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统色彩在昆曲服饰中的运用——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
王媛媛
李奕锦
胡斯羽
|
《化纤与纺织技术》
|
2025 |
0 |
|
2
|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现代改编 |
金琳
|
《中国音乐剧》
|
2024 |
0 |
|
3
|
“随生即盛”——谈青春版《牡丹亭》的时代价值 |
周飞
|
《剧影月报》
|
2024 |
0 |
|
4
|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
胡丽娜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1
|
|
5
|
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的交融——接受美学视域中的青春版《牡丹亭》 |
张晓玥
李蓉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6
|
传播学视角下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解读 |
胡友笋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08 |
6
|
|
7
|
曲高未必和寡 源远还须流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意义 |
邹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8
|
青春燃亮典雅——青春版《牡丹亭》在传统昆曲上的继承与创新 |
黄丽珠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9
|
青春版《牡丹亭》“花意象”的艺术功能 |
邓斯博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0
|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与现代化转换——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
万江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1
|
青春版《牡丹亭》印象——兼与陈士争版比较 |
刘淑丽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2
|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
黄晓涛
|
《北方音乐》
|
2012 |
4
|
|
13
|
人文教育与名剧进校——在南京大学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
董健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4
|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
薛婧
|
《戏剧之家》
|
2019 |
1
|
|
15
|
文化翻译视角下青春版《牡丹亭》字幕译本浅析 |
尤赟蕾
|
《海外英语》
|
2019 |
1
|
|
16
|
“青春版”《虎符》多人谈 |
李晓虹
|
《郭沫若学刊》
|
2012 |
0 |
|
17
|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邹红
|
《福建艺术》
|
2011 |
0 |
|
18
|
当代视野下“新”昆曲创作方面美学研究——以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
王晶
|
《黄河之声》
|
2019 |
0 |
|
19
|
青春版《党的女儿》:主旋律下,人的主体性回归 |
苏凤
|
《影剧新作》
|
2017 |
0 |
|
20
|
可表演性视角下青春版《桃花扇》字幕译本浅析 |
尤赟蕾
|
《海外英语》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