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杜芳悦 刘俊娥 +2 位作者 牛百成 朱启明 崔钦凯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沙沟河流域的上、中、下游(样地1,样地2,样地3),选取典型栗钙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沙沟河流域的上、中、下游(样地1,样地2,样地3),选取典型栗钙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法(2,3,4,5,6 L/min)进行土壤抗冲性试验,测定不同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土壤抗冲性对土壤理化性质、水动力条件等各因子的响应特征,并据此建立土壤抗冲性方程。[结果]3个样地冲刷强度都呈初期最大、随后减少再趋于平缓的趋势,土壤抗冲指数表现为样地1>样地3>样地2,径流含沙量与冲刷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容重、WSA_(>0.25 mm)、有机质、平均重量直径和土壤抗冲指数均显著相关;对径流剪切力和土壤抗冲指数进行拟合,可用幂函数表达,R^(2)均在0.98以上(p<0.05)。从土壤侵蚀动力和阻力两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径流剪切力、平均重量直径和有机质作为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因子构建土壤抗冲性方程。[结论]栗钙土比风沙土抗冲性好;基于平均重量直径和径流剪切力,有机质和径流剪切力,以及平均重量直径、有机质和径流剪切力建立的3个土壤抗冲性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 土壤抗冲性 理化性质 径流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仟仟 贺康宁 +6 位作者 左亚凡 程唱 邹星晨 刘婧雯 石正阳 李睿 彭小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NPP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9年,大通县NPP多年平均值为331.77 g/m^(2)(以C计,下同),并以2.29 g/(m^(2)·a)的速度上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草原植被对NPP的贡献率最高。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70.10%,显著减少区域仅占0.51%。(2)植被NPP上升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且不同驱动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降水、日照时数、气温分别在大通县东南部、西北部和全部区域与植被NPP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和GDP分别在高海拔草原和低海拔可造林区域对植被NPP有促进作用。(3)在大通县,气温、降水、高程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高程、坡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人口密度分别为2840~3150 m、4.18°~10.80°、441~677 mm、1.18~3.56℃、126~413人/km^(2)时,能有效促进植被NPP增长。【结论】大通县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利于植被生长。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NPP变化的潜在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张雪 王冬梅 +3 位作者 温文杰 刘若莎 李平 张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9,共9页
选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华北落叶轮、青杨、白桦6种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人工林土壤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人工林土壤C、N和P质量... 选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华北落叶轮、青杨、白桦6种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人工林土壤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人工林土壤C、N和P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1.34~20.86、1.16~1.74和0.51~0.72 g/kg,人工林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高于荒草地,表明植被对研究区土壤养分有一定改良作用。林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影响。6种人工林土壤C/N和C/P范围分别为9.30~11.60和16.56~41.98,阔叶林土壤C/N和C/P大于针叶林,其中青杨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P<0.05),表现为较强的固磷潜力。土壤C/N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变异系数较小,C和N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趋同性;不同林型C/P和N/P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N/P值在1.71~3.64之间,N素是该区域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元素。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碱解氮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具有改良作用,且阔叶林优于针叶林,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人工林 土壤养分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嘉玮 杨海龙 曲梦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7-126,共10页
【目的】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分析群落组成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明林草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环境限制因子,保证植被恢复过程中人为干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人工林为研究... 【目的】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分析群落组成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明林草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环境限制因子,保证植被恢复过程中人为干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生态过渡区典型退耕人工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小流域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同时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植被组成特征并对相关环境因子进行排序。【结果】TWINSPAN将安门滩小流域23个样地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其中群丛Ⅰ、Ⅱ、Ⅲ、Ⅳ是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早熟禾为代表的缓生针叶树种-喜阳草本群丛,群丛Ⅴ、Ⅵ、Ⅶ、Ⅷ是以青杨+华北落叶松-唐松草为代表的速生树种-耐荫草本群丛。CCA结果表明,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特征与土壤全磷、含水量、速效钾以及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P<0.05)。在目前造林阶段,缓生树种林下伴生草本对资源的大量占据延缓了植被恢复进程,林分生长受到氮元素的限制;速生树种的生长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的限制。【结论】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生态恢复进程中,应根据植被群落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和持续监测,改善缓生树种的生长条件,调整速生树种的密度和林下层次结构,确立科学的造林营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 人工林 TWINSPAN分类 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因子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宣 韩霁昌 +4 位作者 王欢元 张扬 郝起礼 孙婴婴 张海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446-7452,共7页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对沙荒地整治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毛乌素沙漠-黄土过渡带为研究区,结合布点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其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异...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对沙荒地整治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毛乌素沙漠-黄土过渡带为研究区,结合布点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其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9 g/kg、9.65 mg/kg和106.84 mg/kg。3种养分的变异系数为40.54%—84.62%,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其中全氮变异系数最大,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小。(2)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养分空间变异性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均随着滞后距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3种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块金值/基台值比值在0.09%—32.82%,全氮、有效磷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对变异起主导作用;速效钾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对变异起主导作用。(3)克里金插值图显示3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地势的降低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全氮含量整体呈斑点状分布,插值图较破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呈条带状分布,连续性较好。(4)毛乌素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与地形、地貌、植物分布以及非自然因素都有关,但是以地形因素的影响为主。开展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为开展沙荒地整治工程,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半方差分析 克里金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方盛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结合带莫霍面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壳幔耦合为复杂的高、低速相间的多层壳幔过渡带 ,总厚度达到 2 0多千米 .不同构造单元的莫霍面差异性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耦合层的非均匀特征 ;海原地震区和玛沁断裂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差异 ,则反映了两个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壳幔过渡 构造单元 海原地震区 玛沁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
7
作者 王建兵 汪治桂 蒋友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4-269,共6页
利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计算方法,对区域内近50a(1961—2010年)地表干燥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区域内存在极湿润... 利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计算方法,对区域内近50a(1961—2010年)地表干燥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区域内存在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PER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点。区域内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别为0.01·10a^(-1)、0.04·10a^(-1)、0.06·10a^(-1)和-0.02·10a^(-1),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湿润区、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而在半干旱区有暖湿化的趋势。区域东部PE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PER仍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而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故其变化最小,有暖湿化的趋势。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蒸散率(PER) 变化 暖干化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精细结构及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敏娟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刘旭宙 梅秀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75-2087,共13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表现为低速异常,鄂尔多斯表现为高速异常,而扬子地块亦表现为高速异常.不同深度处速度结构表现不一致,同一深度处P波速度结构和S波速度结构也有明显差异.由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临潭—宕昌断裂以及礼县—罗家堡断裂围限的地震活动强烈的区域中,P波速度结构由深度0km时呈现的低速异常,逐渐过渡到5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而S波速度结构在此区域中,由近地表0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逐渐过渡到30km时几乎表现为低速异常.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所在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雪山断裂围限区域,在深度20km处的P波速度结构和周围存在明显差异,九寨沟地震处于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的过渡带内.此外,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岷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所在的临潭—宕昌断裂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在15km深度处也有明显特征,震源位置所在区域也处于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这种地壳内部高低速过渡带可能是应力比较容易积累而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九寨沟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高低速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侯庆春先生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9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我国在建国以后,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尤其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植被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我国在建国以后,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尤其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植被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和高效农业的出现,退耕还林工程深得农民的拥护“退耕速度快,面积大,植被建设质量有所提高”是当前植被建设的特点地方政府为了保证退耕还林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建设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专家 退耕还林工程 林学 建设质量 生态过渡 生态脆弱 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比隆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李永飞 刘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9,共6页
羌塘比隆错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粗岩—粗面岩,为一套中基性—中性的碱性系列岩石组合,SiO2含量介于52%~62%之间,Al2O3>15%,Na2O/K2O>1,MgO<3.30%。岩石轻稀土元素较强富集,LREE/HREE=10~13,(La/Yb)N=15~19,弱负Eu... 羌塘比隆错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粗岩—粗面岩,为一套中基性—中性的碱性系列岩石组合,SiO2含量介于52%~62%之间,Al2O3>15%,Na2O/K2O>1,MgO<3.30%。岩石轻稀土元素较强富集,LREE/HREE=10~13,(La/Yb)N=15~19,弱负Eu异常,δEu=0.71~0.89。Mg#与SiO2的相关关系和La/Sm-La、Cr-Tb等亲岩浆元素与超亲岩浆元素协变关系表明,该套岩石为共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岩石组合类型和低的Sm/Yb值(3.23~3.97)表明,它们应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局部熔融;弱的负Eu异常和Nb、Ta、Ti的相对亏损,又反映了陆源岩浆的特征,可见,比隆错新近纪碱性火山岩应为青藏高原特殊的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和微量元素 新生代火山岩 壳幔过渡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11
作者 滕吉文 熊绍柏 张中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21-139,共19页
基于我国多年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及其所揭示的岩石层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高原地壳短缩、增厚与隆升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提出了对青藏高原深化研究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层 软流层 碰撞挤压过渡 深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色季拉山典型植被过渡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君惠 喻武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444-451,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植被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以期为气候变化高寒敏感地带土壤有机碳碳库演化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乔灌木过渡带有... 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植被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以期为气候变化高寒敏感地带土壤有机碳碳库演化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乔灌木过渡带有机碳含量最高,林线附近有机碳含量达到115.81 g/kg,为乔木的5.05倍;海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地形因子分析时发现,阳坡有机碳含量远大于阴坡,中坡位有机碳含量最高,达49.93±18.357 g/kg,陡坡有机碳较缓坡高,但缓坡中值大于陡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乔灌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
13
作者 曾永年 靳文凭 +3 位作者 何丽丽 吴孔江 于菲菲 徐艳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25-231,I0010,共8页
为有效地监测复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该文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例,研究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快速提取方法。首先构建适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分类系统;其次,采用地理分区综合遥感分... 为有效地监测复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该文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例,研究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快速提取方法。首先构建适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分类系统;其次,采用地理分区综合遥感分类法对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适宜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有效提取,Kappa系数0.71,较未分区的分类结果高0.12。分类制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其中>6°~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量的63.33%,应加大这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该研究为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分类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漠孤烟到雪山草甸——走近阿尼玛卿山
14
作者 杨天逸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一条北西向的山脉——阿尼玛卿山,其北侧是柴达木盆地,南侧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寒荒漠,南北两侧气候迥异,是干旱和高寒的天然过渡带。2023年6月笔者沿着德马高速自驾,自北向南走近阿尼玛卿山。
关键词 阿尼玛卿山 孤烟 青藏高原东北部 高寒荒漠 过渡 柴达木盆地 走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巴山蜀水间川流不息 记“长江水学校”四川区域
15
作者 纪玉梅 傅之屏 《地理教学》 2010年第16期29-31,共3页
四川与长江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源的过渡带,面积48.5万km^2,约占长江上游地区面积的一半。四川省水资源丰富,总量共计约为3489.7亿立方米,
关键词 长江水 四川 长江上游地区 学校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 资源丰富 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豫西地区栽培的主要仁用杏品种及采后处理方法
16
作者 姬延伟 李红苍 梁臣 《烟台果树》 2011年第3期39-41,共3页
豫西地区是黄土高原向平原过渡的过渡带,境内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是其主要地貌特征,土壤以黄褐土为主,属暖温带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关键词 豫西地区 后处理方法 仁用杏品种 栽培 季风气候区 黄土高原 地貌特征 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青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被引量:4
17
作者 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农村科学实验》 2017年第4期13-14,共2页
青稞(裸大麦)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藏族群众的传统口粮,根据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大致分为河谷盆台灌区、草原沟坡雨养旱地、高寒偏草甸农牧过渡带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偏湿温农林交错带。前两个产区为传统主产区... 青稞(裸大麦)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藏族群众的传统口粮,根据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大致分为河谷盆台灌区、草原沟坡雨养旱地、高寒偏草甸农牧过渡带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偏湿温农林交错带。前两个产区为传统主产区,生产比较稳定,后两个产区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生产比重较小。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和传统饮食习惯改变,目前青稞总体处于供求平衡状态,部分地区由于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外销不畅,制约了青稞生产稳定发展。2017年,应坚持“调整布局、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思路,强化技术指导,促进稳定发展,确保有效供给,现提出青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技术 青稞 高海拔地区 农牧过渡 产业化发展 主产区 粮食作物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和政县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思考
18
作者 白丰源 《甘肃林业》 2006年第4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森林资源保护 和政县 法律思考 资源现状 过渡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地形特点 年均气温 临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州鸡病的血清学调查
19
作者 万玛吉 马玉花 +1 位作者 拉毛草 惠阿玲 《畜牧兽医杂志》 2005年第6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血清学调查 鸡病 甘南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高寒阴湿地区 青藏高原 过渡 陇南山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针阔混交林能量平衡特征
20
作者 李桐 鄢春华 +3 位作者 王蓓 赵文利 张杨 邱国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98-8106,共9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能量交换过程是推动我国及东亚地区天气过程演变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谷地区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区具有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其能量收支研究不可忽视,但由于长期观测数据的缺失,...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能量交换过程是推动我国及东亚地区天气过程演变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谷地区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区具有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其能量收支研究不可忽视,但由于长期观测数据的缺失,该地区的能量平衡特征尚未解明。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陡跌的过渡地带的典型亚高山河谷九寨沟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九寨沟典型针阔混交林2014—2015年各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该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讨论其能量闭合状况。结果表明:能量平衡各分量均与净辐射有相似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与萌芽期、生长期、生长后期相比,冻土期各分量峰现时间均延迟2—3 h;而且各项绝对值大小在不同季节占比不同:冻土期和萌芽期显热通量为能量主要支出项;而生长期与生长后期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九寨沟2014与2015年生长期潜热通量占净辐射比值分别为0.69、0.75,远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两年间研究区能量不闭合,能量闭合度分别为0.75,0.71。对于更好地理解高原山区和从高原到盆地的能量循环机理和动力学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 涡度相关 能量平衡 能量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