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袁道阳
冯建刚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
机构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2197,41590861)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9QZKK0901)共同资助。
-
文摘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在时、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在过去的100多年,存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自1900AD以来,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青藏地块区
大地震主体活动区
地震迁移循环
动力学机制
-
Keywords
Continental China
Tibetan block area
major active area of great earthquakes
seismic migration cycle
dynamic mechanism
-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
-
题名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王辉
张国民
石耀霖
张怀
刘杰
-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3,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403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活动边界的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2004CB418406)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605021)
-
文摘
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的构造运动为约束条件,探讨了青藏活动地块在弹性应变积累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青藏活动地块区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内部变形以大范围的分布为特征,其内部的应变分布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表明了Ⅱ级活动地块与活动边界带的显著变形差别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活动边界带上变形相对集中,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高,并呈非均匀分布。这反映了青藏地块区内所含的各Ⅱ级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的整体性特征及彼此间的差异性特征,也揭示了活动地块构造通过边界带变形等方式对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
-
关键词
青藏活动地块区
运动
变形
有限单元法
数值模拟
-
Keywords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ctive tectonic block, movement, deformation, FEM, numerical simulation
-
分类号
P315.725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