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完全不育花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1
作者 庞丹丹 刘玉飞 +5 位作者 蒋会兵 田易萍 陈春林 许燕 邓少春 陈林波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5-1244,共10页
【目的】揭示完全不育花与可育花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筛选参与完全不育花不育表型形成的关键内源激素,为研究完全不育花败育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对可育茶树佛香2号(母本)和福鼎大白茶(父本),... 【目的】揭示完全不育花与可育花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筛选参与完全不育花不育表型形成的关键内源激素,为研究完全不育花败育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对可育茶树佛香2号(母本)和福鼎大白茶(父本),以及完全不育茶树云茶异蕊(杂交子一代)的花蕾和盛开花进行22种内源激素及相关代谢物的检测,并对内源激素及相关代谢物含量进行相关分析,以及不同品种间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与可育花相比,云茶异蕊不同花期均具有较高含量的L-色氨酸(Trp)、色胺(TAM)、吲哚-3-乙酸(IAA)、IAA-天冬氨酸(IAA-Asp)和玉米素(ZT),而吲哚-3-乙酰胺(IAM)、异戊烯基腺嘌呤(IP)和异戊烯基腺苷(IPA)的含量较低;反式玉米素(TZ)、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和二氢玉米素核苷(DZR)整体的变化趋势一致,其在父母本中均为花蕾的含量极显著高于盛开花(P<0.01,下同),在云茶中则相反;云茶中赤霉素A_(4)(GA_(4))和赤霉素A_(7)(GA_(7))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父母本,而脱落酸(ABA)含量极显著低于父母本;茉莉酸(JA)在云茶盛开花中的含量极显著高于花蕾,而父母本与之相反,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不论是花蕾还是盛开花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父母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内源激素之间在含量上存在较为复杂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云茶异蕊与父母本花中内源激素的分布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且云茶异蕊花蕾和盛开花聚在一起,具有更相似的内源激素水平。【结论】多种内源激素的盈亏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共同参与云茶异蕊完全不育表型的形成,其中云茶异蕊较高含量的IAA-Asp、ZT、GA_(4)和GA_(7),以及较低含量的ABA、IP和IPA等可能与其完全不育表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花发 雌雄不(完全不)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gopecten属扇贝种间杂交后代育性决定机制
2
作者 于铁英 宁军号 +1 位作者 卢霞 王春德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1,共13页
贝类对全球渔业发展和人类生计至关重要,其产量约占世界海水养殖产量的56%。雌雄同体型Argopecten属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和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是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贝类,二者的种间杂交后代表... 贝类对全球渔业发展和人类生计至关重要,其产量约占世界海水养殖产量的56%。雌雄同体型Argopecten属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和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是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贝类,二者的种间杂交后代表现出极显著的生长优势,具有巨大的育种潜力。然而,两者的绝大多数杂交后代都表现为不育,限制了杂交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本文从遗传和环境角度综述了两种Argopecten属扇贝种间杂交不育的潜在机制。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突变、异常核质相互作用、表观遗传修饰失调以及环境因子温度变化引起的能量供应不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缺陷、高水平的细胞凋亡和活性氧水平以及配子的发生和成熟受阻可能是导致Argopecten属扇贝种间杂交不育的关键原因。此外,EGFR基因也在杂交贝的育性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为揭示扇贝种间杂交不育的决定机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并为贝类的规模化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有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不育 雌雄同体 Argopecten属扇贝 细胞凋亡 能量缺陷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雌雄不育性的发现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杨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8-240,共3页
在生物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突变,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每个物种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类型和品种。显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是人们首先注意并加以研究利用的遗传变异之一(刘秉华,1991);雌性不育虽也有发现,但迄今为... 在生物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突变,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每个物种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类型和品种。显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是人们首先注意并加以研究利用的遗传变异之一(刘秉华,1991);雌性不育虽也有发现,但迄今为止,对其产生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受一套遗传基因控制的既雄性不育,又雌性不育的材料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仅在少数植物上发现过(Palmer,1992),小麦中尚未见有报道。雌雄性不育材料是一种奇特的遗传资源,通过深入研究,一定会发现许多有用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雌雄不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F_1花粉育性检测方法的研究──兼论其雌雄配子的育性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自超 鲁迪慧 +1 位作者 赵世绪 王象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5-178,共4页
以5个籼粳交组合的F1植株、1个低育的DH系和CPSLO17(对照品种)为材料,考察其结实率和花粉育性,花粉育性采用两种方法观察,I2-KI法和苏木精法,其中苏木精法是一种观察籼粳交花粉育性的新方法,用此法可直接在正常的成熟花粉中看... 以5个籼粳交组合的F1植株、1个低育的DH系和CPSLO17(对照品种)为材料,考察其结实率和花粉育性,花粉育性采用两种方法观察,I2-KI法和苏木精法,其中苏木精法是一种观察籼粳交花粉育性的新方法,用此法可直接在正常的成熟花粉中看到两个精子。结果表明,I2-KI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有显著差异,而苏木精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无差异。由此推论籼粳交F1不但存在雄配子部分不育而且还存在雌配子部分不育,两者的部分不育程度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 花粉 杂交 F1株 雌雄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型厚皮甜瓜雌雄异花同株系的转育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秀秀 吕敬刚 +2 位作者 赵宗武 刘莉 彭冬秀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0,共4页
为培育厚皮甜瓜单性花新品系,以雌雄异花同株系和普通两性花系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采用三条途径转育单性花近等基因系,通过调查转育各世代及入选品系与不同生态类型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中花性型的遗传分离情况,检测分析雌雄异花同株... 为培育厚皮甜瓜单性花新品系,以雌雄异花同株系和普通两性花系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采用三条途径转育单性花近等基因系,通过调查转育各世代及入选品系与不同生态类型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中花性型的遗传分离情况,检测分析雌雄异花同株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Mr分别与Mm,Ym,YF,F Y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中,F2的花性型分离为:单性花∶两性花=3∶1;以Mm,Ym为轮回亲本的不同世代,花性型分离为:单性花∶两性花=1∶1。推测为供试材料间性型的不同仅存在于a位点的基因型差异,由等位基因A控制的单性花性状呈稳定的单显性基因遗传。用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育种材料作轮回亲本,采用连续回交、最后自交分离选择,以及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分离选择的方式,培育出4个单性花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皮甜瓜 雌雄异花同株系 基因型 近等位基因系 生态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黄瓜雌雄配子败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建军 徐跃进 +2 位作者 张栋梁 王明 刘松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9-341,共3页
对种子败育的白皮黄瓜品种白玉(BY)和种子发育良好的青皮黄瓜品种青皮(QP)的雌雄配子发育阶段进行了组织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发现,BY部分小孢子四分体之间相互粘连在一起,相互粘连的胼胝质壁水解形成复合小孢子四分体;在单核小孢子时期... 对种子败育的白皮黄瓜品种白玉(BY)和种子发育良好的青皮黄瓜品种青皮(QP)的雌雄配子发育阶段进行了组织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发现,BY部分小孢子四分体之间相互粘连在一起,相互粘连的胼胝质壁水解形成复合小孢子四分体;在单核小孢子时期,有些小孢子壁皱缩,膜内陷,不规则;观察BY成熟胚囊发现,在胚囊中央有多个类极核,珠心组织细胞离散、变形,大孢子囊边缘不规则;BY在球形胚初期,胚乳发育异常,细胞提前液泡化,具玻璃质感,染色不明显,在显微镜下透光率强,并且胚乳细胞内含物提前降解,胚乳胞间质降解,随后胚乳细胞降解,只留下残迹,球形胚停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黄瓜 雌雄配子 细胞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播种和不同光照处理对培矮64S雌雄配子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传国 李和标 +1 位作者 陈忠明 罗孝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22-25,共4页
采用分期播种和不同光照处理研究温光变化对核不育水稻培矮64S雌雄配子育性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在南京(N32°)自然长日高温和短日处理加自然高温条件下,培矮64S均表现为稳定的雄性不育性;②在自然短日低温下,培矮6... 采用分期播种和不同光照处理研究温光变化对核不育水稻培矮64S雌雄配子育性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在南京(N32°)自然长日高温和短日处理加自然高温条件下,培矮64S均表现为稳定的雄性不育性;②在自然短日低温下,培矮64S花粉可育率逐渐恢复,但难以达到对照LX31S可育性水平;③在培矮64S雄性不育期,高温不仅导致花粉败育,而且对雌配子异交结实性也产生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不完全的,随着气温的降低,雌配子育性恢复明显早于雄配子育性的恢复。因此推测培矮64S不仅存在雄性可育性恢复的临界温度而且也存在雌性可育性恢复的临界温度,且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这种差异为生产中利用培矮64S进行制种提供了依据。鉴于这一依据,在南京安排培矮64S于8月底至9月上旬抽穗制种既可获得较高的纯度又可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水稻 雌雄配子 光温影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2个雌雄不育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从(南农73-935×Beeson)F3株行和Co6 0γ射线辐照处理南农87C-38的M5株行分别发现2个育性异常材料NJS-18H、NJS-19H。后裔试验育性鉴定表明NJS-18H、NJS-19H不育株的雌性与雄性育性均不正常,不能正常结荚,可能为联会异常突变体,其... 从(南农73-935×Beeson)F3株行和Co6 0γ射线辐照处理南农87C-38的M5株行分别发现2个育性异常材料NJS-18H、NJS-19H。后裔试验育性鉴定表明NJS-18H、NJS-19H不育株的雌性与雄性育性均不正常,不能正常结荚,可能为联会异常突变体,其不育性均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2个突变体可能用作大豆雌雄配子发育及其相互遗传关系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突变体 雌雄不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雌雄不育突变体Osfma2的细胞学观察及基因图位克隆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涛荟 王海宇 +6 位作者 万华 张莉萍 谢振威 陈可毅 何晓栋 赵志刚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6,共14页
【目的】通过构建分离群体定位并克隆水稻雌雄不育基因OsFMA2,并对其在水稻育性调控中的功能进行探究。【方法】通过EMS诱变水稻宁粳4号得到稳定的不育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表型及细胞学观察,利用精细定位和Mut-map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水... 【目的】通过构建分离群体定位并克隆水稻雌雄不育基因OsFMA2,并对其在水稻育性调控中的功能进行探究。【方法】通过EMS诱变水稻宁粳4号得到稳定的不育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表型及细胞学观察,利用精细定位和Mut-map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水稻雌雄不育基因OsFMA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各组织表达水平差异,利用水稻原生质体表达系统进行OsFMA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为雌雄不育。利用极端个体将其精细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448 kb的区间内。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最终确定OsFMA2为目标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复制蛋白,在单子叶植物中高度保守。OsFMA2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幼穗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FMA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结论】OsFMA2在幼穗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水稻雄配子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同源重组过程,同时,OsFMA2的表达对雌配子发育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雌雄不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雌性不育及雌雄不育表达载体的构建
10
作者 刘学英 乌云塔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3-88,共6页
利用花药绒毡层特异BoA9基因启动子及类细胞毒素基因BoCysP1创造雄性不育,利用雌蕊特异表达S12-RNase基因启动子启动BoCysP1基因创造雌性不育,构建了雌雄不育植物表达载体BoA9pro-CysP1-PpS12pro-CysP1-pB I101.2,该载体可用于雌雄同株... 利用花药绒毡层特异BoA9基因启动子及类细胞毒素基因BoCysP1创造雄性不育,利用雌蕊特异表达S12-RNase基因启动子启动BoCysP1基因创造雌性不育,构建了雌雄不育植物表达载体BoA9pro-CysP1-PpS12pro-CysP1-pB I101.2,该载体可用于雌雄同株及雌雄异株的雌株进行转基因,生产无果无籽的园林绿化新品种,为果实、种子污染空气、地面的园林绿化树种的改良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思路,也可为园林绿化树木育种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学 雌性不育 雌雄不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育性突变体CT-2s的发现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团结 杨守萍 盖钧镒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共5页
从大豆品种南农CT-2发现的育性突变体CT-2s表现为雄性不育,并受开花时期影响,其雌性育性也劣于正常亲本,但不育株仍能少量结荚,属雌性部分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T-2s的不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
关键词 大豆 突变体 雌雄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中掩盖光敏核不育性的主效恢复基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梅明华 李泽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5-101,共7页
1989—1991年分析了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分别与农垦58s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F_1、F_2和BCF_1群体在武汉(30°30′N)自然长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其中,农垦58s是从农垦58群体中突变产生,农垦58s(R)是从农垦58s群体中突变后育成... 1989—1991年分析了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分别与农垦58s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F_1、F_2和BCF_1群体在武汉(30°30′N)自然长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其中,农垦58s是从农垦58群体中突变产生,农垦58s(R)是从农垦58s群体中突变后育成的稳定可育品系,1149是从农垦58s与粳稻品种农虎26杂交F_2中的低可育株选至F_10的稳定可育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粳稻品种或品系中,共有两个独立遗传的显性主效恢复基因,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互相印证;但农垦58s(R)可能不是农垦58s原位回复突变产生,而是农垦58s另一对隐性主效基因突变所致。农垦58s光敏核不育的主基因型标示为m^(ph)m^(ph)r_f^(ph)r_f^(ph),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的主基因型相应标示为m^(ph)m^(ph)r_f^(ph)r_f^(ph)、m^(ph)m^(ph)R_f^(ph1)R_f^(ph1)和m^(ph)m^(ph)R_f^(ph2)R_f^(ph2),M^(pn)与R_f^(ph1)或R_f^(ph2)为非等位基因,R_f^(ph1)和R_f^(ph2)为复等位基因。M^(ph)表现为完全显性,其表现型为可育;R_f^(ph1)和R_f^(ph2)均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其表现型为部分可育,但两者育性恢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还对农垦58s与农垦58s(R)正、反交F_1育性很低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 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玉仙 李宏生 +8 位作者 顾坚 杨木军 赵红 杨兆春 李绍祥 刘琨 耿智德 杨和仙 刘翠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409,共6页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核不育 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单性花性状转育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平 奥岩松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3-145,共3页
用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雌雄异花同株)作母本,对薄皮甜瓜品种(雄全同株)进行单性花转育,杂交F1代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F2代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3∶1的分离比例,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1∶1的分离。结果表明,甜瓜... 用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雌雄异花同株)作母本,对薄皮甜瓜品种(雄全同株)进行单性花转育,杂交F1代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F2代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3∶1的分离比例,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1∶1的分离。结果表明,甜瓜单性花性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遗传简单而稳定。经杂交1代、回交2代的转育,后代果实性状逐渐趋于薄皮甜瓜品种,性状优良,通过连续4代自交筛选获得了单性花性状稳定的薄皮甜瓜单性花系2份,可用于杂交1代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单性花 遗传 雌雄异花同株 雄全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育胞质对水稻杂种种子活力的效应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元奇 彭俊华 张建中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67-70,共4页
利用湛江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选育的一批同核异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作母本,与优良的恢复系(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不育系杂种(A/R)和保持系杂种(B/R),研究不育质源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胞质... 利用湛江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选育的一批同核异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作母本,与优良的恢复系(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不育系杂种(A/R)和保持系杂种(B/R),研究不育质源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是影响杂种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要选育具商活力的水稻“三系”杂交种,新不育质源的选择利用是关键,同时还应注意不育胞质的一般配合力及其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活力 完全双列杂交 不育胞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杏扁花器败育及提高坐果率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玉根 《河北林果研究》 1998年第S1期87-90,共4页
大杏扁(甜仁杏)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实现绿化的主要树种,由于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的特性,在丘陵山区广为栽培。但是由于管理等多种原因,大杏扁往往“满树花,半树果或无果”,坐果率仅为0~10%。为了提高大杏扁坐果率,本文拟从... 大杏扁(甜仁杏)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实现绿化的主要树种,由于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的特性,在丘陵山区广为栽培。但是由于管理等多种原因,大杏扁往往“满树花,半树果或无果”,坐果率仅为0~10%。为了提高大杏扁坐果率,本文拟从花器发育上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杏扁 提高坐果率 花芽分化 雌蕊败 杏花败 花器类 完全 长果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品质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昌乾 彭海峰 +5 位作者 邱振国 何玉琼 李文安 唐培洵 李少泽 陈雄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5,共6页
【目的】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品质配合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II),以自育的4个新不育系和4个新恢复系配组,组合分别于2014年早、晚季种植,考察4×4个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大多... 【目的】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品质配合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II),以自育的4个新不育系和4个新恢复系配组,组合分别于2014年早、晚季种植,考察4×4个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大多数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比恢复系高。不育系中,G软华A在大多数品质性状上表现优良,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在其余品质性状上也无明显缺陷,是一个品质优良的亲本。恢复系中,没有一个恢复系能在所有的品质性状中都表现优良,或多或少都有缺陷。其中化感稻3号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粒长宽比上表现较好。华恢521在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上一般配合力好且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较大,易配出低垩白粒率、理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组合。【结论】各品质性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大多数以加性效应为主。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不育系的加性效应贡献率比恢复系高,在粒长宽比和胶稠度性状上则恢复系的加性效应贡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育 恢复系 品质性状 配合力 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哈克尼西棉新不育系和恢复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晓雁 何良荣 +2 位作者 戴翠荣 谷洪波 周曙霞 《中国棉花》 2017年第12期20-24,共5页
本文采用7×3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新转育的哈克尼西棉不育系、恢复系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铃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 本文采用7×3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新转育的哈克尼西棉不育系、恢复系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铃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黄度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黄度中母本基因型贡献率高。不育系选育应从提高衣分、品质性状着手合理配组,实现育种目标。亲本A1、R3的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高,A1×R3的组配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好,产量性状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克尼西棉 不育 品质性状 配合力 完全双列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蚕地面育试验再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兴权 胡文龙 +2 位作者 胡泽林 蒋贵兵 刘文波 《蚕学通讯》 2016年第1期13-17,共5页
为了减少蚕种生产成本,在2014年原蚕地面育试验基础上在2015年再次进行试验,通过调查与分析:原蚕地面育省工省时,日系或华系品种的原蚕均可以实行地面饲育,但应采用不完全自动上蔟技术。
关键词 原蚕 地面 完全自动上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饲育眠期处理技术
20
作者 郭剑 孟凡刚 《蚕桑茶叶通讯》 2016年第3期18-18,共1页
家蚕是群体生活的经济昆虫,具有眠起等生理与生活习性,蚕儿一生一般要经历4眠. 在一个蚕儿群体中,由于雌雄差异、桑叶老嫩不一、蚕座稀稠及感温不匀、龄期大小不同等原因,个体间发育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家蚕饲养就是把群体生活下各个... 家蚕是群体生活的经济昆虫,具有眠起等生理与生活习性,蚕儿一生一般要经历4眠. 在一个蚕儿群体中,由于雌雄差异、桑叶老嫩不一、蚕座稀稠及感温不匀、龄期大小不同等原因,个体间发育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家蚕饲养就是把群体生活下各个眠起阶段的蚕儿管理得发育整齐、体质强健. 蚕儿眠期处理是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处理不当,会使蚕体弱多病,同时还会带来操作上的麻烦,甚至影响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眠期处理 家蚕 技术 群体生活 经济昆虫 生活习性 雌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