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梁柱节点区非弹性变形评估地震动持时对RC框架震后可修复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小云 韩建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5-105,共11页
可修复性评价是震后结构性能评估和决策的重要方面,残余变形是可用于评价结构震后可修复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体现梁柱节点区可能的非弹性变形模式的影响,采用3种模拟工况,即梁柱节点区不考虑非弹性变形、考虑钢筋粘结滑移以及钢筋粘结... 可修复性评价是震后结构性能评估和决策的重要方面,残余变形是可用于评价结构震后可修复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体现梁柱节点区可能的非弹性变形模式的影响,采用3种模拟工况,即梁柱节点区不考虑非弹性变形、考虑钢筋粘结滑移以及钢筋粘结滑移和剪切变形同时发生。以此为基础,选择一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为算例,利用Open Sees分析软件分别建立梁柱节点不同模拟工况所对应的有限元模型,选取长、短持时地震动记录各30条并进行基于规范目标谱的匹配。以此60条地震动记录为输入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对应于不同节点模拟工况两组持时地震动记录的结构增量动力分析曲线、地震动重要持时与结构残余变形之间的相关性和基于残余变形的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评估地震动持时对结构震后可修复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重要持时的增长,结构残余变形均有轻微增大的趋势,且随着梁柱节点区非弹性变形发展程度的增大,此趋势愈加明显;同一工况下,相对于短持时地震动记录,长持时地震动记录对结构可修复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同一损伤水平下,随着梁柱节点区非弹性变形发展的明显,长、短持时地震动记录对其可修复性评价结果的影响均依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重要持时 梁柱节点区非弹变形 震后可修复性 增量动力分析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自定心连梁的滞回性能及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苏佶智 佟振禹 +3 位作者 李勇 于海丰 张浩轩 潘钻峰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针对可更换连梁中的损伤部件在强震后由于残余位移过大而无法拆卸和更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杆的新型自定心连梁(self-centering coupling beam,SCCB)。首先,设计并测试了一种新型自定心摩擦阻尼器... 针对可更换连梁中的损伤部件在强震后由于残余位移过大而无法拆卸和更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杆的新型自定心连梁(self-centering coupling beam,SCCB)。首先,设计并测试了一种新型自定心摩擦阻尼器,研究其力学性能;其次,对同一SCCB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探究了加载速率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最后,建立SCCB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SCCB的滞回特性呈典型“旗帜”型,摩擦力为10 kN时,加载速率从1 mm/min提升到10 mm/min,滞回环面积减小了34.45%;增大SMA棒直径可以提高SCCB的刚度、承载力及耗能,并减少残余位移;增大SMA棒预拉力可以提高刚度和承载力,对耗能影响较小。SCCB有效提高了结构在强震后对残余位移的适应能力,为可更换连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结构 自定心 连梁 形状记忆合金 抗震 震后可修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