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徐安伦 李建 +2 位作者 孙绩华 刘劲松 赵晓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2,共14页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 微气象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徐化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3-648,共16页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水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剪切型应力状态,龙门山地区表现为压缩型应力状态,而川西高原地区主要表现为拉张型应力状态;区域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梯度方向,最大主张应力的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反映了青藏高原重力扩展作用对区域水平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基于应力的断裂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14条主要断裂带中,莲峰-昭通断裂在2014年前后稳定性最低,应力状态最接近于破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缘地区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反演 断层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初步研究
3
作者 吴鹏 高原 +1 位作者 陈安国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4-1116,共13页
三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菱形块体的西侧.受陆-陆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为研究该区的应力环境、构造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本文使用三江流动线性地震台阵SL-Array(2016-12—2017-05)和国家固定地震台网(2... 三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菱形块体的西侧.受陆-陆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为研究该区的应力环境、构造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本文使用三江流动线性地震台阵SL-Array(2016-12—2017-05)和国家固定地震台网(2015-01—2017-12)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技术研究三江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计算得到该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N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结果显示各向异性特征有分区性,以维西—乔后断裂和小金河—丽江断裂为界,将线性台阵划分为A、B和C三个区域.A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表现出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的一致性.B区局部构造复杂,快波优势偏振方向表现为近NS向.C区结果比较离散,无明显快波优势方向.自西向东,研究区域快波优势偏振方向表现为NNW至近NS向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研究区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为2.8±1.7 ms·km^-1,其中B区最大,A区最小,反映了该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强度的不均匀分布,也揭示了区域构造复杂程度与地震各向异性强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缘 三江地区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安伦 钟爱华 +1 位作者 孙绩华 杨桂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5,共9页
利用JICA计划中日合作"2008年季风过程与暴雨天气上游关键区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期间在大理站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季风3个加密观测阶段该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对流层顶以第二(副热带)对流... 利用JICA计划中日合作"2008年季风过程与暴雨天气上游关键区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期间在大理站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季风3个加密观测阶段该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对流层顶以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为主,平均高度为14.8 km,对流层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4℃·km^(-1);对流层顶高度与气温、气压和风速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季风爆发前(后)水汽主要集中在6.6(8.3)km以下对流层;季风爆发前对流层至低平流层被西风带控制;季风爆发阶段对流层至低平流层风速减小,低平流层风向由西风转成东风;季风强盛阶段低平流层东风逐渐下传,对流层高层至低平流层风速增大,风向基本转成偏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 对流层 低平流层 大气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三维应力场模型的构建
5
作者 苏培臻 罗艳 赵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0-1750,共21页
川滇地区应力场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该地区完整应力张量的模型.本研究搜集了川滇地区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应力场反演结果、公开发表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来源不同的应... 川滇地区应力场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该地区完整应力张量的模型.本研究搜集了川滇地区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应力场反演结果、公开发表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来源不同的应力数据特点,提出了以分布较广、结果较为可靠的相对应力场为基础,结合从原地测量和数值模拟结果中提取的应力绝对值信息构建包含完整张量应力场模型的新方法,建立了川滇地区地壳三维应力场初步模型SYRSMo1.0.模型覆盖了川滇地区的大部,包含2.5~15 km深度范围的中上地壳.通过分析断层面上的应力状态与地震和构造活动特征之间的联系,对部分断裂带释放应力可能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讨论.具有最大剪应力的鲜水河断裂带中段,在强烈的地壳缩短应变的基础上,还可能通过邻区频繁的地震活动以及显著的断层左旋走滑得到应力释放;而整体处于低正应力和高剪应力状态的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则可能主要以断层整体的左旋走滑方式释放积累的应力;红河断裂应力状态与小江断裂相似,但近年来活动性较弱,可能的原因是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构造应力由多条与其近平行或斜列展布的断裂共同承担;安宁河断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都较高,则木河断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则都较低,这两条断裂在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形变方面都相对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到东北端最大主压应力逐渐减小,反映了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构造挤压作用向东北方逐渐减弱的趋势;而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量值的突变则可能反映了分支断层对于两侧应力量值差异的调节作用,也造成了中段复杂的应力环境;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越往东北剪应力的倾向分量逐渐减小而走向分量逐渐增大,与2008年汶川MW7.9地震从震中附近以逆冲为主到东北端变为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模式相一致,可能反映了背景应力场对于地震破裂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绝对应力场模型 川滇地区 青藏高原南缘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函数方法估计Moho倾斜地区的地壳速度比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洪双 田小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3-1252,共10页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利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和速度比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明显存在不均匀性,松潘—甘孜地体平均地壳厚度约为60 km,四川盆地西缘约为47 km,扬子地台约为43 km,三江块体和扬子地台东南缘已接近正常地壳厚度;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地台相邻部位地壳平均地震波速度比(V_p/V_s)普遍偏高,且四川盆地西侧发现一绕盆地边缘的弧形高V_p/V_s异常区(>1.88),我们推测该异常可能由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地壳流体受到高强度的四川盆地阻挡,在其西侧堆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倾斜地区 青藏高原南缘 地壳速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