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鳽贵州雷公山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斌强 詹昊峰 +3 位作者 何小涛 吕小艳 杨宗才 王野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3-411,共9页
为了解贵州省内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雷公山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海南鳽、黑冠鳽(G.melanolophus)和栗头鳽(G.goisagi)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差异,筛选出NADH6-tRNA^(Glu)-D-loop序列作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 为了解贵州省内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雷公山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海南鳽、黑冠鳽(G.melanolophus)和栗头鳽(G.goisagi)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差异,筛选出NADH6-tRNA^(Glu)-D-loop序列作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种鉴定的最优分子标记,对贵州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获得不明原因死亡的5只海南鳽进行扩增,并对所获序列进行碱基组成、遗传多样性、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单倍型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鳽有一定的A+T偏倚,转换小于颠换,单倍型多样性高,核苷酸多样性低。Tajima's D值为-0.07339(P>0.10),Fu's F_(s)值为0.051(P>0.10),错配分布曲线呈多峰,单倍型较分散,无祖先单倍型,表明海南鳽雷公山小种群经历过瓶颈效应,目前可能正处于扩张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种的系统分类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鳽 分子标记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雷公山小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