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及其成因——基于青海村镇居民点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侃 张健 +1 位作者 宋金平 樊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10-4023,共14页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治理及农牧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揭示其配置均衡状态及失效原因,对提升青藏高原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降低生态屏障区内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胁迫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治理及农牧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揭示其配置均衡状态及失效原因,对提升青藏高原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降低生态屏障区内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胁迫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4315个村镇居民点为对象,选取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卫生户厕改造3项特征指标,定量测度村镇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配置非均衡性,运用有序多分类及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解析非均衡性的生成原因。结果显示:青海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处于低和极低等级的村镇居民点占37.13%和37.84%;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衡性受配置成本、人口社会、经济收入和基层管理因素的多重影响,自然地理的高寒性和交通区位的偏远性是生成非均衡性的重要因素;人口社会因素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使非均衡性加剧,大分散、小聚居的农牧民定居点通常是服务配置的弱势区域,经济收入和基层管理因素分别是非均衡性加剧的内因和外因。建议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实施递进式均衡配置模式及适应性管理,建立就地消纳与跨区处理结合的弹性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推广耐低温分散化污水处置模式和生态化处置技术体系,适应高寒环境的户厕改造技术研发和农牧民环境伦理教育并重提升卫生户厕配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 非均衡性 生成原因 适应性管理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朱殿珍 初磊 +2 位作者 马帅 王良杰 张金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8-315,共8页
为了开展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决策,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是重要的前提。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对象,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和DEM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碳储量服务的时空变化... 为了开展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决策,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是重要的前提。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对象,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和DEM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碳储量服务的时空变化,识别了3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热点区,并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3种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碳储量服务在空间上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2)2000—2015年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呈现下降趋势,减少量分别为95.27 mm和1081.38 t/hm 2,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增加量为25.77 g C/m 2;(3)研究区1类和2类热点区面积减少,3类热点区以及非热点区面积增加,林地提供3种服务的能力强于草地;(4)在空间上,2000—2015年这3种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变强,具体表现为相关系数的增加。在时间上,3种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变弱,具体表现为相关系数的减少。研究区3种生态系统服务在时空上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各服务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且随着时空变化协同关系也存在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权衡与协同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