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震旦系-寒武系含气层系流体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娟 刘树根 +7 位作者 赵异华 孙玮 宋林珂 宋金民 梁锋 田艳红 龙翼 李俊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722,共10页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川中高石梯-磨溪构造主要的含气层系。以地层水化学资料和实测地层压力为基础,分析灯影组-龙王庙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和地层压力分布,研究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显示:地层水离子中Cl-、K++...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川中高石梯-磨溪构造主要的含气层系。以地层水化学资料和实测地层压力为基础,分析灯影组-龙王庙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和地层压力分布,研究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显示:地层水离子中Cl-、K++Na+和Ca2+占绝对优势,以CaCl2型地层水为主,总矿化度高,变质程度深,封闭性好,还原性强,对油气聚集和保存十分有利。根据压力系数分布特征将龙王庙组-灯影组划分为龙王庙组异常高压带、灯四段-灯二段上部常压带和灯二段下部异常低压带。天然气高产区与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以及超压分布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压力系数对天然气产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构造 震旦系-寒武系 地层水 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阆中地区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被引量:4
2
作者 董军 刘树根 +2 位作者 卿萍 陈小梅 王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12879-12889,共11页
川北阆中地区CS1井钻揭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储层含气性较好,揭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取得进一步勘探突破,以盆地模拟技术为手段,基于实钻井数据、实验分析资料、地震解释成果等开展研究,深化油气成藏过... 川北阆中地区CS1井钻揭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储层含气性较好,揭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取得进一步勘探突破,以盆地模拟技术为手段,基于实钻井数据、实验分析资料、地震解释成果等开展研究,深化油气成藏过程认识,指明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发育,热演化程度高,储层以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与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主,纵向上储盖组合发育。输导体系主要以断裂和裂缝为主。筇竹寺组烃源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为生液态烃高峰,晚侏罗世为生气态烃高峰。其中,灯四段油气充注位于中-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寒武系油气充注为中-晚侏罗世。对关键生排烃期的古构造和油气运聚分析认为,灯四段成藏期古构造呈现整体北倾、东高西低,逐渐转变为东低西高到两凹一隆。油气运聚趋势表现为由西向东、南北分区到向南调整;龙王庙组成藏期古构造从东倾逐渐转变为东北倾,油气运聚趋势表现为由东向西、南北分区,最后到西南调整。有利区预测表明灯四段勘探前景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阆中地区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条件与过程 有利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金有 邬光辉 +3 位作者 徐备 屈泰来 李洪辉 曹颖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8-706,共9页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在盆地内部及周边露头区广泛发育。通过地震资料追踪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认为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主要有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主要分布在库鲁克塔格、柯坪露头区及盆地北部...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在盆地内部及周边露头区广泛发育。通过地震资料追踪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认为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主要有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主要分布在库鲁克塔格、柯坪露头区及盆地北部坳陷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角度不整合分布在中央隆起带(英东构造带—塔东低凸起—塔中低凸起—巴楚断隆)的北翼附近,自东向西地震剖面结构表现清晰。震旦系白云岩受该期不整合面影响,遭受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古岩溶型储层,中央隆起带北翼角度不整合分布区为震旦系白云岩古岩溶型储层的有利勘探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不整合面 震旦系-寒武系 古岩溶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分段捕获揭示震旦—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
4
作者 刘欢 李明隆 +2 位作者 江林 夏吉文 王廷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50,共9页
烃源岩生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序列性,构造活动和圈闭的形成也具有阶段性,加之富集型古油藏和分散型滞留原油产生的裂解气也会大量运移聚集,因此,油气成藏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基于以上油气分段捕获原理"将今论古"地分析四川盆... 烃源岩生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序列性,构造活动和圈闭的形成也具有阶段性,加之富集型古油藏和分散型滞留原油产生的裂解气也会大量运移聚集,因此,油气成藏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基于以上油气分段捕获原理"将今论古"地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威远、资阳、高石梯—磨溪3个典型构造的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与成藏规律,从而预测其他未知区块的成藏潜力。研究认为,高磨地区作为继承性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圈闭几乎捕获了烃源岩从早期生油到晚期干酪根生气所有阶段的油气;威远、资阳震旦系—寒武系圈闭则仅捕获了部分阶段的油气,对于未知区块——泸州古隆起区来讲,其震旦系—寒武系能捕获生气高峰及其以后阶段所有的天然气,包括分散型滞留原油裂解气和晚期干酪根裂解气,如果落实好储层和圈闭,天然气勘探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段捕获原理 天然气成藏 四川盆地 震旦系-寒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前震旦系裂谷及对上覆地层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6
5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4 位作者 张健 谢武仁 曾富英 苏楠 金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堑结构,大型垒-堑结构及控制垒-堑结构的边界断层后期活动对上覆地层滩体有利相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差异性升降导致垒-堑结构的形成,地垒导致局部高地貌的形成,有利于滩体的发育,并在长期海相沉积环境中继承性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甚至二叠系中形成一系列上下叠置的丘滩体,形成大面积的有利沉积相带。前震旦系裂谷及相关正断层后期活动控制了上覆震旦系—寒武系颗粒滩和岩溶储集层以及烃源岩的规模发育并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高石梯—磨溪以北和高石梯—磨溪以南2个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有利勘探区,有望成为安岳特大型气田发现后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裂谷 -堑结构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模式 构造-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