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及诗歌史价值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柏红秀
-
机构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6,243-244,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间宝卷文献集成及研究”(19ZDA28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戏剧综合研究与文化生态建设”(2017ZSTD01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盛唐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作极少。中晚唐约有六十多首,不少知名诗人参与过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晚唐诗人以它来审视盛唐历史的兴与衰,或将之视为太平乐来赞美,或将之视为乱雅的俗乐来批判。中晚唐诗人们还描写此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写它在民间宴会特别是家庭宴会上的活跃、规模的缩小以及形式的多样。由《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梳理可知,其诗歌史价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虽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时才被融入诗歌创作,这除了跟中唐诗人们的努力相关,更与它此时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历史密不可分,故而探索唐诗中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时,应当基于音乐文化的细致梳理,唯此才会丰富厚实、科学客观且令人信服。二、面对盛唐这首著名的乐曲,中晚唐诗人并不囿于传统儒家"重雅轻俗"音乐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积极创新,将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此后这也被诸多的文艺样式所继承和吸收,这是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焕发活力的根源。
-
关键词
《霓裳羽衣曲》
儒家音乐思想
雅乐
俗乐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霓裳羽衣曲》的遍数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丁秋怡
解玉峰
-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学专业
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2,共8页
-
文摘
《霓裳羽衣曲》为唐代大曲,颇负盛名。当今学界对其遍数的认定尚未统一,存有18遍和36遍两种观点。据今存唐宋大曲文献考证发现大曲从来遍数不定,同一支大曲有不同遍数的现象颇为普遍。前代有关《霓裳羽衣曲》的文献也表明《霓裳羽衣曲》的遍数至宋时至少存有四种情况:11遍、12遍、18遍、36遍。正由于唐宋大曲为仪式性歌舞,其遍数随创作及演出需要而变化已是事实。因此对《霓裳羽衣曲》而言,对其遍数的考据不必拘泥于认定仅有一种遍数的定见,而是相信至宋时,此曲已经至少存有四种遍数,且理论上可以存有更多种遍数。
-
关键词
霓裳羽衣曲
遍数
大曲
仪式性歌舞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
-
题名谈整支象牙雕刻《霓裳羽衣曲》的设计
- 3
-
-
作者
袁寿昌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2年第3期46-48,共3页
-
文摘
整支象牙雕刻《霓裳羽衣曲》是去年二月赴日本名古屋市参加《中国南京工艺美术展览》的重点展品之一。它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巧、生动的形象,获得名古屋市广大观众的好评。一整支象牙雕刻工艺品的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牙料,这是一般圆雕工艺品所不及的。从经济观点看,它具有耗料省、场面大的优越性。
-
关键词
象牙雕刻
牙雕
雕塑
《霓裳羽衣曲》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谈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演奏
- 4
-
-
作者
刘敏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9年第4期36-39,共4页
-
文摘
音乐创作是音乐事业的根本,是其他音乐专业赖以存在、发展、繁荣的基础.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古曲改编曲虽然只是现有中国钢琴创作的一小部分,但在我国钢琴音乐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改编曲,大都以中国传统器乐名曲、合奏曲、民间音乐精华为基础(如《梅花三弄》《夕阳萧鼓》《三六》等),成功地运用各种多声部写法和钢琴语言表现了原曲特有的内涵,并且因钢琴本身的诸多特性而使音乐具有了新的意蕴.这些改编曲凝聚着作者的心智,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才华.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初级发展时期,它们的出现既属必然,亦属必要(实际上,欧洲钢琴音乐最初也是改编曲为始的),这些作品不仅充实、丰富了中国的钢琴音乐,而且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海内外传播亦有特殊作用和良好效果.毋庸置疑,它们是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霓裳羽衣曲
中国钢琴改编曲
中国钢琴音乐
中国钢琴创作
民间音乐
中国钢琴作品
装饰音
音乐风格
钢琴曲
民族乐器
-
分类号
J624.1
[艺术—音乐]
-
-
题名谈整支象牙 雕刻《霓裳羽衣曲》的设计
- 5
-
-
作者
袁寿昌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2年第3期46-48,共3页
-
文摘
整支象牙雕刻《霓裳羽衣曲》是去年二月赴日本名古屋市参加《中国南京工艺美术展览》的重点展品之一。它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巧、生动的形象,获得名古屋市广大观众的好评。
-
关键词
《霓裳羽衣曲》
雕刻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霓裳羽衣:大唐乐舞的“中外融合”
- 6
-
-
作者
杜文玉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2,共3页
-
文摘
唐代乐舞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辉煌成就的取得,除了继承前代音乐的发展成就外,还与大量吸收外来的乐舞艺术并加以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乐舞“中外融合”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引进外来乐舞,二是吸收外来音乐因素从而创作新的乐舞。除了大量引进外来乐舞外,唐代乐舞还引进了外来的乐器、乐人,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全新的中国乐舞。《霓裳羽衣曲》是大唐乐舞“中外融合”的典型代表。
-
关键词
唐代乐舞
中外融合
中国音乐史
霓裳羽衣曲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霓裳醉乐天:白居易诗歌的“霓裳”书写
- 7
-
-
作者
罗曼
吴悠
-
机构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81,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官板本《又玄集》整理与韦庄诗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3CZW006)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宫廷著名的法曲,广泛出现在中晚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其中以白居易为甚。白居易的“霓裳”诗书写,既丰富拓展了中唐诗歌书写的题材与边界,又为《霓裳羽衣曲》的记录、保存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同时,白居易的“霓裳”诗创作呈现出他对《霓裳羽衣曲》由批判转为喜爱的情感变化,这种倾向与其政治境遇的升沉起伏,以及仕宦心态由“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的过程紧密关联,也折射出复杂政治生态下中唐文人的入仕困局与破局抉择。
-
关键词
白居易
《霓裳羽衣曲》
诗歌书写
仕宦心态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阿炳的琴道和茶道
- 8
-
-
作者
凯亚
-
机构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9年第4期191-193,共3页
-
-
关键词
阿炳
茶馆
《十面埋伏》
挤得水泄不通
民族器乐曲
霓裳羽衣曲
重阳节
紫砂茶壶
碧螺春茶
水乡古镇
-
分类号
K825.7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释《长恨歌》“破”兼谈“宛转柔声入破时”
- 9
-
-
作者
蒋远桥
-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52,共2页
-
文摘
关于《长恨歌》“惊破《霓裳羽衣曲》”句中的“破”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曾专门阐述,内容如下:至乐天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中特取一“破”字者,盖破字不仅含有破散或破坏之意,且又为乐舞术语,用之更觉浑成耳。
-
关键词
《长恨歌》
“破”
《元白诗笺证稿》
《霓裳羽衣曲》
陈寅恪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承前启后的敦煌艺术“三绝”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杨国学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7-51,共5页
-
-
关键词
敦煌艺术
河西走廊
敦煌壁画
敦煌乐舞
《旧唐书·音乐志》
《凉州词》
霓裳羽衣曲
佛教艺术
反弹琵琶
藏经洞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千古第一音乐诗”——评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杨星丽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34-36,共3页
-
基金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比较视野中的唐五代诗格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6BZW002)研究成果
-
文摘
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称作'千古绝唱',其高超绝妙主要体现在音乐描写上。诗人不仅对琵琶曲在视、听觉方面作了声形并茂的描摹,'随物赋形,所在充满''顺势恰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更能于曲中传情达意,乐、声、情三位一体,真正达到'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的艺术效果。[1]
-
关键词
《琵琶行》
音乐描写
音乐诗
琵琶歌
杂曲歌辞
《霓裳羽衣曲》
《五弦弹》
轻拢慢捻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唐玄宗与音乐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陈维仁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1年第3期104-104,共1页
-
文摘
(一)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描写唐玄宗携杨贵妃于骊山华清宫终日听乐观舞的情景。《长恨歌》是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来谴责唐玄宗因耽于酒色而误国的故事,但也是研究我国音乐史一件可咨借鉴的资料。玄宗除耽于酒色外。
-
关键词
玄宗
杨贵妃
音乐史
太真外传
华清宫
艺术史
《霓裳羽衣曲》
夜雨闻铃
《长恨歌》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关于《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 13
-
-
作者
张鹤熊
-
机构
温州市第一中学
-
出处
《浙江学刊》
1988年第2期60-62,共3页
-
文摘
一、《霓裳》应有“开元”“清”音、“天宝”“邪”声两式关于《霓裳》,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考证最为详细。他的结论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所谓“西凉创作”,是指西凉进《婆罗门曲》之史事;“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是指《婆罗门曲》经润色而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的故实。这一论断,符合《唐会要·诸乐》的记述。《唐会要·诸乐》说: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据此,我们认为,《霓裳》在天宝十三年之前和之后,不仅称谓不同。
-
关键词
音乐描写
霓裳羽衣曲
音乐形象
琵琶行
太乐署
西凉
音乐内容
胡部新声
旋律
白居易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唐诗看唐代长安绚丽的乐舞艺术——读唐诗札记
- 14
-
-
作者
武复兴
-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61-67,共7页
-
文摘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刘禹锡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白居易唐人在继承先辈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通过与国内外各地区、各族人民频繁的文化交往,终于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音乐舞蹈,为当时长安百花争艳的文化园地,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优美的乐舞艺术,在唐诗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反映。盛唐时期,长安除太常寺的大乐署有很多乐工外,位于皇宫里的内教坊、位于光宅坊的右教坊和位于长乐坊(后改名延政坊)的左教坊,也有许多乐师和舞蹈人材。
-
关键词
舞蹈家
表演艺术
内教坊
传统风格
音乐舞蹈
太常寺
音乐家
霓裳羽衣曲
狮子舞
大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唐玄宗与音乐
- 15
-
-
作者
陈维仁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南艺学报》
1981年第3期104-104,共1页
-
文摘
(一)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描写唐玄宗携杨贵妃于骊山华清宫终日听乐观舞的情景。《长恨歌》是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来谴责唐玄宗因耽于酒色而误国的故事,但也是研究我国音乐史一件可咨借鉴的资料。玄宗除耽于酒色外,也沉醉于音乐歌舞,而且精通音乐,会作曲、会拉胡琴。
-
关键词
玄宗
杨贵妃
太真外传
华清宫
《霓裳羽衣曲》
夜雨闻铃
《长恨歌》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维评画”辨讹
- 16
-
-
作者
顾志兴
-
出处
《浙江学刊》
1980年第1期117-117,共1页
-
文摘
近日从一家发往国外的报纸和一份全国性的杂志读到三篇文章,都谈到“王维评画”的故事,说王维见壁画“按乐图”而微笑出神,旁人问他是为了什么?王维答曰:“这画是描写《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的。”人们集乐工演奏,果然乐工的口和手在乐器上的方位以及动作姿势与壁面上描写的完全符合。这个故事是够吸引人的,但却不可靠。
-
关键词
王维
霓裳羽衣曲
故事
描写
不可靠
乐工
壁画
全国性
报纸
演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他
- 17
-
-
作者
杨发恩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26-28,68,共4页
-
文摘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名作《长恨歌》,千余年来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人们喜爱它、歌吟它。怎样正确评价它,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历来对《长恨歌》的理解,说法不一。最近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又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看法:
-
关键词
长恨歌
主题思想
白居易
现实主义
讽刺
正确评价
作品
爱情
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