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籽仁抗黄曲霉菌侵染评价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晋高锐 喻博伦 +9 位作者 郭建斌 丁膺宾 刘念 罗怀勇 陈伟刚 黄莉 周小静 雷永 廖伯寿 姜慧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5-1411,共7页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花生食用安全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极少,主要原因除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过程复杂和所需设备要求高以...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花生食用安全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极少,主要原因除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过程复杂和所需设备要求高以外,评价方法不合理也影响了鉴定结果的稳定性,使得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黄曲霉抗性鉴定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针对评价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花生籽仁受黄曲霉侵染等级的划分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的4个等级(简称为“4级评价方法”)调整为9个等级(简称为“9级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9级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将不同材料的黄曲霉抗性区分开,而且鉴定结果稳定。进一步利用9级评价方法对杂交后代群体进行鉴定,并与4级评价方法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9级评价方法发掘抗性材料的效率更高,得到的抗性QTL位点更多。研究表明,利用9级评价方法对花生籽仁进行黄曲霉抗性鉴定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籽仁 黄曲霉菌侵染 评价方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种子受黄曲霉菌侵染后若干生化成份的变化及其与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梁炫强 周桂元 潘瑞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30,共5页
花生种子人工接种黄曲霉菌 (AspergillusflavusLink)侵染的生化测试结果表明 ,接种前后花生种子的过氧化物酶 (POX)、多酚氧化酶 (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等均发生显著变化。接种前POX活性与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 花生种子人工接种黄曲霉菌 (AspergillusflavusLink)侵染的生化测试结果表明 ,接种前后花生种子的过氧化物酶 (POX)、多酚氧化酶 (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等均发生显著变化。接种前POX活性与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接种后POX活性随感染天数增加而增加 ,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POX活性增幅大。接种后 13d抗病品种PPO和PAL活性达峰值 ,而感病品种 36d达峰值。接种后第7d木质素含量与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 (r =- 0 .74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抗黄曲霉菌侵染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不同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圣玉 雷永 +2 位作者 李栋 肖达人 廖伯寿 《花生学报》 2003年第B11期390-393,共4页
通过对在常温条件下分别贮藏1-4年的10个抗黄曲霉菌产毒的花生材料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研究,初步探讨了花生种子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多年连续选择的抗产毒花生种质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黄曲霉毒素含量普... 通过对在常温条件下分别贮藏1-4年的10个抗黄曲霉菌产毒的花生材料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研究,初步探讨了花生种子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多年连续选择的抗产毒花生种质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黄曲霉毒素含量普遍低于高产毒对照品种。随着种子贮藏时间的增加,黄曲霉菌对花生的侵染和产生分生孢子所需的时间缩短。贮藏2-4年的产毒量显著高于贮藏不足1年的种子,而且贮藏环境的湿度对种子活性和黄曲霉产毒影响。不同抗性种质在耐贮能力和抗性的持久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贮藏时间 黄曲霉菌侵染 产毒量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霉菌侵染程度电子鼻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天霞 沈飞 +5 位作者 周日春 刘潇 方勇 李彭 裴斐 邢常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140,146,共7页
本研究利用电子鼻气体传感器技术,初步建立了小麦霉菌侵染程度定性定量同步分析方法。小麦样品经辐照杀菌后接种5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于85%相对湿度和28℃的环境中储藏至重度霉变。在样品储藏的不同阶段,选取时间节点0、1、3、5和7d... 本研究利用电子鼻气体传感器技术,初步建立了小麦霉菌侵染程度定性定量同步分析方法。小麦样品经辐照杀菌后接种5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于85%相对湿度和28℃的环境中储藏至重度霉变。在样品储藏的不同阶段,选取时间节点0、1、3、5和7d采集其电子鼻气味响应信息,建立了其响应信号和霉菌侵染程度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依据带菌量的不同,基于电子鼻信号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可成功区分未霉变[<2.7log(CFU/g)]、轻度霉变[2.7~4log(CFU/g)]与重度霉变[>4log(CFU/g)]的小麦样品;线性判别分析(LDA)对受单一霉菌侵染的小麦样品霉变程度的识别率达90.0%以上,对所有小麦样品的识别率达84.0%。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对小麦菌落总数的模型决定系数(Rp^2)和预测误差(RMSEP)及相对分析偏差(RPD)分别为0.852,0.504log(CFU/g)和2.30。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技术实现小麦霉菌侵染程度的快速识别是可行的。下一步应不断补充不同来源的小麦样品,以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霉菌侵染 霉变程度 电子鼻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谷有害霉菌侵染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沈飞 魏颖琪 +3 位作者 张斌 邵小龙 宋伟 杨慧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48-3752,共5页
稻谷是我国主要储粮品种。为快速、准确鉴定稻谷霉变状态,建立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稻谷霉菌污染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将四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黄曲霉3. 17、黄曲霉3. 3950、寄生曲霉3. 3950、灰绿曲霉3. 0100)分别接种在灭菌... 稻谷是我国主要储粮品种。为快速、准确鉴定稻谷霉变状态,建立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稻谷霉菌污染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将四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黄曲霉3. 17、黄曲霉3. 3950、寄生曲霉3. 3950、灰绿曲霉3. 0100)分别接种在灭菌稻谷样品上。其次,将接种霉菌样品进行人工模拟储藏(28℃、RH 80%),并采集不同储藏时间(0,2,4,7和10 d)稻谷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信号。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分析(D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稻谷霉菌污染的快速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近红外光谱可有效区分感染不同霉菌的稻谷样品,平均判别正确率达87. 5%。稻谷霉变随储藏时间逐渐加深,近红外光谱对感染单一霉菌稻谷样品霉变状态的判别正确率达92. 5%,多种霉菌的判别正确率达87. 5%。稻谷中的菌落总数的PLSR模型定量结果为:有效决定系数(R2P)为0. 882 3、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为0. 339 Lg CFU·g-1,相对标准偏差(RPD)为2. 93。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分析方法来判定稻谷霉菌侵染状况,确保稻谷储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稻谷 霉菌侵染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式光纤光谱仪的小麦霉变在线检测 被引量:7
6
作者 蒋雪松 赵天霞 +5 位作者 刘潇 周曰春 沈飞 鞠兴荣 刘兴泉 周宏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29-3735,共7页
小麦是我国战略性储藏粮食品种,但小麦易受霉菌感染而发生霉变,影响其食用安全。加强小麦有害霉菌侵染程度的早期检测是控制其危害的需要措施。然而,现有的平板计数和荧光染色等检测方法,普遍存在前处理繁杂、时效性差等不足。故此,拟... 小麦是我国战略性储藏粮食品种,但小麦易受霉菌感染而发生霉变,影响其食用安全。加强小麦有害霉菌侵染程度的早期检测是控制其危害的需要措施。然而,现有的平板计数和荧光染色等检测方法,普遍存在前处理繁杂、时效性差等不足。故此,拟运用阵列式光纤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霉变小麦的实时在线检测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粮食品质与安全在线检测装备提供参考。小麦样品经辐照灭菌后分别接种五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串珠镰刀菌83227、层出镰刀菌195647、雪腐镰刀菌3. 503、寄生曲霉3. 3950和赭曲霉3. 3486,并置于28℃和85%相对湿度环境中储藏7 d以加速霉变。在样品储藏的第0,1,3,5和7 d,运用阵列式光纤光谱仪和漫反射探头在线采集样品的漫反射特征光谱,并依据国标平板计数法测定样品菌落总数水平。光谱采集步骤为:在线检测平台上,设置样品运动速度0. 15 m·s-1和光谱仪积分时间20 ms,采集波段为600~1 600 nm,重复测量3次。然后,首先对小麦原始光谱进行平滑、多元散射校正和导数变换等预处理以消除光谱噪音;随后,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受不同霉变程度(储藏阶段)的小麦样品进行区分;最后,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建立小麦有害霉菌侵染程度的定性定量分析模型。小麦在储藏期内经历未霉变、开始霉变和严重霉变三个阶段。原始和二阶微分光谱显示霉菌侵染引起小麦光谱特征发生显著改变,PCA结果表明不同储藏阶段(霉变程度)小麦样品存在一定分离趋势。利用前十个主成分得分建立的LDA判别模型,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样品的识别率达90. 0%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样品菌落总数的PLSR定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R2p)为0. 859 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 401 Log CFU·g-1,相对分析偏差(RPD)达2. 65。应用阵列式光纤光谱仪结合计量学方法在线评估小麦霉变具有一定可行性。下一步研究中,应扩大样品量,补充自然霉变及受更多代表性霉菌侵染的小麦样品,以不断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和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霉菌侵染 可见/近红外光谱 在线检测 储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花生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和利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梁炫强 黎穗临 +2 位作者 叶维霖 廖小妹 李一聪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30-135,共6页
关键词 花生种质资源 抗青枯病 品种资源 抗锈病 黑斑病 花生品种 花生野生种 农艺性状 抗黄曲霉菌侵染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和气味特征信息的霉变大米无损检测 被引量:4
8
作者 沈飞 张斌 +3 位作者 刘潇 黄怡 赵天霞 魏颖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2,共6页
为快速鉴定大米霉变程度,本研究运用近/中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分析技术,建立了大米有害霉菌侵染种类与霉变程度的同步识别方法。首先,将4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分别接种在灭菌大米样品上,将样品于28℃和80%RH环境条件下储藏10 d。其次,样品... 为快速鉴定大米霉变程度,本研究运用近/中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分析技术,建立了大米有害霉菌侵染种类与霉变程度的同步识别方法。首先,将4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分别接种在灭菌大米样品上,将样品于28℃和80%RH环境条件下储藏10 d。其次,样品从接种霉菌起,选取时间节点0、2、4、7、10 d,获得其近/中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气味特征信息。结果显示,受不同霉菌侵染大米样品的光谱和气味整体信息存在差异,到储藏后期差异更加显著。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法,近/中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对受不同霉菌侵染大米样品的整体识别率分别为86.0%、86.0%、92.0%。大米霉变程度随储藏时间逐渐加深,近/中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对感染单一霉菌样品霉变程度的判别正确率达97.5%、98.75%、100%,多种霉菌感染的判别正确率为80.0%、87.5%、95.0%。结果表明,利用光谱和气味特征信息实现大米霉变的快速检测具有可行性,电子鼻在霉变大米特征挥发性气味的识别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霉菌侵染 妙中红外光谱 电子鼻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和图像信息融合的玉米霉变程度在线检测 被引量:9
9
作者 沈飞 黄怡 +5 位作者 周曰春 刘琴 裴斐 李彭 方勇 刘兴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74-280,共7页
融合可见-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分析技术,建立玉米霉变程度在线检测方法。辐照灭菌玉米分别接种5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并于28℃和85%相对湿度环境中储藏15 d至严重霉变。在样品储藏的第0、6、9、12、15天,同时在线采集其光谱及图像特... 融合可见-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分析技术,建立玉米霉变程度在线检测方法。辐照灭菌玉米分别接种5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并于28℃和85%相对湿度环境中储藏15 d至严重霉变。在样品储藏的第0、6、9、12、15天,同时在线采集其光谱及图像特征信息,将提取的样品光谱特征波长和图像颜色特征参数融合成总特征参数,建立玉米霉变程度定性定量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可成功区分不同霉变程度的玉米样品;基于光谱和图像信息融合的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对不同霉变程度玉米样品的整体识别率达91.1%,比单独应用光谱和图像时的准确率分别提高4.4%和8.9%;基于信息融合的玉米菌落总数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结果也同样较优,模型预测决定系数Rp^2为0.894 1,均方根预测误差为0.665(1g(CFU/g)),相对分析偏差达3.06。结果表明光谱和图像数据融合能够提高模型精度,在霉变玉米在线检测方面具有可行性。下一步应不断扩大样品量,补充自然霉变及受更多代表性霉菌侵染的玉米样品,以不断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霉菌侵染 霉变 可见-近红外光谱 图像 数据融合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保克在香蕉防腐保鲜上的应用
10
作者 吕斌 《南方园艺》 1999年第1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防腐保鲜 施保克 香蕉 特克多 乙烯吸收剂 水果生产 杀菌效果 防腐保鲜剂 霉菌侵染 药剂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