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截留微塑料效果及影响因素探究
1
作者
仇付国
梁安棋
+1 位作者
童诗雨
王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6-1490,1496,共6页
选取聚乙烯(PE,疏水)和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S,亲水)两种使用广泛且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的微塑料为代表,对基质为90%砂土+10%给水厂污泥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离子强度、pH值和阳离子类型条件下截留微塑料的效果进行了研...
选取聚乙烯(PE,疏水)和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S,亲水)两种使用广泛且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的微塑料为代表,对基质为90%砂土+10%给水厂污泥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离子强度、pH值和阳离子类型条件下截留微塑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中两种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5.0×10^(4),5.3×10^(4)个/L、HRT为10 min时,微塑料在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中开始穿透及完全穿透时间较传统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均明显后移。在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中,HRT由10 min提升至30 min后,聚乙烯开始穿透从90 min(9 FVs)后移至360 min(12 FVs),聚苯乙烯乳胶微球开始穿透从40 min(4 FVs)后移至240 min(8 FVs);高离子强度时(50.0 mmol/L)系统对微塑料的截留能力更强;pH及阳离子类型对微塑料的截留效果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改良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穿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运行时长和淹没高度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氮素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赵凡
王洪浩
+1 位作者
李京玲
贾亚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0,26,共6页
为提高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素的去除率,通过室内土柱(高1000 mm,直径200 mm的有机玻璃柱,出水管向上抬升用以形成不同淹没高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运行时长(6、12、18、24、30d)及不同淹没高度(0、250、500 mm)的氮...
为提高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素的去除率,通过室内土柱(高1000 mm,直径200 mm的有机玻璃柱,出水管向上抬升用以形成不同淹没高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运行时长(6、12、18、24、30d)及不同淹没高度(0、250、500 mm)的氮素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0 d内,系统的渗透性能随运行时长增加而增加,渗透系数从0.44 mm/min增加到了0.98 mm/min;系统填料中的黏粒(<0.002 mm)含量随时长增加向下迁移并富集在填料中部(250 mm);NH_(4)^(+)-N去除率随运行时长增加变化较小,平均去除率为93.60%,NO_(3)^(-)-N和TN去除率随运行时长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4.45%和71.01%,COD的去除率随运行时长增加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变化范围为59.56%~73.85%;淹没区对NH_(4)^(+)-N的去除率影响较小,而对NO_(3)^(-)-N、TN和COD的去除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TN、NO_(3)^(-)-N和COD的最大去除率对应的淹没高度分别为250、500、250 mm。系统在30 d的运行时长内氮素的去除率较为稳定,并未随运行时长的增加而下降;增设淹没区能提高NO_(3)^(-)-N、TN和COD去除效率。综合考虑雨水生物系统对氮素的去除,推荐最佳淹没高度为2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氮素去除
运行时长
淹没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关键设计参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
13
3
作者
段小龙
李家科
蒋春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19,共9页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其中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设计对城镇区域削减雨水径流量与降低径流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填料、植...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其中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设计对城镇区域削减雨水径流量与降低径流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填料、植物、布局等关键设计要素的选择和确定方法。首先,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述了不同种类填料改良的效果以及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介绍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常用的优化模型和布局优化研究进展,并对雨水生物滞留设施中的植物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讨论,指出寒冷地区影响LID设计的关键因素是冻融与融雪剂,湿陷性黄土地区LID设计的要点在于防渗漏及避免土体沉降;最后,提出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LID设计
填料
植物
湿陷性黄土
寒冷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截留微塑料效果及影响因素探究
1
作者
仇付国
梁安棋
童诗雨
王淳
机构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6-1490,149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024)。
文摘
选取聚乙烯(PE,疏水)和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S,亲水)两种使用广泛且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的微塑料为代表,对基质为90%砂土+10%给水厂污泥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离子强度、pH值和阳离子类型条件下截留微塑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中两种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5.0×10^(4),5.3×10^(4)个/L、HRT为10 min时,微塑料在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中开始穿透及完全穿透时间较传统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均明显后移。在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中,HRT由10 min提升至30 min后,聚乙烯开始穿透从90 min(9 FVs)后移至360 min(12 FVs),聚苯乙烯乳胶微球开始穿透从40 min(4 FVs)后移至240 min(8 FVs);高离子强度时(50.0 mmol/L)系统对微塑料的截留能力更强;pH及阳离子类型对微塑料的截留效果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微塑料
改良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穿透曲线
Keywords
microplastics
modified rainwater bioretention system
penetration curve
分类号
TQ325 [化学工程—合成树脂塑料工业]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行时长和淹没高度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氮素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赵凡
王洪浩
李京玲
贾亚敏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0,26,共6页
基金
山西省面上自然基金项目(201901D111059)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409184)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201601D202070)。
文摘
为提高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素的去除率,通过室内土柱(高1000 mm,直径200 mm的有机玻璃柱,出水管向上抬升用以形成不同淹没高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运行时长(6、12、18、24、30d)及不同淹没高度(0、250、500 mm)的氮素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0 d内,系统的渗透性能随运行时长增加而增加,渗透系数从0.44 mm/min增加到了0.98 mm/min;系统填料中的黏粒(<0.002 mm)含量随时长增加向下迁移并富集在填料中部(250 mm);NH_(4)^(+)-N去除率随运行时长增加变化较小,平均去除率为93.60%,NO_(3)^(-)-N和TN去除率随运行时长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4.45%和71.01%,COD的去除率随运行时长增加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变化范围为59.56%~73.85%;淹没区对NH_(4)^(+)-N的去除率影响较小,而对NO_(3)^(-)-N、TN和COD的去除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TN、NO_(3)^(-)-N和COD的最大去除率对应的淹没高度分别为250、500、250 mm。系统在30 d的运行时长内氮素的去除率较为稳定,并未随运行时长的增加而下降;增设淹没区能提高NO_(3)^(-)-N、TN和COD去除效率。综合考虑雨水生物系统对氮素的去除,推荐最佳淹没高度为250 mm。
关键词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氮素去除
运行时长
淹没高度
Keywords
stormwater bioretention system
nitrogen removal
operating time
submerged height
分类号
S27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关键设计参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
13
3
作者
段小龙
李家科
蒋春博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0157)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ZDLSF06-01)。
文摘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其中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设计对城镇区域削减雨水径流量与降低径流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填料、植物、布局等关键设计要素的选择和确定方法。首先,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述了不同种类填料改良的效果以及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介绍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常用的优化模型和布局优化研究进展,并对雨水生物滞留设施中的植物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讨论,指出寒冷地区影响LID设计的关键因素是冻融与融雪剂,湿陷性黄土地区LID设计的要点在于防渗漏及避免土体沉降;最后,提出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LID设计
填料
植物
湿陷性黄土
寒冷气候
Keywords
stormwater bioretention system
LID design
filter media
plant
collapsible loess
cold climate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截留微塑料效果及影响因素探究
仇付国
梁安棋
童诗雨
王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运行时长和淹没高度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氮素去除的影响
赵凡
王洪浩
李京玲
贾亚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关键设计参数研究进展
段小龙
李家科
蒋春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