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 被引量:91
1
作者 白爱娟 刘长海 刘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4-714,共11页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谐波分析的标准振幅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高原中部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最强,其次是高原西南方向的印度半岛地区.谐波分析的位相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选择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达到最大值,而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对流活动则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最为活跃.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量日变化的位相明显不同于其他陆地地区,也不同于高原中部,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信号,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可能是高原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自西向东传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PA 日变化 谐波分析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2
作者 汤秋鸿 刘宇博 +5 位作者 张弛 苏凤阁 李颖 高艳红 李文弘 陈德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2-1009,共8页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降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中国西南地区整体上呈现暖干化趋势,干旱事件频发。探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揭示降水趋势性变化的...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降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中国西南地区整体上呈现暖干化趋势,干旱事件频发。探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揭示降水趋势性变化的原因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研究,重点关注青藏高原变湿、西南地区变干的水汽来源变化原因以及青藏高原南北水汽来源差异,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以西的西风带控制区蒸散发贡献的水汽整体呈现减少趋势,青藏高原以南和以东的季风控制区蒸散发贡献的水汽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上述水汽源区贡献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不同区域降水趋势性变化的差异。展望未来,水汽来源分析的模型和数据需要进一步验证及减少不确定性,青藏高原下垫面和蒸散发变化对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有待加强,全球变化与青藏高原降水水汽来源变化的关系尚需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水汽来源 西风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挑战 被引量:11
3
作者 袁建新 易志坚 王寿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7-855,共9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赋存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尚存巨大的水电开发空间。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质、地震、气候等特点,决定了在该地区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将面临一系列工程地质挑战,只有创新勘探研究方法,超前研究相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充分认...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赋存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尚存巨大的水电开发空间。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质、地震、气候等特点,决定了在该地区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将面临一系列工程地质挑战,只有创新勘探研究方法,超前研究相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充分认识复杂的地质条件,采取积极、谨慎、踏实的工作态度,采用适度的工程规模、科学的规划选址、恰当的开发方式、适宜的坝型和枢纽布置、有效的风险管控等措施,可有效规避地质风险和地质灾害威胁,在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区域安全地开发水电资源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力资源 水电工程 地质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地震震源过程成像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运泰 许力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7-62,共6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区之一。仅 1990年以来就有 4次强烈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于 1990年 4月 2 6日的青海省共和县MW 6 .4 (MS6 .9)地震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发生于 1997年 11月 8日的西藏自治区玛尼县MW 7.5 (M...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区之一。仅 1990年以来就有 4次强烈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于 1990年 4月 2 6日的青海省共和县MW 6 .4 (MS6 .9)地震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发生于 1997年 11月 8日的西藏自治区玛尼县MW 7.5 (MS7.9)地震和 2 0 0 1年 11月 14日的昆仑山口西MW7.8地震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 ,发生于 1996年 2月 3日的云南省丽江县MW 6 .6 (MS7.0 )地震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通过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和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记录的数字波形成像 ,分析研究了这些大地震的震源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 ,这些地震的震源性质因震源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它们的发生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的运动与变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反过来 ,从地震波形资料中获得的关于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为青藏高原目前的运动状态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震源运动学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地震波形资料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分布及其特点分析——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5
作者 李巧媛 谢自楚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719-723,共5页
以对25°N^40°N、70°E^105°E范围内进行的2.5×2.5的气温、气压的插值为基础,利用Excel和ArcGIS等软件,绘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γ)的等值线分布图,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γ分布及特... 以对25°N^40°N、70°E^105°E范围内进行的2.5×2.5的气温、气压的插值为基础,利用Excel和ArcGIS等软件,绘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γ)的等值线分布图,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γ分布及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γ的分布趋势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有比较明显的关系;γ的全年分布大致服从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规律,是水汽和热量条件变化规律的综合反映。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的γ等值线分布各有特色,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各不相同。本文提供的γ等值线分布图,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垂直递减率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高山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6
作者 于海彬 张镱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68-1278,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通过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高山植物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根据对已经报道的36种高山植物的谱系地理分析,其谱系地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冰期退却到高原边缘的避难...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通过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高山植物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根据对已经报道的36种高山植物的谱系地理分析,其谱系地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冰期退却到高原边缘的避难所,冰后期回迁到高原面;二、地理隔离造成冰期存在多处避难所(含微型避难所),冰后期发生局域性扩张。青藏高原在晚第三纪的快速隆升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和成种,而第四纪冰期更是加剧了物种的快速分化,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周期性气候波动是形成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现代谱系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横断山脉地区作为第四纪冰期高山植物的主要避难所,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最后在物种选择、采样策略、基因片段选择和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提出青藏高原地区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地理学 高山植物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期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观测对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降水过程预报的影响
7
作者 庄照荣 田伟红 +1 位作者 陈雨潇 陈静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分布相对于我国东部区域虽然密度稀疏,但对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MA-MESO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对2020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分布相对于我国东部区域虽然密度稀疏,但对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MA-MESO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对2020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青藏高原地区观测资料的缺失对下游地区天气系统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资料缺失明显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24~72h的地面2m温度和10m风场预报质量,对前3d的降水预报也有显著负贡献。目标区观测资料影响估计也表明,青藏高原观测资料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4~72h的预报信号方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因此,改进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质量也需要考虑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影响。另外,针对我国东部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模式模拟时,往往研究区域范围不包括青藏高原地区,但研究区域外的观测和预报信息时空传播对预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观测 梅雨期降水 三维变分 CMA-MESO 快速更新分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何光碧 曾波 +2 位作者 郁淑华 张虹娇 陈永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5-874,共10页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1961 2011年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局地持续性暴雨通常持续3~4天,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发生在湖北武汉,为10天。整体上,高原地区较周边地区暴雨发生率相对低,局地持续性暴雨有4个降水高频中心,西藏东南部降水高频中心的波密发生频次最高,为15次;四川西部至中东部暴雨高频区持续性暴雨发生范围最广;另2个高频区为云南南端及湖北中东部地区。青藏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以持续3天为主,7月发生频率最高,21世纪以来,暴雨中心有向东移动的趋势。通常持续性暴雨过程伴随高原低值系统活动,其中西南低涡是最主要的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持续性暴雨 暴雨发生率 高原低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dEM模式的改进及在青藏高原地区初步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勇洪 翁富忠 +6 位作者 何文英 唐飞 李锐 徐永明 韩阳 杨俊 王艺丹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9,共19页
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 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进行了改进及相应MLSE模拟研究,并结合地面观测MLSE资料进行了模拟评估,同时开展了LandEM模式主要输入参数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选择3种粗糙地表反射率半经验模型和1种发射率经验模型组合成9种MLSE模拟方案,利用3套卫星观测资料反演的MLSE产品,对9种不同模拟方案进行了评估,并选择出最优模拟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MLSE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LandEM模式中引入Mironov常温土壤介电常数模型后模拟的MLSE得到改善,引入Zhang冻土介电常数模型可弥补原有冻土介电常数估算的缺陷,引入Chen-Weng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后模拟的MLSE也得到有效改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MLSE模拟,Qp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更适合裸土粗糙地表,Chen-Weng模型更适合植被粗糙地表;改进后的LandEM模式及优化模拟方案能较好地模拟0.10°×0.10°空间分辨率青藏高原地区水平极化MLSE值及空间分布,也能较好地模拟垂直极化MLSE值,但还不能对垂直极化MLSE空间差异进行有效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地表发射率 LandEM模式 土壤介电常数 粗糙地表反射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溶胶、云和水汽收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黄建平 刘玉芝 +3 位作者 王天河 阎虹如 李积明 何永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5-1240,共16页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子课题3"气溶胶-云互馈对西风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研究的主...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子课题3"气溶胶-云互馈对西风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针对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项目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沙尘、污染沙尘、抬升烟尘和污染性大陆气溶胶/烟尘是泛第三极地区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其中沙尘的排放和输送对青藏高原西部和柴达木盆地大气热力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2)高原过冷水云的发生频率及其在高原能量收支中的作用比暖水云高,降水主要是由冰云和混合相云产生的,尤其是在暖季。虽然高原大气呈现暖湿化趋势,但水汽收入增多并不能弥补地表水资源由于增温的流失,高原东部水循环呈减弱趋势,而西部水循环则相反。(3)黑碳气溶胶使南亚夏季风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高原西部西风增强,东部西风减弱;净效应是使高原变得更暖更湿。使高原东侧输出水汽减少,南侧输入减少,西侧输入增加,北侧输入减少。另外,高原上空受沙尘污染影响的对流云东移,与局地对流云团合并,可导致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降水增加。总体来说,气溶胶可直接影响辐射,或间接通过作为云的凝结核,或者影响云生成所需的热力结构来改变高原云的宏、微观特性,以此进一步影响到高原地区的地表能量收支和大气加热率廓线,并最终影响环流系统和高原的水汽收支。上述结果作为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部分研究内容,可揭示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分循环的物理机制,加深理解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高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为提高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溶胶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6
11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3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范莉苹 王怀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04-2314,共11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70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面波资料,使用新近发展的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12~60 s周期范围比以往成像结果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70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面波资料,使用新近发展的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12~60 s周期范围比以往成像结果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图像.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褶皱系西段、秦岭褶皱系西段和松潘一甘孜褶皱系,在16~60s周期范围内均显示出明显的低速异常分布,表明该地区的地壳力学强度较低,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发生形变.与西段不同,祁连褶皱系东段和秦岭褶皱系中段的相速度分布特征揭示,其中下地壳的速度明显高于高原内部区域.鄂尔多斯块体整体上表现为稳定块体具有的高速特征,但其西部边缘在中上地壳的速度比块体中部地区偏低,且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临河断陷盆地和西缘的银川断陷盆地,在较短的周期范围内(12~20 s)表现为局部低速特征,但与银川断陷盆地不同,临河断陷盆地的低速特征可一直延续至60 s周期以上,表明该盆地下方地壳及上地幔速度明显偏低,可能与深部热作用有关.阿拉善块体与其北部地区的速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中上地壳,这一现象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基于程函方程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揭示了以往面波层析成像难以获得的深部细节特征,为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面波层析成像 程函方程 瑞利波 相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退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振元 张杰 陈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利用耦合了陆面模式的大气环流模式,结合青藏高原植被退化的范围和程度,通过在模式中修改高原地区(27°—40°N,75°—100°E)的叶面积指数的方法,探讨了植被退化以后对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上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耦合了陆面模式的大气环流模式,结合青藏高原植被退化的范围和程度,通过在模式中修改高原地区(27°—40°N,75°—100°E)的叶面积指数的方法,探讨了植被退化以后对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上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对高原地表温度场具有很强的模拟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夏季位势高度场的平均特征及南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但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偏大且略微西退。在青藏高原植被出现退化以后,高原整体地表土壤温度和地表2 m空气温度升高,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进而改变了高原地区的波文比。地表感热增加导致高原及附近地区500 h Pa高度场降低和200 h Pa高度场升高,并在200 h Pa上存在强大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南亚高压增强和北扩东伸。植被退化造成的青藏高原感热增加导致了高原南部上升运动增强和北部上升运动减弱,同时又引起高原以北地区下沉气流的影响范围扩大,而下沉气流的强度减弱,其结果有助于高原以北的干旱范围扩大,而干旱程度却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退化 青藏高原 CAM5 1模式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水汽条件的配置 被引量:34
13
作者 冯蕾 魏凤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1-499,共9页
使用青藏高原地区97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总量及同期NCEP/NCAR月平均u,v风、比湿和300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首先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类型,之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与4... 使用青藏高原地区97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总量及同期NCEP/NCAR月平均u,v风、比湿和300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首先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类型,之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与4种降水类型匹配的水汽输送以及相应的环流背景,最后使用合成分析对高原异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和环流形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南部与北部降水异常呈现相反分布的特征,其水汽输送和环流形势配置差异显著。如果孟加拉湾海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和东部海洋向西的水汽输送加强,同时乌拉尔山阻高强盛,东亚从低纬至高纬呈现“+-+”位势高度环流形势时,有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并与来自东部海洋的水汽形成辐合,造成高原夏季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水汽输送 300 hPa位势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止卫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博 杨柳 唐世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3-995,共13页
利用2010—2014年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红外TBB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高原)及周围地区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5月,高原最主要的对流发生在东部边缘。6月,随着亚洲夏季风爆发,最强的对流(强对流)发生在高原的东南侧。7—8月,强盛的... 利用2010—2014年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红外TBB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高原)及周围地区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5月,高原最主要的对流发生在东部边缘。6月,随着亚洲夏季风爆发,最强的对流(强对流)发生在高原的东南侧。7—8月,强盛的西南风给高原中东部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高原的东南部形成一条对流(强对流)活跃带。在高原西部,对流发生频率大于6%的区域出现在西部南麓的时间约为37候,并于7月底—8月初到达最北。在高原中部,对流(强对流)开始活跃的时间为6月上旬(中旬),维持整个盛夏,并分别经历3次向北推进,最北约到达34°N。在高原东部,5月底开始对流都处于相对活跃期,有3次(两次)对流(强对流)的北进。高原对流(强对流)发生频率存在两个季节内变率大值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段和高原东南部西藏、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对流发生频率的第一模态主要是高原东南部和南部的印度季风区对流的反向模态,第二模态则体现了高原西部和印度大陆80°E以西地区与南亚大陆80°E以东地区的对流发生频率的三极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黑体亮度温度 对流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负载产品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改正效果
15
作者 马一方 范文蓝 +2 位作者 杨艺林 闫睿 周晓慧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3-408,共6页
利用GFZ和GGFC提供的基于不同输入数据的环境负载改正产品,对北京及周边地区50个GNSS测站的大气负载、非潮汐海洋负载和水文负载进行改正,选取环境负载改正前后的GNSS坐标时间序列RMS减少率等作为指标,对比不同产品的影响量级和改正效... 利用GFZ和GGFC提供的基于不同输入数据的环境负载改正产品,对北京及周边地区50个GNSS测站的大气负载、非潮汐海洋负载和水文负载进行改正,选取环境负载改正前后的GNSS坐标时间序列RMS减少率等作为指标,对比不同产品的影响量级和改正效果。结果表明,GNSS测站受到大气负载影响最大,水文负载次之,非潮汐海洋负载影响可忽略。除LNJZ站外,其余测站经GFZ和GGFC大气负载产品改正后,GNSS坐标时间序列垂向RMS值均减小,且RMS减少率均值超过15%,说明大气负载对研究区域内GNSS测站垂向运动的影响不可忽略。GFZ和GGFC的大气负载产品改正效果相当,GFZ MPIOM的非潮汐海洋负载产品和GGFC GLDAS的水文负载产品改正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负载产品 GNSS坐标时间序列 GFZ GGFC 北京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与饲草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16
作者 蒲小剑 彭丹 +3 位作者 王伟 德科加 魏希杰 徐成体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48,共7页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及饲草资源的饲用品质,对该地区12种主要农作物秸秆与饲草进行了营养指标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作物秸秆与饲草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及饲草资源的饲用品质,对该地区12种主要农作物秸秆与饲草进行了营养指标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作物秸秆与饲草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可溶性糖(WSC)、钙(Ca)和磷(P)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青薯9号秸秆CP含量最高(9.72%),而青麦1号秸秆CP含量最低(2.49%);青海扁茎早熟禾的EE含量最高,为7.71%,而青海中华羊茅秸秆的EE含量为44.89%,低于其他样品,且差异显著(P<0.05);青甜1号秸秆的WSC含量为9.48%,在参试材料中最高;青蚕14号秸秆Ca含量最高,为1.04%。按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指标对12种秸秆与饲草进行排序,排名最高的为青薯9号,最低的为昆仑14号。根据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各类作物种植规模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情况,建议在青海省秸秆饲料化时优先选择青薯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作物秸秆 饲草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被引量:27
17
作者 范文渊 陈永顺 +9 位作者 唐有彩 周仕勇 冯永革 岳汉 王海洋 金戈 魏松峤 王彦宾 盖增喜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68-1583,共16页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PTH IV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取得所有可能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周期从6~60s的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并且进一步反演获得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莫霍面深度分布.短周期(6~14s)相速度异常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特征吻合较好,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北向转换带.而本文最重要的结果是周期大于25s的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显示,以昆仑断裂带为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呈现与青藏高原截然不同的中地壳速度结构,反而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和川滇菱形块体速度结构相似.反演获得的剪切波速度在27.5~45km深度的切片也明显地揭示:青藏高原的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呈现均一的低速层;然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则呈现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高速异常和四川盆地的高速异常相对应.这些结果为前人提出的青藏高原东北向台阶式增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与全球一维平均速度模型(AK135)相比较发现,本文测量和反演获得的研究区域内平均相速度和剪切波速度都比AK135模型慢很多,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中地壳(25~40km)剪切波速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速度模型.进一步的层析成像反演证实松潘—甘孜和羌塘地块中地壳(27.5~45km)呈现大范围均一的低速层,为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大规模中下地壳"层流"提供地震学观测证据.在祁连山脉的27.5~45km深度观测到的明显低速异常体可能对应于该造山带下地幔岩浆活动导致的底侵作用,表明引起该地区地壳增厚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来自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瑞利面波 层析成像 剪切波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2年暖季四川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
18
作者 陈孟佳 李国平 李山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重点关注了4类MCS(即MCC、PECS、MβCCS和MβECS)的时空分布、活动特征及其对局部降水(夜间/白天)的贡献,并探讨了有利于MCS生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主要结论如下:β中尺度圆形的对流系统在该地区暖季最为常见。MCS分布较为分散,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是对流活动的活跃区,其中南部对流的夜发性显著。MCS的生成在7月最多,5月最少,而6月的对流发展最为旺盛。α中尺度圆形和β中尺度带状的MCS在成熟时具有更大的平均面积、更低的最低云顶温度和更长的生命史。4类MCS表现出发展慢、消亡快的特征,生成的峰值时段集中在午后17:00(北京时间,下同)至18:00。与MCS有关的降水占总降水量的25%以上,对夜间降水的贡献明显高于日间;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和反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中低空浅槽、正相对涡度带和气旋性切变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为MCS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降水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城市韧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张亚龙 钟林生 +1 位作者 张海峰 安景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6,共8页
城市韧性评估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韧性概念已更多地应用于城市研究中,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而言则更为迫切。文章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4个维度,运用... 城市韧性评估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韧性概念已更多地应用于城市研究中,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而言则更为迫切。文章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4个维度,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了2010—2020年我国青藏高原地区38个地级市的城市韧性及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PLS-SEM模型探讨了城市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间韧性水平差异较大,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演变,2010—2020年城市韧性水平在缓慢提升;对城市韧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植被覆盖度(NDVI)平均值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城市韧性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余影响因素均为负向作用。最后基于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探讨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城市韧性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PLS-S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DNA揭示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史前人群遗传演化及区域人群互动历史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帆 何伟 +2 位作者 高玉 平婉菁 付巧妹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12,共12页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因毗邻尼泊尔、印度和拉达克地区,作为连接中国西藏、中国新疆、中亚、南亚的十字路口,在早期人类的迁移和文化交流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考古学研究认为早在公元7世纪...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因毗邻尼泊尔、印度和拉达克地区,作为连接中国西藏、中国新疆、中亚、南亚的十字路口,在早期人类的迁移和文化交流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考古学研究认为早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之前,阿里地区与克什米尔、尼泊尔、中国新疆等地存在大量文化交流。此外,阿里地区的生业经济也表现出与南亚等地的联系。最新的古DNA研究则从遗传学角度呈现出阿里地区古人群的动态演化历史及与其他地区人群的遗传交流。研究发现高原西部阿里地区古人群的遗传成分主要来自高原南部地区,且高原南部存在多次向西部的人群扩张。同时,阿里地区至少在距今2,300年就开始与邻近的中亚及南亚地区的古人群存在复杂的遗传互动,表明阿里地区与中亚和南亚地区不仅有文化上的互动,而且人群之间亦有着遗传上的交流。本文综合阿里地区古遗传学、考古学及动植物考古等相关研究,系统阐释了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群的遗传来源、其人群内部的遗传结构,及其与高原其他地区和高原以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遗传互动等科学问题,为理解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群迁徙互动历史及其与区域考古文化、生业经济变化模式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阿里地区 古DNA 考古文化 生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