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积构造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尹国勋 李春生 《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25-30,共6页
震积岩是地质历史中地震事件的岩石学记录,具有特征的震积构造.识别震积岩,对于研究地震历史、区域构造发展史和进行盆地分析、地层对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者等所发现的峨眉震积岩为基础,描述了震积岩和震积构造的特征,总结了... 震积岩是地质历史中地震事件的岩石学记录,具有特征的震积构造.识别震积岩,对于研究地震历史、区域构造发展史和进行盆地分析、地层对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者等所发现的峨眉震积岩为基础,描述了震积岩和震积构造的特征,总结了震积构造与滑塌构造、冰缘构造、沙丘塌落和流沙构造、巷曲层理等易混淆构造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构造 滑塌构造 冰缘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慈利溪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赵灿 李旭兵 +3 位作者 李志宏 于玉帅 张华 刘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2-1041,共10页
湘西慈利溪口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首次发现碳酸盐岩原地震积岩。笔者通过剖面实测,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构造背景,识别出阶梯状层内断层、液化碳酸盐岩脉、液化角砾岩、负荷构造以及微褶纹理等典型的震积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地质记录;... 湘西慈利溪口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首次发现碳酸盐岩原地震积岩。笔者通过剖面实测,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构造背景,识别出阶梯状层内断层、液化碳酸盐岩脉、液化角砾岩、负荷构造以及微褶纹理等典型的震积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地质记录;震积序列在剖面结构上显示自下而上由下伏未震动层—阶梯状层内断层—微褶皱层—液化碳酸盐岩层—液化角砾岩层—上覆未震动层的渐变过程及震积作用逐渐衰减的趋势。震积岩发育的层位在时空上显示良好的可对比性,反映陡山沱期晚期构造活动强烈,并具备多旋回、多周期的特点。构造的活跃加速了有机碳库的氧化,为该时期多细胞生物的繁盛和大规模的成磷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保存完好的震积地层记录对推断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构造 序列 地质意义 陡山沱组 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震积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玉芳 钟建华 +2 位作者 王海侨 陈志鹏 陈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0,共10页
通过大量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中识别出震积岩。将震积岩变形构造划分为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和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两大类。研究区所见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裂缝、微型断层、龟裂式地层破碎及... 通过大量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中识别出震积岩。将震积岩变形构造划分为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和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两大类。研究区所见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裂缝、微型断层、龟裂式地层破碎及内碎屑角砾岩等,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石香肠构造、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环状层理、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总结震积岩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由地震活动引发三角洲前缘砂体垮塌沉积而成的滑塌浊积岩、高能波浪带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都为良好的储集层;震裂缝附近发育溶孔和微裂缝。溶孔的发育程度无疑对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建设性作用;已固结地层中发生地震的断裂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强烈的地震活动会造成固结的致密泥岩盖层的破裂,大量裂缝会导致油气的快速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变形构造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关旭同 吴朝东 +4 位作者 吴鉴 周家全 焦悦 周嵘 于庆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沉积相,可以分为曲流河相、冲积扇相、湖水改造冲积扇相和滨浅湖亚相。根据构型要素分析法,划分出10种主要典型岩石相。其中Gm1为褐红色块状砾岩,复成分,粒度为细-粗砾,分选、磨圆差,主要为杂基支撑;...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沉积相,可以分为曲流河相、冲积扇相、湖水改造冲积扇相和滨浅湖亚相。根据构型要素分析法,划分出10种主要典型岩石相。其中Gm1为褐红色块状砾岩,复成分,粒度为细-粗砾,分选、磨圆差,主要为杂基支撑;Gm2为褐色块状砾岩,复成分,粒度为细-中砾,分选和磨圆一般-差,主要为颗粒支撑;Gm3为灰绿色、橘红色块状细砾岩,分选、磨圆较好,颗粒支撑。Gm1和Gm2沉积期,多处发育震积构造。中-晚侏罗世,气候干旱,北天山构造活动,盆地快速充填,可容纳空间减小,上侏罗统齐古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受蒙古-鄂霍次克洋快速闭合的影响,张性环境演变为局部挤压环境,北天山继续构造活动,盆地收缩,可容纳空间减小,盆地边界由早—中侏罗世的中天山退至北天山,上侏罗统喀拉扎组沉积期,准噶尔盆地南缘广泛发育褐红色冲积扇沉积,侏罗纪盆地充填结束;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沉积期,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完成,构造相对稳定,盆地扩张,可容纳空间增大,大范围快速湖侵,气候转为湿润,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湖水改造冲积扇沉积,之后广泛发育滨浅湖沉积,发育灰绿色、橘红色滨湖砾岩及细粒沉积,白垩纪盆地充填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纪 白垩纪 盆山演化 震积构造 环境演化 齐古组 喀拉扎组 清水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