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1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赵国强 董志华 刘泰 魏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w)6.6地震 BDS 同震形变 静态位移 动态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约束的青海门源M_(w) 6.7级地震同震断层滑动反演与三维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曾锐 蒋亚楠 +2 位作者 燕翱翔 程燕 罗袆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25,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法获取了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和精细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一步分析讨论了发震构造及区域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InSAR LOS向同震形变场长轴呈WNW-ESE向,初步判断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特征,在其约束下的精细双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冷龙岭破裂段与托莱山破裂段均以高倾角左旋走滑为主;为进一步阐明地震变形模式,基于弹性位错模型及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分别模拟得到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考虑地壳分层结构模拟的三维形变更准确。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托莱山断裂西端、冷龙岭断裂东端及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地震风险性增强,未来发生破裂的风险仍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门源地震三维地壳形变及相关地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w)6.7地震 断层滑动分布 同震三维形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兰新高铁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发震构造——来自InSAR和高分影像约束 被引量:7
3
作者 许光煜 徐锡伟 +4 位作者 易亚宁 温扬茂 王启欣 李康 任俊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04-4724,共21页
2022年1月8日,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端发生了M_(W)6.6地震,发育了明显地震地表破裂带.本文基于欧空局哨兵1号雷达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升降轨InSAR同震视线向位移表现出相反... 2022年1月8日,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端发生了M_(W)6.6地震,发育了明显地震地表破裂带.本文基于欧空局哨兵1号雷达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升降轨InSAR同震视线向位移表现出相反的形变特征,量级达到~60 cm左右,同震形变存在非对称性分布特征,结合高分7号观测解译了近断层地表形变.利用InSAR观测反演获得了发震断层参数及详细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对发震构造及震中区域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门源地震至少有两条断裂发生了破裂,主断层对应冷龙岭断裂西段,InSAR确定的最优断层模型显示主断层东段存在沿走向变化特征,西段则在地质解译断层基础上向西延伸,次断层对应地质解译的托莱山断裂东端,两个断裂组成一个平躺的Y型分布.断层最大滑动量约为~3.7 m,断层浅部存在滑动,表明该地震破裂到了地表,地表破裂长度约19 km.主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0~9 km深度范围;次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0~4 km深度范围,InSAR确定的矩震级为M_(W)6.6.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民乐—大马营断裂、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中段(即1927年古浪地震未破裂段)未来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w)6.6地震 同震滑动分布 INSAR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阿克陶M_(W)6.6地震的同震断层滑动分布及库伦应力变化
5
作者 解柳 吴绍宇 +2 位作者 康明哲 曾庆伟 朱毅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4-1342,共9页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地区发生的M_(W)6.6地震,对当地人民生命造成一定的危害。基于Sentinel-1数据获取该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采用贝叶斯方法反演单一断层走向为106.9°、倾角为73.8°、震源深度为17.35 km,在此断层几...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地区发生的M_(W)6.6地震,对当地人民生命造成一定的危害。基于Sentinel-1数据获取该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采用贝叶斯方法反演单一断层走向为106.9°、倾角为73.8°、震源深度为17.35 km,在此断层几何模型基础上,以最速下降梯度法(Steepest Descent Method,SDM)反演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断层面上存在两个滑动峰值,其中位于断层西侧的最大滑动量为0.66 m,深度为11.7 km,位于断层东侧的最大滑动量为0.83 m,深度为7.5 km,根据反演结果模拟LOS形变,其最大残差为~5 cm。构建倾角分别为70.79°和55.33°的双断层几何模型,并根据双断层几何模型反演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单一断层模型与双断层模型的滑动分布具有一致性,但是最大滑动量值有所不同,相对于单一断层模型的滑动分布而言,双断层模型的滑动量在西侧增大,其值为0.68 m;而在东侧减小,其值为0.77 m;最大残差降低了约2 cm。双断层模型库伦应力增加区域与余震的分布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同震断层滑动分布 库伦应力 阿克陶m_(w)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2016年M_(W)5.9和2022年M_(W)6.72次地震的库仑应力触发作用及其对周边发震断裂的影响
6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3 位作者 郭鹏 刘冠伸 罗佳宏 郭钊吾 《地震地质》 2025年第1期325-344,共20页
分析地震之间的应力传递有助于分析及评估未来强震危险性。2016年门源M_(W)5.9地震和2022年门源M_(W)6.7地震都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段,研究2次地震对西侧“托莱山地震空区”的库仑应力影响可为更深入认识区域强震危险性提供... 分析地震之间的应力传递有助于分析及评估未来强震危险性。2016年门源M_(W)5.9地震和2022年门源M_(W)6.7地震都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段,研究2次地震对西侧“托莱山地震空区”的库仑应力影响可为更深入认识区域强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基于库仑应力理论、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有限断层模型及现场调查确定的主要发震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分析探讨了2016年地震对2022年地震的触发机制、2022年地震对区域强余震的库仑应力作用及2次地震对空区内主要发震断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地震对2022年地震具有触发作用。其中,2022年1月8日和1月12日M_(W)5.1、M_(W)5.2和M_(W)4.7强余震明显受到1月8日M_(W)6.7主震的应力触发,2022年1月12日发生的M_(W)4.8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卸载区,主震产生的破裂延迟了M_(W)4.8地震的发生;2016年和2022年2次门源地震对托莱山断裂带东段和肃南-祁连断裂带东段有显著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后者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量为0.3891bar和0.1658bar,高于一般认为的地震触发阈值(0.1bar)。综合分析强震空间迁移趋势、余震空间分布、应变分配、古地震研究等资料,发现托莱山断裂带东段和肃南-祁连断裂带东段的应力积累可能处于较高的状态,2次门源地震的库仑应力加载将进一步增加2条发震断裂带东段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w)5.9地震 门源m_(w)6.7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肃南-祁连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地震检测的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序列活动性分析
7
作者 高雅 张晓东 +2 位作者 周连庆 张元生 张盛峰 《地震学报》 2025年第4期479-494,共16页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主震前129天至震后235天的高密度观测台网资料,利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微震检测定位对此次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进一步进行解剖。使用深度学习拾取模型DiTingPicker从连续...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主震前129天至震后235天的高密度观测台网资料,利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微震检测定位对此次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进一步进行解剖。使用深度学习拾取模型DiTingPicker从连续原始地震波形数据中自动检测事件并拾取震相,然后利用REAL模型进行震相关联,再利用Hypoinverse和HypoDD程序分别进行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2021年9月1日到2022年8月31日的地震目录3637条,检测到的地震数量为台网正式观测目录的两倍。地震在深度方向的投影显示: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倾角近乎垂直,大多数余震位于10—20 km的深度范围内。通过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对序列进行分析表明,此次门源地震无明显前震。同时,地震序列b值的时空分布显示,门源地区处于应力作用增强区域,其中冷龙岭断裂东侧和托莱山断裂西侧应力未完全释放,未来具有一定的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S)6.9地震 AI地震检测 地震精定位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