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与GLDAS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婉昭 高艳红 许建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5-645,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的水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基于观测资料驱动的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ADS)能为区域尺度水循环变化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利用GLADS数据,首先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进行气候区划分,分析了各气...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的水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基于观测资料驱动的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ADS)能为区域尺度水循环变化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利用GLADS数据,首先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进行气候区划分,分析了各气候区内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然后检验了GLDAS数据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最后探讨了模拟期间地表水循环关键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区域水资源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各气候区在2000-2007年比1979-1994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65~0.97℃,增幅明显提高。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各异,干旱区和半干旱区2000-2007年比1979-1994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升高了14mm和25mm。1979-1994年间GLDAS气温、降水数据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适用性较高;极端干旱区气温数据与中国地面气温格点数据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41℃;在各气候区GLDAS数据与APHRODITE平均降水差值均小于0.18mm·d-1,但2000-2007年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径流量、蒸发量呈增长趋势的区域明显扩大,且幅度大幅上升,但变化量级存在不确定性。新疆大部分地区水循环变化特征表现为暖干向暖湿转变。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自2000年以来水循环有所加强,降水仍主要用于蒸发,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大多小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同化数据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 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罗红羽 于海鹏 +7 位作者 胡泽勇 杨耀先 蔡英 谷良雷 樊威伟 付春伟 吴笛 王冠添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71,共15页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当前关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影响以及高原热源前期信号对我国旱区气候的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区域性以及时间阶段性差异,通过调控高原北侧经圈环流、南亚高压、西风急流、纬向行星波等环流系统可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产生影响;同时,高原积雪、冻土等通过陆面过程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土壤水热传输影响高原热源,可作为前期信号运用于旱区夏季降水预测。最后,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热源的时空变化规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高原热源影响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途径目前尚不全面,二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源 旱区 旱区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5月热力差异和后期夏季北疆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勇 黄安宁 +1 位作者 王前 杨青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新疆7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差异和新疆夏季降水的联系。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发现,当5月青藏高原视热源偏弱,高...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新疆7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差异和新疆夏季降水的联系。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发现,当5月青藏高原视热源偏弱,高原西北部地区偏强时,北疆夏季降水偏多。定义了一个热力差异指数来表征两个区域热力异常的对比程度,发现考虑这种大尺度热力差异对比要比单一地区与区域气候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当热力差异指数为负时,即5月青藏高原视热源偏弱,其西北部视热源偏强时:(1)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2)500 h Pa中亚上空和贝加尔湖上空分别对应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北疆上空盛行异常的偏南气流,有利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北上,形成有利于降水的环流形势;(3)印度半岛上空为异常反气旋环流,中亚上空为异常气旋环流,形成北疆夏季降水水汽的两步型输送,阿拉伯海水汽被输送至中亚和新疆地区。偏相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主要影响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第二步环流条件,高原西北部热力异常则影响水汽输送的第一步环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差异 两步型输送 夏季降水 新疆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任国强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5-1434,共10页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印度半岛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将阿拉伯海的水汽向北输送,并通过中亚上空的异常气旋接力输送至中亚上空,导致中亚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青藏高原夏季风和热带印度洋海温是影响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移动的重要因子。当热带印度洋海温整体暖异常时,南亚夏季风减弱,印度半岛降水减少潜热加热减弱,印度半岛西北侧对流层高层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中亚对流层中高层气温偏低;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偏强时,高原降水增多潜热加热增强,高原西北侧对流层高层对应反气旋环流,导致中亚对流层高层气温偏低。二者共同导致中亚对流层中高层温度降低,形成异常气旋环流,导致中低纬西风加强,中高纬西风减弱,对应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移,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季风 副热带西风急流 热带印度洋增暖 中亚旱区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文冠果产业发展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淑芳 《甘肃林业》 2014年第6期32-33,共2页
一、自然概况临夏县位于甘肃中部,东经102°42′~103°18′,北纬35°15′~35°48′,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735米~3510米之间,地形比较复杂,有山地、沟谷梁峁、塬台地和河谷阶地四种地貌。... 一、自然概况临夏县位于甘肃中部,东经102°42′~103°18′,北纬35°15′~35°48′,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735米~3510米之间,地形比较复杂,有山地、沟谷梁峁、塬台地和河谷阶地四种地貌。年均气温7.5℃,最高气温33.6℃,最低气温一27.8℃,年均日照数2035小时,大于0℃的年积温2714℃,大于10℃的年有效积温1886.9℃,无霜期170天左右,年降水量628.5毫米,年蒸发量1224.8毫米,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的61.2%。由于地形和海拔的影响,形成了西南部为高寒湿润区,中东部为温带半湿润区,北部为温带半干旱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冰雹、大风和扬沙天气,可见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县 文冠果 产业 年降水量 自然概况 旱区 甘肃中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