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海南鳽贵州雷公山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李斌强
詹昊峰
何小涛
吕小艳
杨宗才
王野影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药学院
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出处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3-411,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贵州省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基金项目(U1812401)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Qiankehe LH[2020]1Y080)
贵州师范大学与石阡县科技局计划合作项目(校县合作计划项目11904/0518168)。
-
文摘
为了解贵州省内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雷公山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海南鳽、黑冠鳽(G.melanolophus)和栗头鳽(G.goisagi)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差异,筛选出NADH6-tRNA^(Glu)-D-loop序列作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种鉴定的最优分子标记,对贵州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获得不明原因死亡的5只海南鳽进行扩增,并对所获序列进行碱基组成、遗传多样性、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单倍型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鳽有一定的A+T偏倚,转换小于颠换,单倍型多样性高,核苷酸多样性低。Tajima's D值为-0.07339(P>0.10),Fu's F_(s)值为0.051(P>0.10),错配分布曲线呈多峰,单倍型较分散,无祖先单倍型,表明海南鳽雷公山小种群经历过瓶颈效应,目前可能正处于扩张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海南鳽和夜鳽属物种的系统分类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关键词
海南鳽
分子标记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雷公山小种群
-
Keywords
Gorsachius magnificus
Molecular marker
Mitochondrial DNA
Genetic diversity
Leigongshan small population
-
分类号
Q953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