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秀云 姚玉璧 +3 位作者 邓振镛 尹东 王润元 陈昌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6-73,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定位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定位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6~7、15 a的年周期振荡特征。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偏暖。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由于冬、春季气温升高,降雪减少,牧区雪灾趋于减少,牲畜死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幼畜成活率1984年之后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畜牧业 草原生态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种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7 位作者 王明军 黄海霞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贺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7,共15页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落特化种和泛化种。结果表明: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的草本层主要物种的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基本一致,同一物种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生态位宽度23 a>5 a>15 a>顶级群落(Climax)。5 a群落有2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15 a群落有4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23 a群落仅有3个特化种,Climax群落有3个特化种5个泛化种。23 a群落的高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比最小,而Climax群落有着较少低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中等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总对数比值大小顺序为Climax>5 a>15 a>23 a。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经过重度火干扰后,火烧迹地演替初期的群落(5 a)和受人为定向干扰的群落(23 a),植物生境资源丰富,各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大、生态位重叠较小,相应地种间竞争小;演替中期(15 a),生态位重叠分离现象明显,群落中的大多数种在资源利用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种间竞争加剧;而Climax属于顶级群落,各种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宽,大多数植物种间生态位重叠不高,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Climax群落,其他各演替阶段群落所含特化种占特化种与泛化种之和比≥50%,特定的生境促使特化种的形成。适当的人为干预能够提高群落内种的生态位宽度,降低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生态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5 位作者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何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火后演替15年(15 a)、火后演替23年(23 a)和森林顶级群落(Climax)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以揭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结果]1)随着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中5 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个体数最多(4008±298株·(400 m^(2))^(-1)),Climax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个体数量也最少(1759±90株·(400 m^(2))^(-1));草本层5a群落、灌木层和乔木层Climax群落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依据重要值,5 a、15 a、23 a和Climax 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可命名为扁刺蔷薇+箭竹+密生薹草、唐古特忍冬+黑水柳+密生薹草、青海云杉-红桦+扁刺蔷薇+密生薹草群落和云杉-巴山冷杉+唐古特忍冬+密生薹草群落。3)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5 a(0.07)<15 a(0.12)<23 a(0.19)<Climax(0.22)。4)5 a、15 a和23 a群落的多度为几何级数分布型,表明火烧迹地环境条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生态位确定性物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而Climax群落的多度呈“S”型分布,“中间类型”物种占据了群落的绝大部分,属于演替晚期群落。5)根据β多样性的差异,可将4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灌木层划分为初建灌木层(5 a)和稳定灌木层(15 a,23 a,Climax),草本层划分为剧烈变化草本层(5 a和15 a)和稳定草本层(23 a和Climax)。[结论]随着植物群落演替时间越长,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物种丰富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的相似性越加接近,群落为正向演替,演替过程为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云杉-巴山冷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植物群落 演替 数量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欣怡 杨富强 +10 位作者 周旭姣 王明军 黄海霞 鲁松松 张晓玮 杜伟波 王旭虎 田青 赵安 贺万鹏 周晓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7,共8页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扩散-生态位连续体指数(DNCI)和校正随机率(MST),分析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的主导构建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5、15和23 a群落与Climax群落之间的DNCI分别为-22.6169、-21.7507和-8.2594,都远小于0,表明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作用是扩散过程;2)5 a-Climax组和23 a-Climax组的MST值均高于50%阈值线,这表明随机性过程在两组群落构建中均占支配地位;对于15 a-Climax组,15 a的MST值为0.6664,Climax的MST值等于0.4927,说明15 a植物群落构建以随机性为主,而Climax群落构建以确定性为主;由于15 a的MST值远高于50%,而Climax的MST值较接近于50%的阈值,也可说明15 a-Climax组群落构建仍以随机性为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随机扩散主导了草本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群落构建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的灌木群落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安 周晓雷 +7 位作者 闫月娥 田青 史瑞锦 周旭姣 曹雪萍 杨富强 陆刚 贺万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共12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最相似,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相似度大于5年火烧迹地。【结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经重度林火干扰后,在不同恢复时间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火后短时间内局部生境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增加,火烧迹地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随着演替进行,物种丰富度减小,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上升,物种分布较均匀。随着火烧迹地演替正常进行,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物种组成相似度增加,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朝着正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 灌木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安 周晓雷 +3 位作者 史瑞锦 周旭姣 杨富强 贺万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不同年限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 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计算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不同年限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 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计算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落特化种和泛化种。[结果]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灌木物种Levins和Shannon 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基本一致,同一物种在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5 a火烧迹地有3个特化种;15 a火烧迹地有2个特化种和1个泛化种;未过火林地有1个特化种。种间生态位重叠严重的种对数占比为15 a火烧迹地>5 a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生态位重叠一般的种对数占比为5 a火烧迹地>15 a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生态位重叠较小的种对数占比为未过火林地>15 a火烧迹地>5 a火烧迹地。[结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冷杉林经过重度火干扰后,不同年限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则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生态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云-冷杉林火烧迹地 灌木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林种群年龄结构
7
作者 杨龙 孙学刚 +2 位作者 张伟 杨宇翔 刘秀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70-75,共6页
基于10个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对白桦、红桦、糙皮桦3种天然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带的主要桦木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桦树的年龄结构较复杂,白桦和糙皮桦均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前期)或稳定型(发育的中期),而红... 基于10个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对白桦、红桦、糙皮桦3种天然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带的主要桦木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桦树的年龄结构较复杂,白桦和糙皮桦均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前期)或稳定型(发育的中期),而红桦的不同群丛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初期)或始衰型(发育的中后期),不同群落之间差异明显;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5类,中华柳—糙皮桦林单独聚为第1类,桦叶荚蓬—白桦林和辽东栎—山杨—白桦林聚为第2类,箭竹—白桦林、糙皮桦纯林、红桦纯林、山杨—白桦林聚为第3类,白桦纯林单独聚为第4类,箭竹—红桦林和青杆—白桦林聚为第5类.出现以上情况,不仅与群落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为干扰和地区环境差异有关.因此,为保护该地区桦木林,不但要进行适当择伐,减少人为干扰,而且应对其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亚高山 桦木林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木本植物种间联结
8
作者 杨龙 孙学刚 +1 位作者 段文军 王俊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1218,共8页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该区既兼具3大自然区的特点,又具有边缘地带气候波动不稳定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全球变化重点监测的地区之一。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该区既兼具3大自然区的特点,又具有边缘地带气候波动不稳定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全球变化重点监测的地区之一。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林的种间联结,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该地区桦木群落的结构、功能和演替,对于维持该地区群落稳定性以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中20个优势种,采用方差比率法(VR)检验多物种间的联结性,2×2列联表分析共同出现百分率(JI)、点相关系数(Ф)、Dice指数(DI)来表示种间联结程度,用重要值的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来检验相伴出现的机率等方法分析其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群落总体联结VR值为1.094,说明20个种群间表现出净正关联,其统计量W值为10.94说明20个种群之间在总体上的正关联不显著;大多数种对的JI值、DI值在0.4以下,说明种对之间联结程度不显著,Φ值大部分处于[-0.2,+0.2]值域内,说明种对之间的正或负的联结性较弱;而Spearman秩相关所测得的正负关联比要大于Pearson相关所测得的,且Spearman秩相关要优于Pearson相关。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三种桦树天然次生林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即演替的中期阶段,其逐渐会被地带性植被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桦木林 木本植物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大陆岩石圈现今变形和位移
9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3 位作者 唐文清 张清志 赵济湘 潘忠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8,共9页
川青地块在地貌上为川西高原,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最重要的构造单元。新的GPS监测资料表明,在欧亚框架内,川青地块及其邻近的龙门山带和华南地块西缘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由25.66mm/a递变下降到6.99mm/a的总趋势。速度矢量... 川青地块在地貌上为川西高原,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最重要的构造单元。新的GPS监测资料表明,在欧亚框架内,川青地块及其邻近的龙门山带和华南地块西缘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由25.66mm/a递变下降到6.99mm/a的总趋势。速度矢量表现出顺时针涡旋转动。川青地块内具有局部应变积累的非均一的区域剪切。横切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新的GPS测量结果揭示,两侧地块间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约8mm/a;由于局部应变积累,断裂系南西侧的主断裂的移动速率为9.3mm/a,其间为拉分盆地和小的横向伸展断裂。鲜水河断裂系的左旋断裂滑动作用,调节了川青地块与川滇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GPS监测 川青地块 鲜水河断裂带 区域剪切 脆性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蕨麻猪肾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0
作者 杨翠红 《畜牧兽医杂志》 2010年第5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肾虫病 蕨麻猪 甘南藏族自治州 防治 诊断 高寒阴湿地区 丘陵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甘南高原农区冬季仔猪繁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11
作者 杨翠红 尚晓兰 《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第4期77-78,共2页
做好高原农区母猪冬季繁殖管理工作,提高其产仔成活率,是实现母猪高效繁殖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很多养殖场(户),在冬季母猪的繁殖饲养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粗放及棚舍设施水平较低,使产仔率及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笔者经过开展实验,总... 做好高原农区母猪冬季繁殖管理工作,提高其产仔成活率,是实现母猪高效繁殖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很多养殖场(户),在冬季母猪的繁殖饲养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粗放及棚舍设施水平较低,使产仔率及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笔者经过开展实验,总结出相关的技术措施,对提高冬繁母猪产仔成活率有显著效应。甘南藏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属于高寒阴湿地区,冬季长、夏季短,年平均气温在1.6~13.6℃之间,年平均湿度在58%~66%之间,地域差异很大,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繁殖 甘南高原 技术 农区 繁活率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藏族自治州 年平均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地区羊痘及羊梭菌性疾病的调查与防治 被引量:4
12
作者 文艺 万玛吉 +6 位作者 后焕文 陈文景 李鹏林 道吉草 杨毛吉 丁桂芳 拉毛草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梭菌性疾病 甘南地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羊痘 年平均气温 防治 农牧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羊消化道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 被引量:8
13
作者 金雪琴 马晓丽 《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6期73-74,共2页
1 甘南州自然地理及藏羊消化道线虫的危害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高寒地区,地势西高而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6003000m,年平均气温1∽13℃,降水量400800mm,气候高寒低温,湿润多雨。全州草原250.... 1 甘南州自然地理及藏羊消化道线虫的危害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高寒地区,地势西高而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6003000m,年平均气温1∽13℃,降水量400800mm,气候高寒低温,湿润多雨。全州草原250.5万hm2,占55.6%,可利用天然草场237.3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线虫 流行病学调查 藏羊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甘南藏族自治州 年平均气温 防治 高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搞好尕海湿地资源保护——甘肃尕海湿地资源保护纪事 被引量:2
14
《甘肃林业》 2013年第2期22-24,共3页
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境内,是由1982年建立的尕海保护区和1992年建立的则岔保护区于1998年合并晋升而成的,本保护区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和长江二级支流向龙汀的发源地.区... 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境内,是由1982年建立的尕海保护区和1992年建立的则岔保护区于1998年合并晋升而成的,本保护区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和长江二级支流向龙汀的发源地.区内蕴藏符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缓冲区81157公顷、实验区127179公顷;有湿地57846公顷.林地41716公顷、草地140139公顷、其它7730公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资源保护 自然保护 科学发展观 甘肃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野生动植物资源 学习 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肉毒素灭鼠原理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晓红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年第6期134-134,共1页
由于我县地理环境复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具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而且害鼠种类较多,数量大,加之人为的破坏,害... 由于我县地理环境复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具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而且害鼠种类较多,数量大,加之人为的破坏,害鼠自然天敌减少,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肉毒素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甘南藏族自治州 防治 原理 灭鼠 生态环境恶化 害鼠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地区蕨麻猪肾虫病调查及防治
16
作者 丁桂芳 《畜牧兽医杂志》 2011年第5期54-54,56,共2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境内多山,海拔高度1 172~4 920m平均海拔3 000 m。年平均气温1.1~12.9℃,极端最高温35.2℃极端最低温-29.6℃年平均湿度58%~66%无霜期30~200 d。
关键词 甘南地区 肾虫病 蕨麻猪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年平均气温 甘南藏族自治州 防治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最美九寨沟
17
作者 方敬杰 《农电管理》 2013年第8期69-69,共1页
有幸走近九寨沟,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九寨沟古称"翠海",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巍峨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
关键词 九寨沟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四川盆地 长江水系 阿坝州 四川省 嘉陵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党员干部受教育 牧民群众得实惠
18
《中国畜牧业》 2014年第22期21-21,共1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交界处,境内有天然草原40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草原鼠害是甘南州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不仅直接导致草原退化,草...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交界处,境内有天然草原40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草原鼠害是甘南州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不仅直接导致草原退化,草场减产,还恶化草原生态系统,削弱自然控害因素,为鼠类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肃省 党员干部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教育 牧民 草原生态系统 天然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搞好甘南州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建议
19
作者 何晓龙 《甘肃林业》 2008年第6期40-41,共2页
甘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海拔高度在1073米~4920米之间,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了繁多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建设 甘南州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野生动植物资源 秦岭山地 黄土高原 海拔高度 生态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部县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模式
20
作者 郭辉丽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4期44-45,共2页
迭部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海拔1 600~4 900 m,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611.6 mm,年总辐射量497.4kJ/cm2,年日照2 248.2~2 392.8 h,10月至翌年3月日照时数1 147~1 291 h,日照率51%~54%,光热资源非常丰富,
关键词 日光温室蔬菜 迭部县 栽培模式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甘南藏族自治州 日照时数 年均气温 年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