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地震识别与震相自动拾取技术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印 潘素珍 刘明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620,共15页
震相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在传统的人工拾取技术不能满足庞大的地震数据处理需求的情况下,震相自动拾取技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回顾并总结了震相自动拾取技术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长短时窗... 震相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在传统的人工拾取技术不能满足庞大的地震数据处理需求的情况下,震相自动拾取技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回顾并总结了震相自动拾取技术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长短时窗法、赤池准则法、模板匹配技术、基于自相关盲搜索的FAST法、S波偏振分析法、人工智能方法等,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多频率震相识别、全波形叠加、二次方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同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自动拾取 长短时窗 赤池准则 模板匹配 神经网络 F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检测与震相自动拾取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蒋策 吴建平 房立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7,共13页
针对微震事件易受噪声干扰等特点,本文将STA/LTA方法和基于方差的AIC方法(varAIC)相结合,在震相到时初步拾取的基础上,使用台站的德洛内(Delaunay)三角剖分及台站间最大走时差约束来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利用到时进行地震定位之后,根据... 针对微震事件易受噪声干扰等特点,本文将STA/LTA方法和基于方差的AIC方法(varAIC)相结合,在震相到时初步拾取的基础上,使用台站的德洛内(Delaunay)三角剖分及台站间最大走时差约束来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利用到时进行地震定位之后,根据台站预测到时,在设定的时间窗内对地震震相进行更精细的分析.特别是针对微震事件信噪比低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偏振分析的拾取函数,根据窗内STA/LTA方法和var-AIC方法的拾取结果自动选择合适的值作为震相到时.最后,对西昌流动地震台阵2013年304个单事件波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地震事件检测能力和更高的震相拾取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STA/LTA 偏振分析 var-AIC 德洛内三角剖分 定位约束 到时自动拾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地震预警的P波震相到时自动拾取 被引量:85
3
作者 马强 金星 +3 位作者 李山有 陈绯雯 廖诗荣 韦永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13-2321,共9页
P波震相的自动拾取可用于地震预警中地震事件判别和地震定位,是实现基于地震台网地震预警的首要条件.针对地震预警中P波震相拾取的特点,本文发展了一套基于长短时平均(STA/LTA)和池赤准则(AIC)算法的多步骤P波自动拾取技术,应用Delauna... P波震相的自动拾取可用于地震预警中地震事件判别和地震定位,是实现基于地震台网地震预警的首要条件.针对地震预警中P波震相拾取的特点,本文发展了一套基于长短时平均(STA/LTA)和池赤准则(AIC)算法的多步骤P波自动拾取技术,应用Delaunay三角剖分提出了一种非几何相关的干扰信号剔除方法,并应用福建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目前方法已经用到了福建省地震预警试验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 P波震相自动拾取 长短时平均 AIC准则 Delaunay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参数的地震P、S波震相到时自动拾取及质量评估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旭 李永华 +1 位作者 苏伟 孙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90-4299,共10页
准确拾取P、S波震相到时是深入开展地震波研究工作的基础,本文改进了自动拾取参数优化函数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引入了拾取到时优化方案,使用基于参数优化的频带-带宽拾取算法、AICD拾取算法和峰度拾取算法对腾冲地区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 准确拾取P、S波震相到时是深入开展地震波研究工作的基础,本文改进了自动拾取参数优化函数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引入了拾取到时优化方案,使用基于参数优化的频带-带宽拾取算法、AICD拾取算法和峰度拾取算法对腾冲地区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P、S波到时自动拾取,对拾取结果进行了优化和质量判定.结果表明:经参数优化、拾取优化后,采用3种方法自动拾取的P、S波到时与人工拾取到时的时差在0.1.s内的记录占比分别达到74.66%、70.98%.这些参数值均优于算法改进前的同类参数,证明了优化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自动拾取 拾取参数优化 质量评估 频带-带宽拾取算法 AICD拾取算法 峰度拾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力 张建国 李盛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余震识别自动化对地震监测、灾后应急、确定发震构造、分析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分析了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首先,总结单台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及其特征函数,包括单特征方法、互相关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 基于余震识别自动化对地震监测、灾后应急、确定发震构造、分析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分析了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首先,总结单台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及其特征函数,包括单特征方法、互相关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其次,分别总结基于震相走时的常规识别方法和基于特征函数的偏移叠加方法。最后,对余震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认为偏移叠加方法的性能改进将成为未来余震识别的重点发展方向,深度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技术,将在包括震相拾取和余震识别在内的地震数据处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识别 震相自动拾取 走时定位 偏移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地区三维地震定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旭 李永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34,I0001,共15页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三维重定位结果相差较小;深度方向上,三维定位的震源成丛分布比一维定位结果更加密集,地震主要位于地壳内低速层之上。分别利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典型地震、人工震源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的精度明显优于一维定位,其在水平、深度方向上的平均绝对定位误差分别为0.7 km和1.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定位 震相自动拾取 源深度 腾冲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荣县—威远—资中地震区高精度地震目录构建与发震构造讨论
7
作者 罗佳宏 徐锡伟 +4 位作者 李海鸥 王启欣 鲁人齐 陈桂华 马文涛 《地球物理学报》 2025年第9期3446-3463,共18页
2019年9月8日四川威远M_(S)5.4地震和12月18日资中M_(S)5.2地震位于“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产业示范区”,地震发生后备受工业界、地震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将深度学习方法与传统定位方法相结合,快速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对充分高效利... 2019年9月8日四川威远M_(S)5.4地震和12月18日资中M_(S)5.2地震位于“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产业示范区”,地震发生后备受工业界、地震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将深度学习方法与传统定位方法相结合,快速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对充分高效利用地震波形资料,提升地震检测能力,分析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特征、讨论发震构造模型和发震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最新发展和应用较广的震相自动拾取技术(PhaseNet)、快速震相自动关联技术(REAL),对荣县—威远—资中附近22个临时地震监测台站四个多月连续记录的波形进行初至P和S波震相拾取、震相自动关联和初步定位,并先后应用传统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获得了荣县—威远—资中地区高精度地震目录,据此利用断层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威远M_(S)5.4和资中M_(S)5.2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三维几何结构模型,揭示出威远M_(S)5.4和资中M_(S)5.2两地震序列具有相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分布形态与震源机制解一致,结合断层三维几何结构模型,推测两次地震发震构造为同一条先存隐伏逆冲断层,且与流体孔隙压力扩散致使断层活化有关,威远M_(S)5.4地震的发生对资中M_(S)5.2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此外,荣县地区的地震活动分布也同样揭示了逆冲断层活动性质,密集小震级事件活动也与水力压裂具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方法 震相自动拾取技术 对定位 构造 时空演化 威远地 资中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