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因颈椎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连续两节段ACDF应用4钉ZP或CP固定治疗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27例采用ZP固定(ZP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7~80岁(53.0±9.9岁);30例采用CP固定(CP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9~78岁(57.4±12.4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随访期间中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BMI、L1~L4 BMD、随访时间、术前NDI和JOA评分、术前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等基线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NDI、JOA评分、轴性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01),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14);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CP组NDI、轴性疼痛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ZP组(P<0.05)。末次随访时ZP组颈椎整体曲度丢失和手术节段曲度丢失均明显大于CP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过程中ZP组出现4例中间椎体塌陷,而CP组未出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双节段ACDF中,相对于应用ZP固定融合,应用CP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避免固定节段中间椎体塌陷,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13例脊髓型颈椎病...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Zero-P组(A组)65例,传统钛板组(B组)48例,A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44)和双节段组(n=21),B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28)和双节段组(n=20),4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4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e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吞咽困难,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椎体骨化情况,在颈椎MRI上应用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单节段A组随访时间为18.0±7.9个月,单节段B组为15.8±8.8个月,双节段A组为14.8±6.4个月,双节段B组为15.8±8.2个月,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节段A、B组间比较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同节段A、B组间比较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双节段B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术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余3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B组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双节段A组(P<0.05),单节段A、B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椎体骨化发生率单节段B组(32.14%)与单节段A组(6.82%)比较、双节段B组(40%)与双节段A组(9.52%)比较更高(P<0.05)。根据Pfirrmann分级,双节段B组(30%)比双节段A组(4.76%)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P<0.05),单节段A、B组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中双节段(30%)比单节段(7.14%)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P<0.05),A组中单、双节段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均比A组高(P<0.05)。结论:颈前路单/双节段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相比,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Zero-P可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且在双节段比较中优势更明显。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Cage-Plate融合系统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远期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人CT扫描数据建立颈椎C1~7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分别建立在颈椎C5...目的对比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Cage-Plate融合系统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远期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人CT扫描数据建立颈椎C1~7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分别建立在颈椎C5~6植入Zero-P和Cage-Plate融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加载1.5 N·m扭矩模拟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对比正常情况下颈椎和分别植入Zero-P与Cage-Plate融合系统后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变化和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终板及小关节上的应力。结果两种颈椎融合器植入后,C4~5椎间ROM增大20%,但C6~7椎间ROM增大120%,C4~5、C6~7髓核上的应力分别增大78%、110%,相邻节段终板和纤维环上的应力均有所增大。结论 Cage-Plate和Zero-P融合系统植入后均会引起相邻节段ROM增大,以及相邻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和小关节上应力增大,长远上会引起邻近节段的病变。但Cage-Plate和Zero-P融合系统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没有本质区别。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Zero-P组(A组)65例,传统钛板组(B组)48例,A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44)和双节段组(n=21),B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28)和双节段组(n=20),4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4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e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吞咽困难,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椎体骨化情况,在颈椎MRI上应用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单节段A组随访时间为18.0±7.9个月,单节段B组为15.8±8.8个月,双节段A组为14.8±6.4个月,双节段B组为15.8±8.2个月,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节段A、B组间比较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同节段A、B组间比较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双节段B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术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余3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B组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双节段A组(P<0.05),单节段A、B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椎体骨化发生率单节段B组(32.14%)与单节段A组(6.82%)比较、双节段B组(40%)与双节段A组(9.52%)比较更高(P<0.05)。根据Pfirrmann分级,双节段B组(30%)比双节段A组(4.76%)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P<0.05),单节段A、B组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中双节段(30%)比单节段(7.14%)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P<0.05),A组中单、双节段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均比A组高(P<0.05)。结论:颈前路单/双节段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相比,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Zero-P可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且在双节段比较中优势更明显。
文摘目的对比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Cage-Plate融合系统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远期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人CT扫描数据建立颈椎C1~7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分别建立在颈椎C5~6植入Zero-P和Cage-Plate融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加载1.5 N·m扭矩模拟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对比正常情况下颈椎和分别植入Zero-P与Cage-Plate融合系统后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变化和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终板及小关节上的应力。结果两种颈椎融合器植入后,C4~5椎间ROM增大20%,但C6~7椎间ROM增大120%,C4~5、C6~7髓核上的应力分别增大78%、110%,相邻节段终板和纤维环上的应力均有所增大。结论 Cage-Plate和Zero-P融合系统植入后均会引起相邻节段ROM增大,以及相邻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和小关节上应力增大,长远上会引起邻近节段的病变。但Cage-Plate和Zero-P融合系统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