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区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大陆风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付勇 夏鹏 +4 位作者 龙珍 张恭境 谯文浪 郭川 杨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7-1094,共18页
通过调研扬子地区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期大陆风化、海洋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扬子地区E—C转折期遭受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区内兼具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环境。在台地相区,下寒武... 通过调研扬子地区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期大陆风化、海洋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扬子地区E—C转折期遭受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区内兼具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环境。在台地相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不整合接触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之上,该不整合与E—C转折期全球“大不整合”具有紧密的关系,盆地区发育的完整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台地区被风化地层的痕迹。现有大陆风化的地球化学证据集中于n(^(87)Sr)/n(^(86)Sr)、δ^(13)C、CIA和ε_(Nd)(t)等,同时这些地球化学数据也局限在少数的剖面和层段,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地球化学参数来反映该风化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演化特征。准确认识扬子地区E—C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与海洋环境演变间的耦合关系,是揭示古生物演化、有机质富集机制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区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 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 大陆风化 海洋环境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黑色岩系中硅质岩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丽红 高永进 +4 位作者 朱光有 杨有星 尹成明 孙相灿 李清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1-529,共19页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发育一套黑色岩系,包括硅质岩、泥岩和白云岩。在这套黑色岩系中下部,发育了不同厚度的硅质岩,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且硅质岩分布变化大,其成...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发育一套黑色岩系,包括硅质岩、泥岩和白云岩。在这套黑色岩系中下部,发育了不同厚度的硅质岩,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且硅质岩分布变化大,其成因对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塔西北地区新柯地1井这套黑色岩系中硅质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硅质岩与有机质的成因及其二者之间的共生机理,硅质岩较高的Ti、V、Y、Ba等元素含量、较低的δ^(30)Si值(1.2‰~0.7‰)、明显的Ce负异常说明其硅质流体为热液来源,但是硅质岩不是热液脉体侵入形成,而是富含硅质的流体与冰冷的海水混合沉积而成,硅质岩沉积受温度、pH值、有机质等因素共同控制,有机质的存在可以促进硅质沉淀。同时系统地研究了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的成因,白色层由纯的微晶石英组成,而黑色层由碎屑碳质颗粒、石英颗粒和碳质纹层组成,认为是微生物席活动的结果,硅质岩中黑白燧石层受冰期和间冰期控制。硅质岩中较高的Al_(2)O_(3)/(Al_(2)O_(3)+Fe_(2)O_(3))比值和较低的Lan/Cen比值代表受陆源影响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结合古气候、海平面变化等信息,认为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硅质岩以及硅质页岩沉积于局限海湾或潟湖环境,为正确认识硅质页岩的形成环境和烃源岩的评价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柯地1井 黑白燧石条带 硅质与有机质共生机理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北缘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樊奇 樊太亮 +3 位作者 李清平 张岩 谷雨 商雅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6-447,共12页
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演化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在塔里木保留完整却关注较少。选取苏盖特布拉克露头震旦系与寒武系交界地层实测采样,并开展了古生物、镜下鉴定、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N1(BACE)、P1(Z... 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演化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在塔里木保留完整却关注较少。选取苏盖特布拉克露头震旦系与寒武系交界地层实测采样,并开展了古生物、镜下鉴定、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N1(BACE)、P1(ZHUCE)等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成因机制。样品的δ13Ccarb和δ18Ocarb相关系数(R2=0.05)、δ18Ocarb和Mn/Sr相关系数(R2=0.09)及岩石学特征表明,后期成岩改造并未导致碳氧同位素的显著分馏,原始碳同位素特征得以基本保留。由下至上,在该剖面识别出P-1事件(δ13Ccarb峰值1.9‰~2.4‰)、N1事件(-6.8‰~-10.3‰)、P1事件(1.4‰~4.1‰)、N2a c事件(-0.4‰~-2.8‰)、P2a c事件(0.2‰~0.6‰)和N3事件(-3.4‰)。综合碳同位素演化特征与古生物、年代学数据,确认了玉尔吐斯组底部硅质页岩与奇格布拉克组顶部藻云岩的分界面为塔里木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线,并实现了该露头与老林、肖滩、三峡、西伯利亚、阿曼和摩洛哥剖面的地层对比。分析认为,塔里木北缘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的碳漂移事件,更多受控于古海洋氧气含量变化引起的固碳率forg的波动。玉尔吐斯组早期海侵背景下的大规模缺氧事件导致的初级生产力和固碳率降低,是N1负漂移事件(BACE)的主因;随后海退中氧气含量的增加引起生产力重建和固碳率增加,形成了P1正漂移事件(ZHUCE)。这一成果性认识有助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古环境研究与深层超深层油气远景资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震旦纪 寒武纪 碳同位素 漂移 固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汪建国 陈代钊 +2 位作者 严德天 韦恒叶 遇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41,共15页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湘西地区台地—盆地转换带不同沉积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重点解剖,发现寒武纪最早期该地区在台—盆转换带上,碳酸盐岩与硅质岩地层呈现一种截然接触,显示硅岩的形成受张性同生断层控制;该带内硅质岩成分、结构独特,主要有富管、孔丘状硅质岩、漏斗状/楔状硅质岩和脉状硅质岩体,为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向上运移到海底喷流后沉淀(硅烟囱)而形成的一套硅质沉积。此带向盆地方向,主要发育层状硅质岩,反映热液活动衰减而海水影响增强。考虑到扬子北缘及南缘台—盆转换带的硅质岩广泛分布,因此,热液活动很有可能沿着台地边缘发育,规模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热液来源的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室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加速气候变暖以及海洋缺氧和富营养化。热液活动后期,由于地壳热力衰减、盆地沉降导致大规模海平面上升,深部富营养盐随上升洋流被输送至浅部,促使生物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形成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 碳酸盐岩 硅质岩 同生断层 热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旦纪至寒武纪转折时期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龚刚 周航兵 +1 位作者 韩善楚 潘家永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12734-12744,共11页
黑色岩系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特殊环境的产物,对研究地质历史与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湘西北地区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早期典型剖面中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对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纪牛蹄塘组硅质岩、磷块岩、黑色页岩等,开展了常... 黑色岩系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特殊环境的产物,对研究地质历史与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湘西北地区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早期典型剖面中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对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纪牛蹄塘组硅质岩、磷块岩、黑色页岩等,开展了常规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黑色岩系明显富集Mo、U、V、Cd、Tl,相对富集Cu、Ni、Zn,亏损Co、Mn、Ge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总体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Ce呈明显负异常特征,显示出黑色岩系具海相热水沉积特征:黑色页岩、白云岩以正常海相沉积为主,兼有热水作用参与;硅质岩、磷结核受海水热液作用强烈。结合氧化还原特征元素比值U/Th、V/Cr、Ni/Co、V/Sc、V/(V+Ni),MoEF-UEF协变关系及δCe异常值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分析得出剖面自底部而上沉积环境经历了弱氧化→氧化→还原(硫化)→缺氧→贫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寒武纪 湘西北 黑色岩系 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地壳伸展作用:来自沉积序列与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5
6
作者 汪正江 王剑 +3 位作者 卓皆文 杨平 刘家洪 谢尚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1-742,共12页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伴有火山活动,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作者提出了地壳伸展—差异升降—热液上升(伴随火山活动)—快速海侵(伴随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沉积动力学模式。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热液上升伴随着火山作用,在扬子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持续的拉张,出现了强烈的差异沉降,促使台地相区进一步隆升剥蚀、而在斜坡和陆棚相区硅质岩持续发育;扩张晚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在火山活动、热液流体和生物爆发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海底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和保存。因此,早古生代第一套区域性优质烃源岩是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早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仁坝黄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SCB) 沉积序列 沉积地球化学 沉积动力学模式 扬子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环境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亚冠 杜远生 +3 位作者 徐亚军 余文超 黄虎 焦良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9-510,共12页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华南地块处在伸展扩张的构造背景下,在扬子板块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湘中地区发育了自震旦系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及寒武系牛蹄塘组连续的深水相沉积,岩性以层状硅质岩为主,夹炭质、硅质页岩...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华南地块处在伸展扩张的构造背景下,在扬子板块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湘中地区发育了自震旦系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及寒武系牛蹄塘组连续的深水相沉积,岩性以层状硅质岩为主,夹炭质、硅质页岩。通过对硅质岩的主量、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本区硅质岩SiO2含量极高(普遍〉92%),Al/(Al+Fe+Mn)比值普遍大于0.6,稀土元素澳大利亚后太古代平均页岩(PAAS)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中—弱Ce负异常且有明显的重稀土富集特征。震旦纪陡山沱期硅质岩样品中Ce/Ce^*值、LaN/YbN值、Y/Ho值分别为0.34~0.54、0.05~0.10、38.00~51.44;灯影期硅质岩样品中Ce/Ce^*值、LaN/YbN值、Y/Ho值分别为0.70~0.85、0.06~0.37、35.91~46.79;寒武纪初期硅质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灯影期相似,Ce/Ce^*值、LaN/YbN值、Y/Ho值分别为0.58~0.78、0.26~0.40、34.75~45.58。湘中地区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本期硅质岩为正常的海水沉积成因,整体受热液和陆源影响较小,但从震旦纪陡山沱期至寒武纪初期陆源输入有增加趋势,硅质来源可能与硅质浮游生物有关,硅质岩沉积环境始终保持在深水盆地中,湘中地区沉积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伸展型盆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 华南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盆地类型及早期成盆构造背景 被引量:35
8
作者 周肖贝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洪浩 李文山 程雅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0-298,共9页
通过对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系—震旦系盆缘露头和盆内岩心,辅以全盆地震解释成果的制约探讨盆内震旦系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恢复探讨其早期原型盆地及构造演化。塔里木陆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加入较晚并且于南华纪最早裂... 通过对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系—震旦系盆缘露头和盆内岩心,辅以全盆地震解释成果的制约探讨盆内震旦系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恢复探讨其早期原型盆地及构造演化。塔里木陆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加入较晚并且于南华纪最早裂离,发育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大陆裂谷广泛发育,在盆地东北和西南地区优先发育,塔东南阿尔金地区进入寒武纪后开始发育。盆地南北缘差异明显,南华—震旦纪北部发育伸展断陷,并且在东北部发生强烈伸展,塔里木北部存在东西向裂谷以及满加尔拗拉谷,震旦系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该地区为主要的沉积中心,北部沉积在盆地中部地区尖灭,南部地区可能长期为隆起剥蚀区,南缘在新元古代晚期可能涉及陆缘的俯冲增生改造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南华纪 震旦纪 原型盆地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清镇寒武系底部首次发现埃迪卡拉型盘状化石:生物学、埋藏学及其古地理意义
9
作者 高磊 杨瑞东 +6 位作者 高军波 倪莘然 李鑫正 彭柔 刘林林 高川黔 吴桐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5-654,共20页
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 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盘状化石的一个形态属,也是全球分布的埃迪卡拉纪沉积物中的典型化石。笔者等描述了在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下部硅质岩中,首次被记录的埃迪卡拉纪疑似Aspidella盘状化石(cf.Aspidella),表现为以同心圆环、中央凸起和凹痕为特征的圆盘,三维结构扫描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梯状圈层变化。笔者等倾向于认为桃子冲组cf.Aspidella作为底栖软躯体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其内部沉积物是在海水正常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并发现了含Fe、Al物质的固着器生物膜碎片。证实生物固着器官受到微生物席的影响优先保存,而茎干和复叶却消失不见,黏土和砂砾的差异压实作用导致死亡后的生物固着器的球壁上产生了阶梯状的轮廓。结合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组合与华北、柴达木地块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华南板块由中纬度持续地向华北、柴达木地块所处的低纬度区域漂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埃迪卡拉纪晚期生物分子在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得到种群延续的诱导因素,并进一步扩展了经典埃迪卡拉型化石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Aspidella 固着器官 埃迪卡拉生物分子 埋藏学 震旦纪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 被引量:35
10
作者 吴朝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45-57,共13页
前寒武纪至寒武纪的交替时期是地质史和生命史的重要转折。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文中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湘西黑色岩系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干酪根的结构以及... 前寒武纪至寒武纪的交替时期是地质史和生命史的重要转折。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文中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湘西黑色岩系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干酪根的结构以及碳同位素的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黑色岩系的形成条件 ,恢复了震旦纪 /寒武纪地史转折期的古环境。研究认为 ,湘西地区在晚震旦世和早寒武世地史转折期的生物爆发和高有机质的产率是形成缺氧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沉积环境 震旦纪 寒武纪 古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震旦纪晚期—早寒武世蒸发岩沉积背景及其成钾潜力
11
作者 王立成 刘成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85-486,共2页
扬子陆块发育有晚震旦世、早-中寒武世以及早-中三叠世的蒸发岩(郑绵平等,2006;2008)。虽然习惯上将扬子陆块灯影组归于晚震旦世,但根据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以及李勇(2002)的最新资料,灯影组是一个穿时地层单位,其上部可以至早寒武... 扬子陆块发育有晚震旦世、早-中寒武世以及早-中三叠世的蒸发岩(郑绵平等,2006;2008)。虽然习惯上将扬子陆块灯影组归于晚震旦世,但根据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以及李勇(2002)的最新资料,灯影组是一个穿时地层单位,其上部可以至早寒武世早期,因此本文将扬子地区的灯影组归于震旦纪晚期—早寒武世早期。目前仅在川南长宁的宁1井和宁2井见灯影组石盐矿,其中宁1井见6层石盐,厚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扬子地区 震旦纪 新元古代 蒸发岩沉积 早寒武世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判识 被引量:46
12
作者 魏国齐 谢增业 +4 位作者 白贵林 李剑 王志宏 李爱国 李志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筇竹寺组、龙王庙组、洗象池组的天然气组成、同位素值在不同构造位置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造成了对其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等认识上的差异。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新钻探井资料,开展了该区天然气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筇竹寺组、龙王庙组、洗象池组的天然气组成、同位素值在不同构造位置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造成了对其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等认识上的差异。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新钻探井资料,开展了该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总体上表现为典型的干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为74.85%~97.35%,以83.0%~96.0%为主;非烃气体含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N2和He,威远—资阳地区相对高N2、高He,高石梯—磨溪地区相对低N2、低He,这种差异与烃源岩中的泥质含量有关。②不同地区天然气δ13 C1值、δ13 C2值差异大:资阳震旦系天然气δ13 C1值最轻(-38.0‰^-35.5‰),其他地区则介于-33.9‰^-32.0‰,反映了捕获阶段的不同,早期捕获的天然气同位素值较轻;威远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δ13 C2为-36.5‰^-32.7‰,高石梯—磨溪龙王庙组天然气δ13 C2为-33.6‰^-31.8‰,高石梯—磨溪灯影组天然气δ13 C2则与上述天然气有较大差别,为-29.1‰^-26.8‰,主要反映了母质类型的差异。③天然气C6~C7轻烃组成均以环烷烃和异构烷烃为主,主要表现为原油裂解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寒武纪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天然气成因 原油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68
13
作者 李伟 易海永 +2 位作者 胡望水 杨庚 熊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5,共8页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震旦纪晚期的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的同沉积隆升、志留纪的联合隆升、泥盆纪—石炭纪的长期隆升剥蚀、二叠纪的整体沉降沉积与区域盖层形成、三叠纪—侏罗纪的古隆起东段高点南迁、白垩纪—新近纪的古隆起西段强烈变形等7个主要演化阶段;②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油气聚集,经历了志留纪—三叠纪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渐新世古气藏发育与中新世以来的气藏差异演化等3个主要时期;③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和古气藏主要发育于乐山—资阳—高石梯—龙女寺一带及其以北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古隆起西段构造运动强烈,而古隆起东段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结论认为,高石梯—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及其北翼,不仅是下古生界构造圈闭型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而且也是寒武系与奥陶系顶部岩溶型岩性圈闭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后者将成为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西部 加里东古隆起 构造演化 震旦纪 寒武纪 早古生代 油气聚集 气藏形成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宏体植物的早期演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孟莪 陈其英 萧宗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5,T003,共16页
概述了地史早期宏体植物化石的记录。从细胞群体到组织- 器官构造有大约11 亿年的漫长进化史。蓝田植物群和庙河生物群标志着震旦晚期(大约7—5.4 亿年间)发生了宏体植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大辐射,非矿化、弱矿化、和矿化的高级... 概述了地史早期宏体植物化石的记录。从细胞群体到组织- 器官构造有大约11 亿年的漫长进化史。蓝田植物群和庙河生物群标志着震旦晚期(大约7—5.4 亿年间)发生了宏体植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大辐射,非矿化、弱矿化、和矿化的高级藻类出现。寒武纪发生了另一次辐射。非矿化藻类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类群,可能直接导致了维管植物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宏体植物 庙河生物群 寒武纪 早期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道一 毛雪瑛 +1 位作者 张勤文 赵东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4-81,共8页
张勤文等曾对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进行了研究。1991年对此剖面又进行了加密间距采样。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标本具有较高的Ni,Co,Cs含量,Ir的含量也较上覆、下伏地层的标本为高。因而认为,... 张勤文等曾对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进行了研究。1991年对此剖面又进行了加密间距采样。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标本具有较高的Ni,Co,Cs含量,Ir的含量也较上覆、下伏地层的标本为高。因而认为,在麦地坪剖面,把中国C点作为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比采用中国A点、B点及D点界线,依据更充足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地层学 中子活化分析 震旦纪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东北地区盆山耦合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国干 夏斌 +2 位作者 王核 李华启 陈志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8-224,共7页
震旦纪—寒武纪库鲁克塔格、英吉苏地区为陆内裂谷盆地,加里东末期与早海西运动造成塔东地区的普遍抬升剥蚀,孔雀河斜坡、罗布庄凸起开始形成,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最终碰撞拼贴,古天山造山带相继... 震旦纪—寒武纪库鲁克塔格、英吉苏地区为陆内裂谷盆地,加里东末期与早海西运动造成塔东地区的普遍抬升剥蚀,孔雀河斜坡、罗布庄凸起开始形成,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最终碰撞拼贴,古天山造山带相继形成。燕山晚期,受中特提斯洋关闭影响,塔里木盆地基底随造山带的构造抬升而部分抬升,喜马拉雅期开始,在南北向挤压力作用下,收缩、隆升的山体侧向扩张,向沉积盆地逆冲形成型逆冲推覆构造。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不同的油气成藏系统。元古界地层由北向南推覆,可能预示着在库鲁克塔格南缘西段山前前寒武纪地层下部保存有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烃源岩建造,如果配有有利的油气储盖组合和圈闭,有望在山前获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震旦纪-寒武纪 盆山藕合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前寒武系年代地层研究:问题,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啸风 李华芹 陈孝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9-384,共6页
在讨论当前全球末前寒武系和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地区震旦纪和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综合研究 ,作者认为 :( 1 )中国传统的震旦系底界和后来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的底界是不... 在讨论当前全球末前寒武系和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地区震旦纪和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综合研究 ,作者认为 :( 1 )中国传统的震旦系底界和后来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的底界是不合适的 ,前者位于不整合面上 ,而后二者的底界分别位于相对动荡的低位域的开始和由海退所形成的高位域的开始 ,不仅横向变化大 ,而且很难保存和发现可供对比的生物和化学标志。 ( 2 )建议将中国震旦系的底界上移到陡山沱组第 2段近底部 ,即靠近陡山沱组第 2段黑色页岩与第 1段灰白色白云岩之间的界线 ,以出现分异度高、个体较大、构造复杂的疑源类为标志 ,该界面与南沱冰期后所形成的海侵生物面基本一致 ;同时主张将原灯影峡阶的底界要么下移到陡山沱组第 4段产庙河生物群的黑色页岩底部 ,要么上移到灯影组产文德生物群的石板滩段黑色页岩夹炭质灰岩底部 ,因为这两个界面分别与南沱冰期后形成的层序 2和层序 3的最大海泛面基本一致。 ( 3)根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指出陡山沱组第 4段 ,即庙河生物群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6 85± 9) Ma,而水井沱组底部含三叶虫的黑色页岩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5 3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前寒武纪 震旦纪 年代地层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寒武系成藏条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徐世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10,共4页
通过对烃源条件的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具有烃类组成差别小、非烃组成差别大、甲烷碳同位素值差别大的特征。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10—脱甲基藿... 通过对烃源条件的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具有烃类组成差别小、非烃组成差别大、甲烷碳同位素值差别大的特征。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10—脱甲基藿烷和甲基藿烷等,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确证了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泥质岩。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类型好、生烃强度大、供烃时间长,可以为古隆起带大中型圈闭提供充足的天然气。震旦—寒武系的储层以古岩溶型为特征,古岩溶作用强烈,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古岩溶发育模式、八种次生孔隙、三种洞穴及五种裂缝。储层基质具有低孔低渗特点,储集类型主要是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较稳定。古隆起天然气具有早、晚期聚集的特征,其成藏也可划分成早期成藏和晚期成藏两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古隆起天然气成藏需要具备“三高一强一联系”的控制因素:“三高”是指圈闭的高封存能力、较高的构造部位、较高的圈闭隆起幅度;“一强”是指圈闭要有较强的构造形变程度;“一联系”是指现今圈闭与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运动 震旦纪 寒武纪 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迹化石与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及其与小壳化石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4-220,共7页
滇东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产有大量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弄清了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演化特点,并由此证实了利用遗迹化石进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旦系—... 滇东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产有大量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弄清了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演化特点,并由此证实了利用遗迹化石进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应划在节肢动物三叶虫遗迹和(或)复杂的非三叶虫遗迹第一次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的划分方案。根据此方案,梅树村剖面的达条界线应划在中谊村段第7层之底。同时根据该剖面小壳化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遗迹化石和共生小壳化石的演化关系,发现二者的繁盛期是同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梅树村 震旦纪 寒武纪 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事件沉积序列的初步观察与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道经 黄怀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5-100,共6页
湖南省早寒武世石煤层的铱异常发现之后,人们纷纷从地球化学方面推测一次陨石撞击事件的可能性。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天门山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的沉积构造特征,与Eltanin小行星撞击Bellingshausen海形成的各个沉积... 湖南省早寒武世石煤层的铱异常发现之后,人们纷纷从地球化学方面推测一次陨石撞击事件的可能性。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天门山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的沉积构造特征,与Eltanin小行星撞击Bellingshausen海形成的各个沉积单元对比,认为天门山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一个完整的海洋撞击事件沉积序列。应进一步在武陵山区寻找这次撞击事件的发生地点,确定陨石撞击坑。这对寻找撞击型金刚石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撞击 沉积序列 天门山 震旦纪 地层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