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峰山西侧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27
1
作者 汪正江 谢渊 +3 位作者 杨平 卓皆文 何江林 谢尚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5-1811,共17页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820~720Ma)、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架建设与初始碳酸盐台地(720~540Ma)、被动大陆边缘统一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发展(540~490Ma)、淹没台地与前陆盆地充填(490~420Ma)4个大的演化阶段。除第一阶段因热演化程度过高(Ro>3%)外,后3个阶段在雪峰山西侧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油气地质条件:灯影期、清虚洞期和红花园期台边缘相带发育,陡山沱期、牛蹄塘期、五峰—龙马溪期发育区域性优质烃源岩,黔东世、武陵世和早志留世分别发育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含膏岩系和沙泥岩封盖层,生储盖组合完整,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系列图件编制和重要认识的提出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勘探区块优选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地区 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 盆地演化阶段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田县幅、伯力克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韩芳林 崔建堂 +2 位作者 计文化 郝俊武 孟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559,共5页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早古生代 其曼于特蛇绿岩 小洋盆 古生代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 弧后洋盆 -陆碰撞 大陆增生 二长花岗岩带 -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