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麻醉下联合手术治疗晚期青光眼并发白内障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晓阳 郭海科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4期284-285,共2页
目的 观察表面麻醉方式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晚期青光眼合并 白内障患者或全身情况差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3眼晚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或合并全身病的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 目的 观察表面麻醉方式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晚期青光眼合并 白内障患者或全身情况差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3眼晚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或合并全身病的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视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d、1、6周、3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平均眼压18mmHg(1kPa 7.5mmHg);视力由术前0.19±0.11提高到术后3个月0.67±0.16;术后视野无缩窄。结论 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视野影响小,尤其适合全身情况差或青光眼晚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 小梁切除 超声乳化 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被引量:1
2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5 位作者 祁勇军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叶湘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PE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制定了详细的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房角分离 房角切开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49例围术期护理
3
作者 杨烈莹 刘新英 +2 位作者 王清 李桂华 刘英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450-1450,共1页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49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设为观察组,本组均采用围术期护理,并选取同期的48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设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49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设为观察组,本组均采用围术期护理,并选取同期的48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设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以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青光眼 白内障 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联手术治疗剥脱综合征并发白内障青光眼一例
4
作者 张旭 缪晚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三联手治疗 并发白内障 青光眼 剥脱综合征 右眼视力 房角镜检查 效果不佳 醋氮酰胺 眼液点眼 静脉滴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1
5
作者 冯希敏 祁颖 +2 位作者 张凤妍 赵庆新 秦云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7-76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1例(76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7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6例39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两组术后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比较,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8,P=0.000)。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2,P=0.036)。结论对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确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小梁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1
6
作者 林明楷 葛坚 +3 位作者 刘奕志 卓业鸿 蓝育青 陈慧怡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住本院青光眼病区资料完整的 2 7例 (2 7眼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 【目的】初步评价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住本院青光眼病区资料完整的 2 7例 (2 7眼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 ,19例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8例为继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 3个月~ 4年 ,平均 (19± 1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 35± 0 19,明显好于术前 0 11± 0 0 7(配对秩和检验 ,P<0 0 5 ) ;眼压 (2 0 3± 0 72 )kPa及联合使用不同类抗青光眼药物的种数 (0 87± 0 4 2 )种 ,较手术前的 (4 0 9± 1 6 1)kPa和(2 6 7± 0 2 4 )种药物减少 (配对秩和检验 ,P <0 0 5 ) ;前房深度也由术前的 (1 2 5± 0 5 6 )mm加深到术后的 (2 4 3± 0 6 7)mm(配对t检验 ,P <0 0 5 ) ,原来狭窄的房角增宽 ,关闭的房角部分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并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5
7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 房角分离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梅 方敏 +3 位作者 卓业鸿 凌运兰 林明楷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0-743,751,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的PACG患者共11例(11只眼)。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22.6(S=14.7)月,超声乳化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5.6(S=22.8)月。小梁切除术后,所有眼的眼压均下降,且即使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后,眼压仍能保持白内障手术前的眼压(P=0.010)。10只眼(90.9%)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mmHg以下。超声乳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为54.5%(6/11眼)。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虹膜损伤。【结论】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 眼压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摘出联合睫状体光凝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及对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源 陈海英 +3 位作者 项晓丽 陈可 俞晶晶 黄正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0-663,共4页
目的比较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CPC)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CPT)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效果及对眼表的影响。方法纳入合并白内障行手术治疗的PACG患者101例(101眼),并根据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CP... 目的比较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CPC)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CPT)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效果及对眼表的影响。方法纳入合并白内障行手术治疗的PACG患者101例(101眼),并根据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CPC组患者接受CPC,共46例(46眼);CPT组接受CPT,共55例(55眼)。两组均以术眼的对侧眼为组内自身对照。收集入院时及术后1 d、4周时术眼眼压,并对入院时及术后4周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术眼及其对侧眼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估和泪河高度(TMH)、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检测,组内对术眼与其对侧眼进行比较,组间对术眼与对侧眼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 d,CPC、CPT两组患者术眼眼压分别为(21.6±3.2)mmHg(1 kPa=7.5 mmHg)和(13.8±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4周,CPC、CPT两组术眼眼压分别为(14.0±2.8)mmHg和(14.4±3.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术后4周CPC组和CPT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术后4周,CPC组术眼与对侧眼OSDI评分为(35.52±11.54)分和(24.70±9.09)分,TMH为(0.28±0.11)mm和(0.37±0.14)mm,NIBUTf为(7.54±3.32)s和(13.77±4.05)s,NITBUTav为(10.77±3.10)s和(16.75±3.77)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CPT组术眼与对侧眼OSDI评分为(42.02±10.55)分和22(18,27)分,TMH为(0.17±0.08)mm和(0.32±0.12)mm,NIBUTf为(5.13±2.00)s和(13.96±4.39)s,NITBUTav为(8.41±2.39)s和(16.33±4.83)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CPC组和CPT组术眼与对侧眼差值的组间比较,OSDI、TMH、NIBUTf、NITBUT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CPC与CPT对PACG控制眼压效果相近,但CPC对眼表的损伤更轻,患者术后眼部自觉症状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白内障 小梁切除 睫状体光凝 眼压 眼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6
10
作者 毕宇 葛红岩 刘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56例(160眼),按房角粘连程度分4组: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56例(160眼),按房角粘连程度分4组: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IOL)+房角分离术(A组)及Phaco+IOL术(B组);对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取Phaco+IOL+房角分离术(C组)及Phaco+IOL+小梁切除术(D组),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并发症等。结果 A、B、C、D组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3.14±3.08)mm Hg(1 k Pa=7.5 mm Hg)、(19.68±7.58)mm Hg、(13.14±5.32)mm Hg、(15.16±5.19)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D组术后3 d、1周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视力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C、D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56±0.26)mm、(2.96±0.33)mm、(3.27±0.32)mm、(3.12±0.38)mm,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C、D组CCT加深幅度分别为(1.75±0.32)mm、(1.14±0.23)mm、(1.57±0.34)mm、(1.38±0.27)mm,除A、D组之间外,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是解决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办法,具体要依照患者眼内环境、病情严重程度、经济状况以及依从性好坏等多方面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小梁切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敏 钟广斌 +3 位作者 陈敏瑜 张秋玲 叶润才 张颖栩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7-529,共3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 8例( 3 8眼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房角关闭小于 1/ 2者单纯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房角关闭大于 1/ 2者施...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 8例( 3 8眼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房角关闭小于 1/ 2者单纯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房角关闭大于 1/ 2者施行角巩膜分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3 8例术后3个月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平均眼压为 14 2mmHg ,全部病例视力较术前提高 ,视力≥ 0 5者 2 0眼 ( 5 2 6% )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具有安全、视力恢复较好较快、降眼压效果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临床观察 并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于秀玲 王海林 高殿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与先行小梁切除再行超声乳化分期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32例应用药物治疗不能降低眼压(≥35mmHg)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与先行小梁切除再行超声乳化分期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32例应用药物治疗不能降低眼压(≥35mmHg)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眼,其中16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1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后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视力提高及眼压降低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择期手术组面临小梁切除术后人工晶体度数计算不确定,术后散光以及晶体膨胀加重浅前房问题。结论对于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但需结合患者情况、眼压情况、手术熟练程度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青光眼 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aco或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帕尔扎提·吐尔地 吕小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0-822,共3页
背景 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二者的疗效比较研究对治疗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目的 比较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与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 背景 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二者的疗效比较研究对治疗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目的 比较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与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63例63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个组,组间基线资料均匹配.ECCE三联术组患者33例33眼接受ECCE+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三联术组患者30例30眼接受Phaco+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个组间术眼术后视力、眼压、术后散光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2个组术眼的视力均明显改善,2个组间在不同等级视力范围的眼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0.125,P=0.032).术后6个月Phaco三联术组和ECCE三联术组的眼压分别为(14.13±5.19) mmHg和(15.18±6.04) mmHg,2个组间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3.762,P>0.05)但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F时间=14.991,P<0.05).术后Phaco三联术组术眼散光度为(1.02±0.44)D,明显低于ECCE三联术组的(3.76±1.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34).Phaco三联术组和ECCE三联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2,P<0.05). 结论 与ECCE三联术比较,Phaco三联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进行治疗的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散光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 青光眼/手 白内障超声乳化 白内障囊外摘出 小梁切除 联合手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现代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秀兰 胡慧玲 +3 位作者 黄文敏 滕蕾蕾 蔡小于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现代手术治疗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处理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收治39例44眼原发性急性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根据房角粘连范围进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同时联合... 【目的】探讨现代手术治疗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处理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收治39例44眼原发性急性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根据房角粘连范围进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同时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析临床疗效。随访时间(12.2±4.4)个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眼压控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前房深度术后明显较术前加深(P<0.001);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房角明显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房水流畅系数(C值)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P <0.001),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2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控制眼压在理想范围。【结论】现代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的同时,还具有相对房角开放、C值改善以及视力提高等优势,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选择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小梁切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勇 叶应嘉 +4 位作者 鲍先议 周龑丽 许荣 彭婷婷 曾志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4-657,共4页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在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其中研究组行同轴微小切口(2.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6例(26眼),对照1组行标准切口(3.0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20例(20眼),另设对照2组为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Phaco50例(50眼)。所有病例均采用扭动模式行超声乳化术,记录术前白内障核分级,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术中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和灌注液消耗量(estimated fluids used,EFU),同时记录术后1d、7d、30d的BCVA、IOP、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30d的ECC值等。结果各组白内障均以3级核为主,术眼生物学参数分析显示,研究组的ACD值与AL值均小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研究组的LT值则略高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研究组术中CED及EFU均低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BCVA分析,术后1d≥0.5的眼数,研究组占38.5%,高于对照1组的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对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分析发现,术后1d,研究组以1级水肿为主,对照1组则以2级水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30d,各组ECC值均显著低于术前,研究组与对照1组分别较术前减少38.9%和52.5%,对照2组减少9.8%,其中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前房稳定性好,可以显著减少超声能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减少术中灌注液的用量,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促进视力的迅速恢复,适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同轴微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复发恶性青光眼激光治疗5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军 由新英 +2 位作者 郑秀丽 王广慧 杨丽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399-400,共2页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恶性青光眼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0
17
作者 梅海峰 邢怡桥 +1 位作者 杨安怀 蔡明高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 5例 6 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30眼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并植入折叠型硅胶人工晶状体 ,另...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 5例 6 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30眼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并植入折叠型硅胶人工晶状体 ,另 35眼经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 ,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术后 3月眼压 11.4 4~ 19.5 0mmHg( 1kPa =7.5mmHg) ,平均 ( 14 .2 1± 2 .13)mmHg ;术中并发症 :前房出血 ;术后并发症 :早期角膜水肿 ,前房炎性反应 ,晚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 ,眼压控制良好 ,手术并发症轻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晓芳 付汛安 李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4-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试验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对照组入选20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共观察12周。观察的指标包括眼压、视力、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2周,试验组眼压从(28.7±6.9)mmHg(1 kPa=7.5 mmHg)降至(11.3±2.5)mmHg,对照组从(29.1±7.1)mmHg降至(12.0±2.5)mmHg,两组病例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但在术后1 d、1周、4周时,试验组眼压较对照组更低(均为P<0.05)。至术后12周时,试验组手术完全成功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眼出现引流器管口阻塞;对照组术后低眼压3眼、前房出血3眼、非功能性滤过泡2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引流器 小梁切除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馨 王永毅 赵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2-383,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均接受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 目的观察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均接受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视力<0.1者30眼,0.1~0.3者18眼,0.3~0.5者12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0.1者9眼,0.1~0.3者16眼,0.3~0.5者20眼,0.5及以上者15眼;术前、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为(14.58±2.32)mmHg(1kPa=7.5mmHg),与术前(29.08±7.59)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术中对其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时发生出血,术后5例患者出现少量前房积血,2例患者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3例患者出现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有效控制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 双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朱思泉 王宁利 +2 位作者 张红言 余秋容 李奇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超声生物显微镜及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3年者186眼,>3年者40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作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又出现眼压升高,前房硅管植入后眼压得到控制。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平均加深1.1mm,周边前房平均加深0.2mm。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215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除炎症引起的青光眼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 粘连分离 临床研究 眼合 治疗 人工晶体植入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压升高 小梁切除术后 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 临床效果 钝性分离 房角关闭 前后 随访时间 房角开放 有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