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玉华 姚家骏 +4 位作者 李戈云 余娜 刘文邦 王培玲 张晓青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9-500,共12页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 L≥2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 L≥2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软件6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的34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个,占总数的71%。100%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震群活动 前兆震群 前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耘 孙业君 +1 位作者 杨云 叶碧文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82,共11页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时间在15天以内的震群占总数的55%;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的最大震级之间不成正比;研究区78%震群发生后对应M4.6以上中强地震,其中500km范围内时间间隔在1年内的占对应地震总数的57%,具有一定的中短期地震预测指示意义;震群与未来中强地震的距离较为离散,但尚无在原地发生大地震的震例。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震群频次的多少与其后发生地震的对应率高低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采用U-ρ组合或者全组合判定震群类型的效果相对较好,检验正确率约占总数的50%,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有效,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震群活动 参数特征 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成因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黄耘 孙业君 +1 位作者 叶碧文 江昊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695-699,共5页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孕育范围较大,明显影响和控制了江苏及邻区的震群活动,而江苏及邻区的震群活动对大范围区域应力场的增强具有指示意义,对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中短期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震群活动成因 台湾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木里小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蔡一川 戴仕贵 魏娅玲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3-940,共8页
本文通过对四川木里地区地震震源位置的重新确定,反演了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小震群震中分布成带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12km范围内;2经过对震群空间分布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小金河断裂西侧的一条NWW向分支... 本文通过对四川木里地区地震震源位置的重新确定,反演了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小震群震中分布成带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12km范围内;2经过对震群空间分布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小金河断裂西侧的一条NWW向分支断裂;33次4.0级以上地震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浅源逆冲事件表现出受垂直方向应力(重力)作用的特征,走滑事件表现出与区域应力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活动 地震条带 双差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喇沁地区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韩晓明 薛丁 +1 位作者 刘文广 张晖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0-384,共5页
内蒙古喀喇沁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典型震群活动,2008年8月19日至9月14日再次发生震群活动。本文分析了本区历史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喀喇沁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因此本次震群... 内蒙古喀喇沁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典型震群活动,2008年8月19日至9月14日再次发生震群活动。本文分析了本区历史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喀喇沁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因此本次震群活动对周围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沁旗 震群活动 中强地震 对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盈江5.8级地震构造及地震活动特点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彦琪 范柱国 +3 位作者 陈坤华 冉华 华钧 张吕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在介绍盈江及邻近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的基础上,从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盈江5.8级主震与北东向大盈江断... 在介绍盈江及邻近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的基础上,从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盈江5.8级主震与北东向大盈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密切相关,前震和主震序列则反映出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与近南北向苏典—盈江断裂共轭破裂活动的特征。通过区域历史地震概况和5.8级主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情况,初步探讨了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认为群震是盈江地区地震活动的一大特点,5.8级地震的发生则是2011年年初4级群震继续增强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震群活动 盈江5 8级地震 大盈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地壳三维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范建柯 丁志峰 +2 位作者 郭慧丽 苏道磊 张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934,共14页
基于山东及邻区丰富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高精度的三维纵横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异常分布形态。结果表明:2020年济南长清M_(S)4.1地震震中位于P波、S波高低速异常和高低泊松比异常过渡带,可能是区域构造应力下长清断裂发... 基于山东及邻区丰富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高精度的三维纵横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异常分布形态。结果表明:2020年济南长清M_(S)4.1地震震中位于P波、S波高低速异常和高低泊松比异常过渡带,可能是区域构造应力下长清断裂发生左旋走滑运动的结果;2003年青岛崂山M_(L)4.1地震、崂山震群、乳山震群和长岛震群等的发生可能都受到流体的强烈影响,流体沿已有的较大断裂或相对完整岩体内的裂隙侵入,诱发断裂活动或裂隙破裂,从而导致中强地震或震群活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速度结构 泊松比结构 地震 震群活动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震群朝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撕裂的震兆图像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娅玲 蔡一川 苏金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0,24,共5页
为了解汶川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小震群活动特征,重新确定研究区域地震震源位置,并求解震前都江堰两次较大有感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附近出现地震活动增多、小震群分布成带现象;地震条带东... 为了解汶川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小震群活动特征,重新确定研究区域地震震源位置,并求解震前都江堰两次较大有感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M8.0地震临近前,震源初始破裂区附近出现地震活动增多、小震群分布成带现象;地震条带东南端起始都江堰聚源镇,总体以约西42°北往西北延伸至都江堰龙溪镇,长约20 km;2)地震条带东南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均在地表之下10 km以内,随着时间推移,小震活动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至紫坪铺水库和汶川主震初始破裂区,发生地震的部位也向深部迁移约7 km;3)2月14日ML3.7地震震源机制解滑动角为93°,北东盘垂直向下运动,与小震群扩展图像显示的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附近下盘下插现象一致,表明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在震前已被撕裂,为主震能够从此处开始破裂准备好了必要条件;4)2月28日ML3.8地震不仅已经位于龙门山中央主断裂,而且得到与汶川主震比较接近的震源机制解,两者应力状态一致,应属于直接前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8.0地震 震群活动特征 地震条带 初始破裂区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群精定位问题讨论
9
作者 顾瑾萍 郑建常 吴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42-47,共6页
本文利用一组高精度数字记录台站在新西兰北岛附近观测得到的一个地震群资料,选用合适的地壳结构,合理控制造成误差的因素,应用偏振技术提高地震波震相判定的分辨率,最后反演计算获得震源的定位解。虽然这个震群仅发生在15km长的小条形... 本文利用一组高精度数字记录台站在新西兰北岛附近观测得到的一个地震群资料,选用合适的地壳结构,合理控制造成误差的因素,应用偏振技术提高地震波震相判定的分辨率,最后反演计算获得震源的定位解。虽然这个震群仅发生在15km长的小条形区域内,由于较高的定位精度,能较清晰地反映出火山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尤其是深度分布图像表现了一种非任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记录 反演定位 震群活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的地质构造成因——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响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坤罡 吴中海 +4 位作者 徐甫坤 孙玉军 张寿庭 刘杰 黄小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2014年10—12月期间,云南景谷接连发生了Ms6.6、Ms5.8、Ms5.9三次中-强地震。为确定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在地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该区的地质构造情况、烈度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确定此次震群活动的宏观震中位于永平盆地东南侧... 2014年10—12月期间,云南景谷接连发生了Ms6.6、Ms5.8、Ms5.9三次中-强地震。为确定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在地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该区的地质构造情况、烈度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确定此次震群活动的宏观震中位于永平盆地东南侧山地,发震断层为地质与地貌表现不显著的NW向右旋走滑断层。此次震群活动及余震迁移过程指示,由于断层斜接部位岩桥的临时阻碍,Ms6.6地震破裂在向南东扩展过程中发生短暂停滞,突破障碍后进一步引发了Ms5.8和Ms5.9地震,这符合震源破裂沿NW向发震断裂分段破裂的行为。区域活动断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发现,发震断层位置恰好处于NW向右旋走滑的茶房断裂与普文断裂之间,区域上属于该断裂带的不连贯部位,指示此次中-强震群活动应该是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活动表现。结合思茅地块的历史地震资料发现,思茅地块地震活动多以小于等于6.8级为主,发震构造多为NW向断裂。指示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该区NW向断裂的活动性相对NE向断裂更加显著,属于该区主要控震构造,应在今后的地震地质工作中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活动 发震断层 控震构造 断层扩展 茶房-普文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峡秭归井水位和GNSS观测特征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11
作者 翁骋 王杰 +3 位作者 鲁小飞 涂先新 吴海波 林俊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3,共9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盆地内部仙女山断裂北端邻近区域内发生多次3.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备受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秭归井动水位的变化、水化学特征以及同期GNSS形变数据,结果显示:①秭归井水位的快速变化主要受该区域构造...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盆地内部仙女山断裂北端邻近区域内发生多次3.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备受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秭归井动水位的变化、水化学特征以及同期GNSS形变数据,结果显示:①秭归井水位的快速变化主要受该区域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前期以拉张应力为主,后期区域应力变为挤压状态;②GNSS应变场特征显示面膨胀率高值区位于三峡库区周边及其南部,极高值区恰好位于仙女山断裂北部,且GNSS时间序列与秭归井水位的涨落存在较好的同步性;③2020年10月初开始的震群与该地区持续6个月的挤压状态有关,表明研究区应力积累已经超过岩层抗剪强度,岩层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应力变化 水化学 GNSS 震群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凤山至凌云一带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与“6·28”震群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蒙荣国 荣明书 +1 位作者 邓忠 黄文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8-152,共5页
2010年6月28日至8月中旬,广西凤山县至凌云县一带发生3级震群活动(简称"6·28"震群,亦称凌云—凤山3级震群活动),该震群震源浅、频次高、烈度大、灾害重。"6·28"震群发生于包容式岩溶区,该区降雨集中,地... 2010年6月28日至8月中旬,广西凤山县至凌云县一带发生3级震群活动(简称"6·28"震群,亦称凌云—凤山3级震群活动),该震群震源浅、频次高、烈度大、灾害重。"6·28"震群发生于包容式岩溶区,该区降雨集中,地下水暴涨暴落,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外源水的控制,岩溶发育强烈,巨大洞穴多处可见,尤其发现多处岩溶反虹管。文章通过对地震时的表象现象调查及深入研究当地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发现"6·28"震群震区存在岩溶气爆地震及岩溶陷落地震的有利条件,并通过研究期间的监测验证,认为"6·28"震群存在岩溶气爆地震及岩溶陷落地震,属暴雨诱发的岩溶震群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28”震群 岩溶水文地质 岩溶震群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1月1日江苏建湖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云好 孙业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15-116,共2页
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11年1月1日前后,在江苏省建湖、阜宁交界地区发生了一次有感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3.5,时间为2011-01-01 T17:07,地点位于建湖(ψ_N33°30′,λ_E119°50′,见图1)。 由观测资料反演地震的震源... 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11年1月1日前后,在江苏省建湖、阜宁交界地区发生了一次有感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3.5,时间为2011-01-01 T17:07,地点位于建湖(ψ_N33°30′,λ_E119°50′,见图1)。 由观测资料反演地震的震源机制,是地震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认识震源的破裂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地震,震源尺度较小,震源破裂的持续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网 震源机制 江苏省 持续时间 震源破裂 震群活动 交界地区 资料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沂台前兆异常与射阳4.4级地震的关系及其预测、跟踪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飞 杨冯威 董淼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2-670,共9页
本文总结了射阳MS 4.4地震前新沂台地电阻率、短水准资料的变化,认为:(1)在震前,新沂台地电阻率、短水准资料存在较为明显的地震异常;(2)前兆异常变化与预测地震的发震时刻、震级对应性较强。通过数据跟踪,认为造成预测地点错误的主要原... 本文总结了射阳MS 4.4地震前新沂台地电阻率、短水准资料的变化,认为:(1)在震前,新沂台地电阻率、短水准资料存在较为明显的地震异常;(2)前兆异常变化与预测地震的发震时刻、震级对应性较强。通过数据跟踪,认为造成预测地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是震前对地电阻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认识不足以及对新沂台地电阻率N45°E向资料变化认识不足或错误。如能再结合测震学参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点可能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地震 地电阻率 短水准 震群活动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小震丛集特征研究
15
作者 李小晗 郑建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1,共5页
以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为基础,结合混合概率密度分布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小震丛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成丛现象,且近年来丛集率显著提高;2)乳山震群和莱州地震前,半岛地区均存在b值降低和丛集率升高的现象。分析... 以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为基础,结合混合概率密度分布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小震丛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成丛现象,且近年来丛集率显著提高;2)乳山震群和莱州地震前,半岛地区均存在b值降低和丛集率升高的现象。分析认为,低b值异常配合高丛集率可能是该区域地震活动较好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活动 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 混合概率密度函数 地震丛集率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