡志慧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51
|
|
7
|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
李才
翟庆国
董永胜
曾庆高
黄小鹏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02
|
|
8
|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
陈闯
田文寿
田红瑛
霍彦峰
舒建川
谢飞
宣越健
万小伟
|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1
|
|
9
|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近纪盆地内旋转-平推式滑坡聚集规律与机理研究 |
辛鹏
董晓娟
吴树仁
石菊松
王涛
梁昌玉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10
|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盆-山构造形成时代 |
吴珍汉
江万
吴中海
张淑坤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24
|
|
11
|
青藏高原火山-沉积硼矿找矿的新发现与远景分析 |
郑绵平
陈文西
齐文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0
|
|
12
|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 |
雷永良
钟大赉
贾承造
季建清
张进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3
|
|
13
|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 |
葛肖虹
刘俊来
任收麦
袁四化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3
|
|
14
|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研究 |
朱同兴
冯心涛
王晓飞
周铭魁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10 |
17
|
|
15
|
基于水热耦合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文模型——Ⅰ.“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水热耦合模拟 |
周祖昊
刘扬李
李玉庆
王鹏翔
王康
李佳
朱熠明
刘佳嘉
王富强
|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0
|
|
16
|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 |
任荣彩
吴国雄
CAI Ming
孙舒悦
刘新
李伟平
|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17
|
青藏高原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综述 |
朱同兴
冯心涛
王晓飞
张予杰
安显银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20 |
8
|
|
18
|
青藏高原东南缘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中片麻岩的变质演化及深熔作用特征 |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
19
|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岩体热历史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
吴珍汉
江万
周继荣
李冀湘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29
|
|
20
|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
张泽明
董昕
贺振宇
向华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