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自然雷击过程的光学观测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谷山强 陈维江 +3 位作者 向念文 陈家宏 严碧武 李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3-689,共7页
雷击过程光学观测是研究雷击放电物理过程最直观的手段,长期坚持开展自然雷击放电光学观测有助于改善我国雷击光学观测数据匮乏的现状。鉴于此,分析了一次下行先导并未与迎面先导相连接的雷击放电过程的光学观测结果。根据观测结果,... 雷击过程光学观测是研究雷击放电物理过程最直观的手段,长期坚持开展自然雷击放电光学观测有助于改善我国雷击光学观测数据匮乏的现状。鉴于此,分析了一次下行先导并未与迎面先导相连接的雷击放电过程的光学观测结果。根据观测结果,获取了下行先导和迎面先导的发展轨迹,计算得到了先导发展的特征参数,包括:负极性下行先导2维发展速度为(1.98~7.28)×10^5m/s,平均值为3.78×10^5m/s;正极性迎面先导2维尺度达到56.99m,2维发展速度为4.8×1043.08×10^5m/s,持续时间为(462.5±18.5)μs。由于观测对象高度接近我国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杆塔高度,观测的迎面先导发展过程可为这类线路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对下行先导未与迎面先导相连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证实了在下行先导发展随机性的影响下,迎面先导起始并不能保证成功拦截下行先导。最后对未来开展自然雷电光学观测研究应采用的观测方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过程 光学观测 迎面先导 下行先导 发展轨迹 发展速度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暂态过程与行波保护响应特性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书勇 郭琦 +2 位作者 崔柳 蔡泽祥 梁益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30-2835,共6页
针对实际工程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事件,采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实现雷击特高压线路的小步长仿真,解决了目前仿真方法未能与保护分析工作相适应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发生非故障性绕击、故障性绕击以及反击时保护安装处电压... 针对实际工程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事件,采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实现雷击特高压线路的小步长仿真,解决了目前仿真方法未能与保护分析工作相适应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发生非故障性绕击、故障性绕击以及反击时保护安装处电压、电流的暂态过程,描述各电气暂态量在雷击极与非雷击极的主要特征及区别。结合实际行波保护模型的动作情况,对比非故障性绕击、故障性绕击以及反击下d U/dt判据、DU判据、DI判据在雷击极与非雷击极的响应结果,梳理雷击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判据的响应特性,指出在故障性绕击、反击场景下非雷击极行波保护误动情况是由于线路耦合导致在雷电流波头上升阶段出现非雷击极保护的DU、DI判据满足整定值造成的。最后给出了提高特高压直流系统行波保护雷击可靠性的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系统 雷击暂态过程 行波保护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雷针迎面先导发展物理过程仿真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谢施君 何俊佳 +5 位作者 陈维江 陈家宏 贺恒鑫 谷山强 钱冠军 向念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0,共9页
开展避雷针迎面先导起始及发展过程的仿真研究对建立正确的雷电屏蔽分析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间隙放电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包括正极性电晕起始与流注发展、先导起始、先导–流注体系发展等物理过程的迎面先导发展物理过程仿真模型,并... 开展避雷针迎面先导起始及发展过程的仿真研究对建立正确的雷电屏蔽分析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间隙放电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包括正极性电晕起始与流注发展、先导起始、先导–流注体系发展等物理过程的迎面先导发展物理过程仿真模型,并使用实验室和自然雷电条件下的迎面先导发展过程观测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最后采用该模型对避雷针迎面先导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室条件下和一次自然雷电条件下获得的正极性迎面先导发展过程观测结果相吻合;迎面先导起始时刻随着雷电流幅值和避雷针高度的增加而提前;避雷针迎面先导的发展过程主要受雷电流幅值、避雷针高度影响,其发展速度随着下行先导的趋近而逐渐增加;由实验室条件下的正极性棒–板间隙放电获得的先导起始特性直接用于自然雷电中正极性迎面先导起始的计算,以及在迎面先导发展过程的计算中假设迎面先导发展速度与下行先导发展速度成一固定比例是不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面先导 物理过程 仿真模型 避雷针 板-棒 间隙放电 自然雷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浮顶油罐直击雷防护实验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任晓明 傅正财 +2 位作者 刘全桢 刘宝全 孙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7-873,共7页
为了完善大型浮顶油罐的防雷技术,对浮顶油罐遭雷击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标准规定的浮顶油罐防雷措施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导电片的主要作用是快速释放雷电流,但导电片的存在也有其反效应,即当浮顶油罐遭受雷击时,导电片与罐壁... 为了完善大型浮顶油罐的防雷技术,对浮顶油罐遭雷击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标准规定的浮顶油罐防雷措施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导电片的主要作用是快速释放雷电流,但导电片的存在也有其反效应,即当浮顶油罐遭受雷击时,导电片与罐壁之间会产生电火花。因此,提出了取消浮顶边缘二次密封上方的导电片,采用了增加可伸缩的接地装置(SGD)弥补导电片取消后雷电流释放通道的不足,并以10^5m^3实际油罐为例,均匀布置安装不同个数的SGD,利用经验公式对其遭受直击雷时的暂态电压降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200kA雷电流,采用不同截面宽度的SGD时,均匀分布的连接浮顶与罐壁的14~20个SGD能够保证浮顶油罐安全泄放雷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顶油罐 雷击过程 导电片 可伸缩的接地装置 直击雷 暂态电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