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开清 朱丽波 +1 位作者 张信美 林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7,共9页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大剂量组(雌激素200μg/kg+双卵巢切除)、小剂量组(雌激素100μg/kg+双卵巢切除)、模型对照组(仅作子宫内膜移植)。分别于造模后2周及4周后处死各组4只大鼠,采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灶组织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时血清雌二醇水平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病灶体积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无论是2周还是4周,小剂量组甲苯胺蓝染色脱颗粒/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而后者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学 肥大细胞/病理学 激素类/药理学 雌激素类/投药和剂量 细胞脱颗粒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瘢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邱林 向代理 +2 位作者 傅跃先 田晓菲 刘燕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儿童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及预防瘢痕形成的疗效。方法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预防性注射治疗的患儿473例,共行1514次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观察临床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儿童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及预防瘢痕形成的疗效。方法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预防性注射治疗的患儿473例,共行1514次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观察临床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和总结。结果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良好,有效率达100%,对关节部位瘢痕的挛缩有明显减轻和预防的作用。瘢痕疙瘩直接注射效果较差,手术切除术后,进行预防性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其余手术后经预防性注射,无增生性瘢痕发生。注射期间28例出现早期Cushings综合征表现,停药半年后消失,随访5年以上,无生长发育异常。结论小剂量激素局部注射是治疗和预防儿童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药物疗法 激素类 投药和剂量 投药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感染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厚江 潘家华 +4 位作者 倪陈 计明红 陈云龙 王珅 陈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0-392,共3页
目的观察结核感染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疗效的影响,为人工结核感染辅助治疗儿童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62例有结核感染的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58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皮试阴性哮喘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储雾罐... 目的观察结核感染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疗效的影响,为人工结核感染辅助治疗儿童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62例有结核感染的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58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皮试阴性哮喘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储雾罐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有哮喘急性发作时,加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病情较重时加用强的松口服。观察组另外加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6个月后沙丁胺醇、强的松平均个人使用剂量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感染次数、急诊次数、3个月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3个月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增加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结核感染患儿吸入ICS治疗,临床疗效优于无结核感染的哮喘患儿,为人工结核感染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哮喘/治疗 糖皮质激素类/投药和剂量 投药 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儿血管瘤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周德凯 李晓庆 +2 位作者 董欣竞 王莉佳 刘晓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儿血管瘤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岁以内血管瘤患儿30例,采用曲安奈德40mg/次及倍他米松磷酸钠5mg/次瘤内注射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3个月、6个月测定血清IgA...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儿血管瘤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岁以内血管瘤患儿30例,采用曲安奈德40mg/次及倍他米松磷酸钠5mg/次瘤内注射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3个月、6个月测定血清IgA、IgG、IgM及C3含量。治疗前后2~4周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含量无明显减少,治疗后血清IgA、IgG、IgM及C3平均值低于治疗前,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本研究所用剂量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儿血管瘤,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对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类/投药和剂量 血管瘤/治疗 免疫 细胞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