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张浩然 《南方经济》 CSSCI 2012年第2期15-26,共12页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劳动生产率地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企业集聚、竞争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实证分析
2
作者 蔡小兵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35-136,共2页
本文利用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经济普查数据,探讨了深圳市内制造业小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集聚、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其就业密度弹性系数为9.2%,高于欧美的4%-5%的水平;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竞争程度的弹性为-0.9... 本文利用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经济普查数据,探讨了深圳市内制造业小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集聚、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其就业密度弹性系数为9.2%,高于欧美的4%-5%的水平;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竞争程度的弹性为-0.9%。这一结论验证了集聚的经济效应的存在,同时也解释了集聚的提高也会产生负外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集聚 竞争程度 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来自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证据 被引量:9
3
作者 范剑勇 石灵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44,共9页
本文将反映产业外部性本质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地方化经济分解成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并以2000、2004年中国4位数行业制造业为素材,实证分析:1)地方化经济对全部四位数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静态与滞后影响,2)地方化经济对成熟的劳... 本文将反映产业外部性本质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地方化经济分解成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并以2000、2004年中国4位数行业制造业为素材,实证分析:1)地方化经济对全部四位数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静态与滞后影响,2)地方化经济对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新兴的高新技术三个典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静态与滞后影响。本文发现,无论从静态还是滞后影响来看,目前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地方化外部性表现为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但产业内集聚远高于关联产业集聚;从三个典型行业来看,成熟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以产业内集聚为主,高新技术行业更多地表现为关联产业集聚。本文的发现对目前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有意义的启示:应重视发展中等规模城市。另外,地方政府在选择主导性产业时,应区别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在产业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 产业内集聚 关联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地理集聚理论演进:分工—空间外部性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卫东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1,共9页
分工、空间外部性与产业地理集聚之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内在逻辑联系。分工导致报酬递增从而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但源于分工的报酬递增需要借助产业地理集聚来实现。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对产业地理集聚进行理论解释的一个基本点是... 分工、空间外部性与产业地理集聚之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内在逻辑联系。分工导致报酬递增从而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但源于分工的报酬递增需要借助产业地理集聚来实现。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对产业地理集聚进行理论解释的一个基本点是空间外部性,并且外部经济增长是分工引致的报酬递增的重要源泉。由此,空间外部性成为解释产业地理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分工产生的空间外部性是产业地理集聚的重要来源。根据以上逻辑,建立了产业地理集聚研究的"分工—空间外部性"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地理集聚 分工 空间外部 理论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经济与产业地理集聚——基于20个制造行业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周明 吴志军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8,共4页
从外部经济出发,用1994和2005年20个制造行业的截面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产业地理集聚的因素。其中发现市场需求、贸易自由度和规模经济效应指数促进了制造业的产业地理集聚,同时也发现,制造企业的初始规模对地理集聚的负向作用非常显著。
关键词 经济外部 产业地理集聚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集聚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覃一冬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8-123,128,共6页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集聚 外部 新经济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被引量:19
7
作者 杜旻 刘长全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6,共13页
认识驱动城市增长的经济力量是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与城镇体系优化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本文在集聚效应框架下, 构建包含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影响的单区域和多区域人口迁移模型, 使用2000 ~2011 年261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通过引入衡量... 认识驱动城市增长的经济力量是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与城镇体系优化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本文在集聚效应框架下, 构建包含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影响的单区域和多区域人口迁移模型, 使用2000 ~2011 年261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通过引入衡量不同来源外部性的集聚因素, 检验并确认了集聚效应在中国城市增长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以城市人口规模衡量的技术外部性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间存在“U” 型曲线关系, 但是大多数城市处于曲线的左侧, 城市增长率因城市规模增长而下降; 以城市人口密度衡量的技术外部性与城市增长率之间表现出的倒“U” 型曲线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 新经济地理理论所强调的货币外部性是驱动中国城市增长的重要力量; 传统人口迁移理论中决定收入预期的工资和失业率对城市增长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效应 城市增长 新经济地理 技术外部 货币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异质性技术的环境效率评价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68,共7页
本文在充分考虑异质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Meta-frontier效率函数估算我国(区域)环境效率,并将集聚外部性和地理、贸易等空间因素纳入环境效率的分析框架中,考察环境效率空间溢出的渠道和效应。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组群之间环境生产技... 本文在充分考虑异质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Meta-frontier效率函数估算我国(区域)环境效率,并将集聚外部性和地理、贸易等空间因素纳入环境效率的分析框架中,考察环境效率空间溢出的渠道和效应。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组群之间环境生产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环境效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格局。集聚外部性是改善环境效率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环境效率。其中,东部地区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均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仅体现微弱的马歇尔外部性。地理邻接地区间的污染转移倾向都较为严重;全国而言,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率效应,而区域内部则更多体现学习和正向效率溢出效应。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差距 环境效率 空间效应 集聚外部 地理邻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景海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7-160,共4页
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生成提出了多种解释。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研究可归纳为三个视角: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马歇尔外部性理论。通过综合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生成机理 区位 新经济地理 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经济地理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利秀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21,共8页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空间经济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完全相同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石主要源于马歇尔的“三位一体的外部经济”:劳动力池效应、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也能...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空间经济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完全相同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石主要源于马歇尔的“三位一体的外部经济”:劳动力池效应、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也能促进经济活动集聚,但是,智能技术革命与以往历次技术革命相比,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还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劳动力池效应可能会减弱,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依然存在,但是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集聚形态和形式将分别呈现为:全球马赛克形态、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的协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地理 集聚 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