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2
作者 尹宏 郑超 +4 位作者 王旭丽 杨华 田云英 辛荣跃 张兴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967,共9页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规模发育,在川西坳陷的北部、中部均实现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但南部地区勘探效果较差。为了给下步勘探提供参考,综合分析了川西南部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雷口坡...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规模发育,在川西坳陷的北部、中部均实现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但南部地区勘探效果较差。为了给下步勘探提供参考,综合分析了川西南部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分布于雷三段、雷四3亚段,雷三段发育滩相白云岩储层,雷四3亚段发育颗粒滩叠合表生岩溶储层,储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向盆内方向逐渐减薄。2)雷口坡组天然气为典型干气,δ13C1和δ13C2同位素特征与典型的Ⅱ型干酪根生成天然气同位素分布接近,具有混源特征,二叠系海相烃源岩和须家河组烃源岩是主要天然气来源。3)雷口坡组发育构造-岩性和构造-地层圈闭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分布于龙门山断褶构造带,圈闭由挤压背斜结合储层横向相变控制,构造-地层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区,由储层尖灭形成。4)雷四段岩溶储层发育程度、圈闭形成时间、后期保存及盖层条件是决定天然气是否成藏的关键。综合评价认为,平面上莲花山—高家场—雾中山—鸭子河一带为有利区,并进一步划分为西侧的构造-岩性圈闭有利带和东侧的构造-地层圈闭有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 主控因素 雷口坡组 川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预测
3
作者 李皋 梁斌斌 +3 位作者 谢强 何龙 上官自然 杨旭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1,共8页
针对彭州气田雷口坡组构造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程度认识不清的问题,考虑沉积微相、层厚和层面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工程地质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构造裂缝预测方法,并以PZ-6井区雷四段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了井区—单井跨尺度构造裂缝评价... 针对彭州气田雷口坡组构造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程度认识不清的问题,考虑沉积微相、层厚和层面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工程地质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构造裂缝预测方法,并以PZ-6井区雷四段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了井区—单井跨尺度构造裂缝评价。结果表明:井区地层构造裂缝以斜交缝为主,断层区域构造裂缝线密度约为1.3条/m;藻云坪、灰云坪沉积微相较其他沉积微相裂缝线密度更大,井区裂缝线密度统计结果和预测结果相对误差为6.83%,可在上述2个沉积微相中优先部署井位;单井地层构造裂缝预测结果和测井结果吻合程度为91.23%,层面处地层破裂系数大于1.2,表明层面处构造裂缝更发育;薄层受层面影响,其主应力变化更为明显,在施工中可根据单井构造裂缝分布预防井漏。研究结果对明确彭州气田雷口坡组气藏构造裂缝分布特征、层位优选、井位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州气田 雷口坡组 构造裂缝 沉积微相 三维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气源分析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智 李双建 +2 位作者 王濡岳 张磊 崔一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7,325,共10页
文中以地震、钻井、岩心、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西地区不同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特征,划分了天然气来源,明确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差异,可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划分为烷烃体积分数略低... 文中以地震、钻井、岩心、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西地区不同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特征,划分了天然气来源,明确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差异,可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划分为烷烃体积分数略低、H2S和CO_(2)等非烃体积分数略高的山前隐伏构造带,以及烷烃体积分数略高、H2S和CO_(2)等非烃体积分数略低的山前坳陷带;根据天然气烷烃同位素特征差异,山前隐伏构造带可划分为δ13C2偏轻、同位素倒序分布的石羊镇、鸭子河构造和δ13C2偏重、同位素正序分布的金马构造;山前坳陷带可划分为δ13C2偏轻、碳同位素值正序分布的新场构造和δ13C2偏重、碳同位素值正序分布的永兴、马井构造。基于天然气运移条件和成藏模式分析认为:石羊镇、鸭子河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龙潭组和雷口坡组烃源岩;金马、马井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龙潭组、雷口坡组和马鞍塘组烃源岩;新场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雷口坡组烃源岩,顶部部分层段由马一段石灰岩供烃;永兴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马二段页岩。油气成藏模式和断层发育规模是控制川西地区不同构造雷口坡组气藏特征及天然气来源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特征 运移条件 成藏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48
5
作者 吴世祥 李宏涛 +3 位作者 龙胜祥 柳智利 王春连 张军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2-550,559,共10页
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总体上以海... 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总体上以海底、埋藏成岩环境为主,北段受到大气水成岩环境的影响,向南逐渐减弱。受成岩环境的控制,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等,其中,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晚期破裂作用。溶蚀作用中的准同生期暴露溶蚀、表生溶蚀,主要分布于川西坳陷北部中坝构造带附近;而埋藏溶蚀作用对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储层的发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鲕粒、砂屑白云岩主要与早期回流渗透、埋藏白云岩化有关。综合沉积、成岩特征,雷口坡组在川西坳陷北段南部砂屑滩体发育,且经历了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表生期溶蚀和埋藏溶蚀作用,是最有利的勘探区;而在中段的金河剖面的鲕粒、砂屑白云岩粒间(溶)孔中,发现有大量的沥青,表明发生过油气的运移或聚集,也是值得重视的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环境 成岩类型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6
作者 赵向原 胡向阳 +1 位作者 肖开华 贾跃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9,152,共11页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各类裂缝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产状,表明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其中高角度缝均为有效缝,无效缝主要分布在低角度缝和斜交缝中。裂缝在白云岩类中最为发育,而在灰岩类中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受裂缝成因机制差异性及裂缝形成期次与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匹配关系的影响,高角度缝及斜交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及其扰动应力场、岩石力学层厚度及储层物性控制,而低角度缝的发育主要受局部构造地层产状及沉积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特征 潮坪相 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 彭州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特征与分布 被引量:24
7
作者 卞从胜 汪泽成 +2 位作者 江青春 池英柳 徐兆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4,共13页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发育一套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形成滩相白云岩和岩溶风化壳两类储层,均在川西地区获得了重要发现,如中坝气田、新场气田等,是目前四川盆地三叠系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地层的分界线,以及雷口坡...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发育一套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形成滩相白云岩和岩溶风化壳两类储层,均在川西地区获得了重要发现,如中坝气田、新场气田等,是目前四川盆地三叠系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地层的分界线,以及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的特征与分布,开展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马鞍塘组存在4种接触关系,通过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重新厘定了雷口坡组与马鞍塘组的分界线,认为雷口坡组顶部存在明显的暴露特征,发育风化壳和岩溶储层,而马鞍塘组属于较深水开阔台地沉积,白云岩不发育,且后期未暴露地表。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分布受控于该组顶部暴露地层岩性和古地貌特征,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川西中南部,但储层非均质性和相带变化较大。根据优质储层与烃源岩匹配关系,指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位于川西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马鞍塘 识别标志 岩溶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被引量:25
8
作者 孙春燕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邓庆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8-512,共15页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圈定了各层序时期平面沉积相边界,并编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体系域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较浅水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4种相类型。雷口坡期受到早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呈现东高西低、大隆大凹的沉积格局。地壳抬升作用使得部分地层遭受长期暴露剥蚀作用并在顶部形成风化壳,致雷口坡组顶部部分地层缺失。以沉积相划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为依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盆地中部古隆起及其周缘白云岩坪和西北部绵竹-剑阁隆起的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有效的储盖组合特征,为盆地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因而成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为有力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坪 台缘滩 岩相古地理 层序地层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探讨 被引量:44
9
作者 黄东 张健 +2 位作者 杨光 石学文 汪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5,195-196,共7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盐卤的层系之一,至今已探明3个气藏并发现了大量含气构造,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勘探区块对雷口坡组顶底界面及地层内部划分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分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复查大...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盐卤的层系之一,至今已探明3个气藏并发现了大量含气构造,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勘探区块对雷口坡组顶底界面及地层内部划分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分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复查大量钻井资料以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厘定和明确了雷口坡组顶底界面特征,同时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电性特征、旋回特征对全盆地雷口坡组地层进行了划分方案和分层对比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盆地雷口坡组整体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界面特征 岩性合特征 电性特征 旋回特征 划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4
10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王东 隆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1-497,共7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白云岩 潮坪相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彭州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孔隙表征、分布及成因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凌方 钱一雄 +3 位作者 宋晓波 曹波 尤东华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的微生物白云岩和微粉晶白云岩是油气主要的储集岩。在此,采用了多种分析手段及统计方法,深入研究了主要岩性的孔隙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及其与岩相(尤其是微生物岩)、白云石晶体大小等关系,综合划分出4...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的微生物白云岩和微粉晶白云岩是油气主要的储集岩。在此,采用了多种分析手段及统计方法,深入研究了主要岩性的孔隙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及其与岩相(尤其是微生物岩)、白云石晶体大小等关系,综合划分出4种储集体类型及致密层段(隔层),初步提出了孔隙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具残余藻结构的白云岩占近四分之三多为泥微晶、粉晶白云石;高频旋回中,自下而上,以藻凝块—藻球粒(藻砂屑)—藻纹层—纹层泥晶;晶粒以颗粒—粉(细)晶—微晶—泥晶呈规律变化;中三叠世的干燥-炎热、超盐度和碱性沉积环境利于微生物岩发育,潮下带上部凝块-叠层石至潮间藻纹层-叠层石至潮上带的薄(藻)纹层的向上变浅的米级旋回,导致中、上部往往发育高孔渗带;早期快速的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及大气淡水作用、浅埋藏期的烃类充注及多期构造裂隙对孔隙演化均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表征 储集体分布 储层成因 白云岩 雷口坡组 彭州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台内滩组合特征 被引量:33
12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3 位作者 谭秀成 罗冰 吴家杰 杜本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51,共8页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滩 结构特征 主控因素 雷口坡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环境烃源岩生烃能力探讨——以川西坳陷雷口坡组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彦青 陈迎宾 +2 位作者 胡烨 曾华盛 吴小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6-430,共5页
近年来,雷口坡组勘探屡屡突破,已成为川西坳陷海相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搞清雷口坡组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对后续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古盐度的定量化指标和高伽马蜡烷特征反映了雷口坡组沉积期发育高盐度、水体分层的咸化蒸发环境,B... 近年来,雷口坡组勘探屡屡突破,已成为川西坳陷海相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搞清雷口坡组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对后续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古盐度的定量化指标和高伽马蜡烷特征反映了雷口坡组沉积期发育高盐度、水体分层的咸化蒸发环境,Ba质量分数高、δ13C正偏移特征反映沉积环境具备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可以形成优质烃源岩;咸化蒸发环境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川西地区雷口坡组烃源岩TOC整体较低,但含膏碳酸盐岩样品TOC相对较高,蒸发台地相发育较多的膏云坪和含膏潟湖,膏岩与碳酸盐岩交互沉积,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及岩性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蒸发环境 烃源岩 雷口坡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88
14
作者 李书兵 许国明 宋晓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2,共9页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性较好、物性优、含气性好、产能高的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为常温常压、高含硫的酸性气田。总结出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具备3个重要条件:一是多源供烃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二是雷四段发育大规模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三是大型正向隆起带提供了规模聚集场所。同时指出,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充满度高,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前构造带 雷口坡组 大气田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储层预测方法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素华 卢齐军 +1 位作者 许国明 刘诗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798,674+854,共6页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地震资料主频较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谱分解技术将...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地震资料主频较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谱分解技术将时间域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分频数据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及分频成像、相位、相干、曲率等多属性的裂缝综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①储层呈NE向条带状展布,Xins1井储层最厚,Xiaos1井最薄,含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工区西部;②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储层段发育"网状"层间断层,向上延伸至小塘子组,向下可延伸至雷四中亚段,裂缝带对油气输导及改善岩溶发育带储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可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不整合面 谱分解技术 含油气性检测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凌 谭秀成 +1 位作者 周素彦 邹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22,共10页
针对四川盆地各矿区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方案不统一,且受早印支运动的影响,雷口坡组顶部岩溶带地层垮塌破坏,造成地层内幕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恢复困难的难题,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重新厘定了盆地内雷口坡组的地层划分方案,以四级层... 针对四川盆地各矿区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方案不统一,且受早印支运动的影响,雷口坡组顶部岩溶带地层垮塌破坏,造成地层内幕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恢复困难的难题,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重新厘定了盆地内雷口坡组的地层划分方案,以四级层序为作图单元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重建。高精度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雷口坡期四川盆地处于局限–蒸发海环境,在川西北一带靠近松潘—甘孜海槽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台地内部颗粒滩和台地边缘颗粒滩构成了雷口坡组的勘探主体。岩相古地理的演化表明,雷口坡组沉积时期盆地底形发生了东倾向西倾"跷跷板"式的转换,在层序I早期仍保持了早三叠世西高东低的地形格局,至层序III沉积期东倾趋势消失,层序IV~V沉积时期盆地内隆凹格局略具雏形。伴随着构造挤压运动的加剧,从层序VI开始盆地底形隆凹格局分异加剧,形成巨厚膏盐盆,膏盐盆沉积中心在层序VI~X沉积时期具有明显西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勇 邓美洲 +3 位作者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表生溶蚀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龙门山前带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构造演化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孟宪武 刘勇 +3 位作者 石国山 陈兰 朱兰 蔡左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6-995,1014,共11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的金马—鸭子河构造提交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新场、马井地区同样也获得了工业气流并提交控制、预测储量,但区内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配置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周缘露头、盆地内钻井样品的镜质...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的金马—鸭子河构造提交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新场、马井地区同样也获得了工业气流并提交控制、预测储量,但区内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配置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周缘露头、盆地内钻井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扫描电镜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结合构造解释,明确了川西坳陷中段的局部构造最早形成于印支早期,对雷口坡组油气成藏起关键作用的构造演化时期为早—中侏罗世;通源断层或“接力式”断层输导系统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局部古构造高点以及储层、输导系统等关键成藏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后期构造形变破坏弱的地区为最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迎宾 胡烨 +1 位作者 王彦青 曾华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29,152,共5页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二叠系及雷口坡组烃源岩发育,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二叠系及雷口坡组烃源岩发育,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天然气成藏具有"双源供烃"的良好气源条件。雷口坡组四段发育台缘滩沉积,基质孔渗性较好,加之后期风化淋滤及构造变形,推断发育孔隙-缝洞复合型优质储层。发育于构造轴部的1号断鼻圈闭面积大、幅度高,具备良好的封盖及保存条件。雷口坡组四段圈闭、储层形成时间早,具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川西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一个新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地球化学 大邑构造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裂缝分布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兰 李素华 +3 位作者 余洋 李蓉 石国山 许国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8-455,共8页
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近期,川西新场地区首次在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试气获工业气流,溶蚀孔洞和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如何准确预测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成为推动该地区勘... 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近期,川西新场地区首次在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试气获工业气流,溶蚀孔洞和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如何准确预测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成为推动该地区勘探进程的关键。利用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明确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并采用相干、倾角、方位角和曲率属性等地震裂缝预测方法识别裂缝发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裂缝以中低角度为主,走向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近东西向;研究区中东部构造裂缝相对发育,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西南部发育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网状”层间裂缝,其中北东向裂缝规模较大。综合多种方法的分析结果,确定了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结果与新钻井吻合较好,为下一步评价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裂缝 成像测井 曲率属性 雷口坡组 新场地区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