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压环境舱的设计及在雾化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曹智程 《火箭推进》 CAS 2007年第4期28-31,共4页
介绍了反压环境舱的设计思路、结构特点及其在喷嘴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环境舱包括:舱盖提升机构、舱体移动机构、喷嘴调节装置、气幕隔离装置、视镜和散光装置。所设计的环境舱视镜通光直径为110mm,环境压力高达6.0MPa。实验结果表明... 介绍了反压环境舱的设计思路、结构特点及其在喷嘴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环境舱包括:舱盖提升机构、舱体移动机构、喷嘴调节装置、气幕隔离装置、视镜和散光装置。所设计的环境舱视镜通光直径为110mm,环境压力高达6.0MPa。实验结果表明,反压环境舱能配合高速动态分析系统完成高压环境下流量和雾化性能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压环境舱 液体火箭发动机 雾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燃油雾化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严红 陈福振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38-2058,共21页
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航空发动机内的燃油雾化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方面,通过雾化实验,可定性分析喷注参数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雾化效果的影响,测量技术是影响实验精度的关键;雾化理论对液膜形状及破碎特性的预测值... 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航空发动机内的燃油雾化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方面,通过雾化实验,可定性分析喷注参数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雾化效果的影响,测量技术是影响实验精度的关键;雾化理论对液膜形状及破碎特性的预测值与实验还存在一定误差,复杂气动条件下的雾化理论还较为缺乏;雾化数值模拟可以获得不同形式燃油雾化的某些典型变化过程,复杂多过程、多因素影响的雾化模拟还较难开展。总体上看,航空发动机燃油雾化机理还未能完全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油 雾化实验 理论 数值模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推进剂射流撞击雾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虎 强洪夫 王广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7-708,共12页
凝胶推进剂是一种兼具传统液体/固体推进剂优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火箭推进剂,雾化问题是凝胶推进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射流撞击雾化是凝胶推进剂的主要雾化形式。从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凝胶推进剂射流撞击雾化问题发... 凝胶推进剂是一种兼具传统液体/固体推进剂优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火箭推进剂,雾化问题是凝胶推进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射流撞击雾化是凝胶推进剂的主要雾化形式。从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凝胶推进剂射流撞击雾化问题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表明:雾化实验可以定性分析流变特性及喷注参数等因素对雾化效果的影响,雾化理论对液膜形状及破碎特性的预测值与实验还存在一定误差,雾化数值模拟可以获得射流撞击雾化的典型变化过程。总体上看,凝胶推进剂雾化机理还未能完全揭示,未来工作有:建立凝胶推进剂雾化特性的定量表征方法、基于非牛顿本构关系和撞击式雾化发展新的雾化理论、根据雾化问题的特点改进现有数值计算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推进剂 射流撞击 雾化实验 理论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移架尘源粉尘-雾滴场分布特征模拟分析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36
4
作者 周刚 尹文婧 冯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25-3435,共11页
为了提高综采移架产尘喷雾降尘效率,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对七五煤矿213综采工作面的风流-粉尘场、风流-雾滴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粉尘及雾滴颗粒随风流的运移分布规律。通过现场应用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比单向喷嘴和双向喷嘴... 为了提高综采移架产尘喷雾降尘效率,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对七五煤矿213综采工作面的风流-粉尘场、风流-雾滴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粉尘及雾滴颗粒随风流的运移分布规律。通过现场应用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比单向喷嘴和双向喷嘴的降尘效果,结果显示,每5架液压支架,在顶梁上沿工作面倾向方向均匀放置3个喷嘴,在前探梁上沿煤壁法线方向均匀布置4个喷嘴的喷嘴组布置方式能覆盖综采工作面移架工序产生的大部分粉尘,并且降尘率达到85. 47%,相比较传统单向喷雾提高了31. 65%。对架间喷雾技术的改进,将有效提高我国综采工作面移架产尘粉尘防治效果,保障矿井的生产安全和工人的职业健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移架产尘 粉尘- 分布规律 数值模拟 雾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Cr(VI) bioremedia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 using indigenous bacteria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倩 杨志辉 +4 位作者 柴立元 王兵 熊珊 廖映平 张淑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480-487,共8页
Bench-scale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VI) bioremediation process in soils by using indigenous bacteria with the addition of bacteria nutrient media. Effects of part... Bench-scale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VI) bioremediation process in soils by using indigenous bacteria with the addition of bacteria nutrient media.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spray intensity, initial Cr(VI) concentration, circulation mode and soil depth on Cr(VI) remediat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soils after 6 d remediation with spray intensity controlled in the range of 29.6-59.2 mL/min could well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concrete aggregate and roadbed material usage, for the leaching toxicity concentration of the Cr(VI) in treated soils under the chosen condition is far less than 5 mg/L The leaching toxicity and fractions of both hexavalent chromium and trivalent chromium from remediated soil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untreat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soluble Cr(VI) declines from 1520.54 mg/kg to 0.68 mg/kg, exchangeable Cr(VI) decreases from 34.83 mg/kg to 0.01 mg/kg and carbonates-bonded Cr(V1) falls from 13.55 mg/kg to 0.68 mg/kg. Meanwhil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carbonate-bonded Cr(III), Fe and Mn oxides-bonded Cr(III) and organic matter-bonded Cr(III) are found. It reveals that indigenous bacteria can leach out water soluble Cr(VI), exchangeable Cr(VI) and carbonates-bonded Cr(VI) from contaminated soil followed by converting into carbonate-bonded Cr(III), Fe and Mn oxides-bonded Cr(IlI), organic matter-bonded Cr(III) and residual Cr(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Cr(VI) pollution control indigenous bacter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