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及相关参数 被引量:21
1
作者 郭安宁 李鑫 +2 位作者 白雪见 任栋 郭志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8,共9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这是甘青交界地区自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本文介绍了此次地震的相关参数和基本情况。
关键词 青海门源ms6.4地震 情况介绍 基本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尹欣欣 赵林林 +3 位作者 杨立明 陈继锋 左可桢 蒲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4-628,638,共6页
选取甘肃、青海和宁夏区域测震台网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CAP震源机制解方法,研究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_S6.4地震,得到其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43°,倾角40°,滑... 选取甘肃、青海和宁夏区域测震台网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CAP震源机制解方法,研究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_S6.4地震,得到其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43°,倾角40°,滑动角71°,节面Ⅱ:走向347.2°,倾角52.6°,滑动角105.3°,地震矩震级为M_W5.9,最优深度解为7.7km,与其他结果(CENC、IGP-CEA、Harvard)基本一致。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Pn、sPn震相,再利用其到时差测定震源深度为8.5km,与CAP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4地震 震源机制解 互相关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_S6.4地震微震检测与目录完备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尹欣欣 杨立明 +2 位作者 赵林林 陈继锋 左可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0-764,770,共6页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_S6.4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以及补充单台震相到时研究。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较多,故对主震后3h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3h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事件共332个,其中单台57个。...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_S6.4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以及补充单台震相到时研究。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较多,故对主震后3h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3h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事件共332个,其中单台57个。选取主震后ML2.0以上余震112个作为模板事件,通过匹配滤波的方式扫描出遗漏地震123个,约为台网目录的40%。利用波形互相关提取震相到时的方法对单台事件补充其他台站震相到时,对单台事件重定位,最后得出41个单台事件的震中位置。基于包络差峰值振幅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测了检测事件的震级参数,最后将检测后的余震目录与台网余震目录在主震后3h内的最小完备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后最小完备震级从ML1.1降到了ML0.6,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完备性 匹配滤波 遗漏地震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晓霞 王小玲 +2 位作者 李玉丽 孙春玲 孙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9-94,134,共7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总结出异常类型大致有2种:(1)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2)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此次地震前中短期异常的出现时间与...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总结出异常类型大致有2种:(1)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2)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此次地震前中短期异常的出现时间与震中距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4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树松 祝意青 赵云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4-297,307,共5页
利用河西地区2011~2015年相对重力资料,研究2016-01-21青海门源M6.4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河西重力场持续多年正、负交替变化,地震前震中区域负异常持续增强并形成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正负差异变化最... 利用河西地区2011~2015年相对重力资料,研究2016-01-21青海门源M6.4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河西重力场持续多年正、负交替变化,地震前震中区域负异常持续增强并形成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正负差异变化最大达到110μGal。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该等值线分布与祁连山北缘断裂、冷龙岭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河西地区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重定位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浩 付虹 +1 位作者 沙成宁 王培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11s,起始破裂点位于(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9.41km;震源中心的位置变迁可以分为1—6s和7—10s两个阶段,且均基本位于倾角约75°、倾向NE的斜面附近.根据震源中心的迁移特征,推测走向为335°,倾角为56°,滑动角为97°的节面为门源地震的破裂面.结合该地震滑动角较大及高倾角逆冲构造的活动特征,认为门源MS6.4地震应为冷龙岭北侧高倾角次级逆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逆时成像 起始破裂点 震源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甘肃灾区震害特点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柴少峰 帅向华 吴志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19-127,共9页
通过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构造、房屋震害的现场科学考察,系统的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特征、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及特点、不同烈度区房屋震害特点,并对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此次地震灾... 通过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构造、房屋震害的现场科学考察,系统的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特征、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及特点、不同烈度区房屋震害特点,并对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此次地震灾害的特征及影响,对今后抗震设防和防震减灾工作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6.4地震 震害特征 破坏机理 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文邦 万玉杰 李玮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9-54,133,共7页
基于青海地震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多台和达法和单台法对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后震源周边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到震前一年波速比存在低值变化,但异常不显著;门源... 基于青海地震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多台和达法和单台法对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后震源周边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到震前一年波速比存在低值变化,但异常不显著;门源单台计算结果发现2014年初至2015年研究区波速比存在低值异常,之后返回平均值,其它台站异常不明显。分析认为:这可能和多台平均将异常减弱以及地震射线路径对震源区的覆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4地震 波速比 和达法 单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震情跟踪概述及震后总结 被引量:4
9
作者 屠泓为 王培玲 +2 位作者 张晓清 马震 黄浩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13,133,共6页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相关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震前提取的背景性异常为自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后69个月的6级地震平静、祁连地震带的3级地震低频次异常、低b值、高GL值、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跨断层形变等,而震前确...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相关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震前提取的背景性异常为自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后69个月的6级地震平静、祁连地震带的3级地震低频次异常、低b值、高GL值、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跨断层形变等,而震前确认的前兆异常仅为2015年12月19日距震中约140 km的乐都气氡观测值出现大幅度下降变化;震后总结时,通过资料收集,省内提取了平安静水位、湟源钻孔形变2项疑似异常,在甘肃省地震局收集到了7项中期前兆异常,但震中距都比较远。综合分析认为,在现今的观测过程中,仍很难做出短临预报,主要原因为台站分布还是过于稀少,数字化观测后,很多仪器是没有近距离经历过地震,而无典型的震例。建议在今后的震情跟踪过程中多与邻近省局进行异常资料沟通,必要时可以举行联合会商,争取更可靠的研判震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4地震 前兆异常 震情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霞 刘磊 冯丽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22-127,134,共7页
以青海、甘肃和四川交界处(30~41°N,90~107°E)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2013~2015年数字地磁资料进行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计算,分析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震前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震前29天沿断裂带及其附近台站地... 以青海、甘肃和四川交界处(30~41°N,90~107°E)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2013~2015年数字地磁资料进行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计算,分析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震前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震前29天沿断裂带及其附近台站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都相对集中于震中区附近,震中位于异常高、低值转换带或过渡带附近,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同步性。与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特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及相关计算方法在短期内具有一定预报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4地震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 加卸载响应比 逐日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钦 李佐唐 +1 位作者 何新社 王文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2,共6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西北强震动台网中心共收集到70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在对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后,给出了207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值(PGA);统计PGA随震中距衰减趋势,绘制了水平向PGA等值线分布... 2016年1月21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西北强震动台网中心共收集到70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在对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后,给出了207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值(PGA);统计PGA随震中距衰减趋势,绘制了水平向PGA等值线分布图;选取近场典型台站的加速度记录进行分析,绘制出校正后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以及加速度反应谱。这些地震动特征可为我国西部工程震害调查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 6.4地震 强震动记录 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计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启雷 李玉丽 +1 位作者 马丽 罗自浩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5-61,共7页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了震源机制解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逆冲型断层,最佳矩心深度为11 km。为比较还反演了2013年9月20日门源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两...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了震源机制解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逆冲型断层,最佳矩心深度为11 km。为比较还反演了2013年9月20日门源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两次地震的断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为进一步验证震源深度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滑动窗互相关技术提取s Pn震相,通过计算sPn与Pn的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得出的震源深度为15.2 km。校正深度震相法因震相识别精度和速度模型影响会产生10%~15%的误差后,结果与CAP方法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s Pn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培玲 苏维刚 孙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4-19,133,共7页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前出现的测震学异常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震前主要以中长期异常为主,其中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超长平静异常显著,祁连地震带3级以上地震频次和b值时间扫描存在异常,地震平静特征参数Wq值虽然在空间上有一定的...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前出现的测震学异常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震前主要以中长期异常为主,其中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超长平静异常显著,祁连地震带3级以上地震频次和b值时间扫描存在异常,地震平静特征参数Wq值虽然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在该震前无显著的短临异常。综上,在震情判定过程中采用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4地震 测震学异常 震情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周边的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永刚 孙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3-88,134,共7页
通过对门源6.4级地震周边的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门源地震发生时有响应井孔的水(地)温或静水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门源6.4级地震震中周边600 km范围内有4个水温、1个静水位的井孔出现了同震响应,水温井孔同震响应变化形态... 通过对门源6.4级地震周边的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门源地震发生时有响应井孔的水(地)温或静水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门源6.4级地震震中周边600 km范围内有4个水温、1个静水位的井孔出现了同震响应,水温井孔同震响应变化形态为下降—回升,静水位井孔同震响应的变化形态为突升。同震变化的台站分布、变化形态与震中距、方位的关系不明显。通过同震变化机理的探讨,认为5个观测井的同震变化原因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4地震 地下流体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余震序列参数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袁伏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62-68,133,共8页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序列参数进行估计。选用截止震级MC=ML1.0对门源地震余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序列参数进行估计。选用截止震级MC=ML1.0对门源地震余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的不稳定变化,震后3天稳定在1.0~1.4;p值在震后第1~6天由0.98逐渐上升到1.77,其后逐渐下降到1.42,最后相对稳定在1.1~1.3;b值则在震后早期有缓慢升高的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由0.77增至0.82,其后稳定在0.81~0.82。门源M_S6.4地震后的早期阶段震源区的应力积累水平逐渐减弱,在序列衰减逐渐减缓的过程中,伴随着激发次级余震能力减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余震序列 稳定性分析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浩 王培玲 沙成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3-48,共6页
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序列中878次余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701次余震的重定位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NS和UD方向依次为0.4、0.5和0.9 km,平均定位误差为0.2 ... 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序列中878次余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701次余震的重定位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NS和UD方向依次为0.4、0.5和0.9 km,平均定位误差为0.2 s。余震在NW-SE向展布约16 km,在NE-SW向展布约10km。震源深度分布在2~25 km,可以分为3层,优势分布在6~10 km。据震源深度剖面推测,发震断层为NE向倾斜的逆断层,深度较深。主震位于发震断层顶部,其下方存在V形凹凸体,结合震源机制结果认为,门源地震可能是发震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受阻于V形凹凸体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双差定位 逆时成像 余震序列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约束的青海门源M_(w) 6.7级地震同震断层滑动反演与三维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锐 蒋亚楠 +2 位作者 燕翱翔 程燕 罗袆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25,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法获取了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和精细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一步分析讨论了发震构造及区域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InSAR LOS向同震形变场长轴呈WNW-ESE向,初步判断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特征,在其约束下的精细双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冷龙岭破裂段与托莱山破裂段均以高倾角左旋走滑为主;为进一步阐明地震变形模式,基于弹性位错模型及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分别模拟得到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考虑地壳分层结构模拟的三维形变更准确。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托莱山断裂西端、冷龙岭断裂东端及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地震风险性增强,未来发生破裂的风险仍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门源地震三维地壳形变及相关地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w)6.7地震 断层滑动分布 同震三维形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兰新高铁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地电磁技术揭示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隐伏地震构造和孕震环境 被引量:27
18
作者 赵凌强 詹艳 +4 位作者 孙翔宇 郝明 祝意青 陈小斌 杨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88-2100,共13页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S6.4地震,震中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造山带内的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附近,震源深度约11.4km,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次地震为一次纯逆冲型地震.我们于2015年7-8月期间完...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S6.4地震,震中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造山带内的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附近,震源深度约11.4km,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次地震为一次纯逆冲型地震.我们于2015年7-8月期间完成了跨过祁连造山带紧邻穿过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中区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DKLB-M)和古浪地震大地电磁加密测量剖面(HYFP).本文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工作,获得了二维电性结构图.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获得的相对于欧亚板块2009-2015年GPS速度场分布特征,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主震与余震分布特征以及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等,探讨了门源MS6.4地震的发震断裂,断裂带空间展布、延伸位置,分析了门源MS6.4地震孕震环境与地震动力学背景等以及祁连山地区深部构造特征等相关问题.所获结论如下: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源区下存在较宽的SW向低阻体,推测冷龙岭断裂下方可能形成了明显的力学强度软弱区,这种力学强度软弱区的存在反映了介质的力学性质并促进了地震蠕动、滑移和发生;冷龙岭北侧断裂可能对门源MS6.4地震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起控制作用,而该断裂为冷龙岭断裂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断裂,表现出逆冲特征;现今水准场、重力场、GPS速度场分布特征以及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均表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为明显的一条边界断裂,受控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和阿拉善地块的阻挡作用,冷龙岭断裂附近目前正处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作用最强烈、构造转化最剧烈的地区,这种动力学环境可能是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与1927年古浪MS8.0地震和1954年民勤MS7.0地震相似,2016年门源MS6.4地震的发生同样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过程中的一次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门源ms6.4地震 大地电磁 冷龙岭断裂 冷龙岭北侧断裂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发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9
19
作者 雷东宁 刘杰 +2 位作者 刘姝妹 何玉林 乔岳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感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仍有待深入分析。文中基于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地质等资料,对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解析。同时,利用已有资料计算了1986年M6.4地震及1927年古浪8级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存在差异,节面Ⅱ上产生了应力加载,节面I上产生应力卸载或延迟,个别节面应力触发值接近或达到0.01MPa的阈值。结合等震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构造资料及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节面I、节面Ⅱ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存在的差异,综合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可能为节面Ⅱ。通过分析前人的区域浅层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建立了2016年门源M6.4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这次地震为发生在走滑断裂系上的逆冲破裂,剖面上表现为上缓下陡的正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系发生逆冲型破裂地震的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古浪8级地震 应力触发 正花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前兆异常演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维刚 王培玲 +2 位作者 冯丽丽 马震 赵玉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3,120,共11页
本文对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之前震中周边前兆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5项定点前兆测项震前呈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300 km的范围内,其中形变类异常最先出现,之后以流体类异常为主,临震阶段以电磁类异常为主。... 本文对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之前震中周边前兆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5项定点前兆测项震前呈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300 km的范围内,其中形变类异常最先出现,之后以流体类异常为主,临震阶段以电磁类异常为主。震前前兆异常的演化在时空上具有阶段性和迁移性,震前异常出现时间随震中距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α阶段为远源场前兆异常从震中向外围扩散的过程,异常主要出现在震前390—630天;β阶段为前兆异常大范围分布,主要出现在震前100—200天;γ阶段主要为近源场异常向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4地震 前兆异常 时空演化 三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