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种质资源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及定位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磊磊 闫香凝 +10 位作者 原敏婕 简俊涛 韦佳杰 李佳琦 高梦娟 刘璐 李松刚 胡鹏雨 任妍 陈锋 阳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采用小米培养基接种法对163份当前推广的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室内和田间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鉴定出高抗和免疫的小麦材料,但是不同材料的抗性能被明显区分,群体抗性整体上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室内鉴定病情指数分布在13.28~83.33... 采用小米培养基接种法对163份当前推广的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室内和田间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鉴定出高抗和免疫的小麦材料,但是不同材料的抗性能被明显区分,群体抗性整体上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室内鉴定病情指数分布在13.28~83.33之间,田间鉴定病情指数分布在10.27~73.89之间。室内和田间鉴定结果较稳定,两环境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9,说明室内鉴定结果可较好反映田间抗性情况。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显示,显著SNP广泛分布于小麦各条染色体上,其中2A上最多,集中在725~763 Mb区段内。进一步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结果显示,显著SNP集中在2A上的730~750 Mb区段内。综合来看,小麦2A染色体上730~750 Mb区段内可能存在显著调控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基因。本研究能够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材料筛选及抗病位点挖掘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抗性鉴定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集群分离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KASP标记定位小麦群体中的无芒位点Awn-4A.1 被引量:1
2
作者 蒋钰婕 王君哲 +1 位作者 赵佳男 许盛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49-1156,共8页
芒是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是小麦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对小麦产量和逆境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芒的发育及芒长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小麦无芒品种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和有芒品系MK147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与F5代重... 芒是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是小麦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对小麦产量和逆境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芒的发育及芒长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小麦无芒品种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和有芒品系MK147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与F5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无芒位点进行了标记和定位。遗传分析表明,群体中的无芒性状受半显性单基因控制;采用Wheat660K SNP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在F2群体构建的无芒、有芒混池中检测到一个多态性SNP标记的富集区,初步将QTL定位于4A染色体上。在该QTL区间开发了58个KASP标记,并将定位区间缩小至KASP标记SNP-1537与SNP-4195之间,遗传距离为0.81 cM,对应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Ref.V1.0)4A染色体上9.23 Mb(100.56〜109.79 Mb)的区间,将该位点命名为Awn-4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集群分离分析法 中国春 K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的定位 被引量:7
3
作者 贾顺耕 郭凤兰 +6 位作者 林春晶 孙妍妍 张颖 雷蕾 彭宝 赵丽梅 张春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1-1417,共7页
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统中,一个不育基因能够被不同的恢复基因所恢复。在利用"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选育过程中同样发现,作为父本的恢复系恢复能力不尽相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育性恢复基因。本研究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 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统中,一个不育基因能够被不同的恢复基因所恢复。在利用"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选育过程中同样发现,作为父本的恢复系恢复能力不尽相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育性恢复基因。本研究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84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以所获得的F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大豆盛花期(R2期)根据花粉育性鉴定及显著性分析结果,明确JLR1所含恢复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配子体遗传模式;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将其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上;进一步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BARCSOYSSR_09_1151和BARCSOYSSR_09_118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0.5 cM,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是一个不同于已有研究的新恢复基因位点,将其命名为Rf3。本研究为进一步进行Rf3基因的克隆及鉴定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也为开发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含有此恢复基因的新恢复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集群分离分析法 简单重复序列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黄瓜白绿色果皮基因w的定位和候选基因预测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康 宋蒙飞 +3 位作者 魏庆镇 王晶 陈劲枫 娄群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黄瓜白绿色果皮性状的研究,为果实性状相关的调控机制以及品种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果皮颜色为白绿色的黄瓜自然突变体为材料,与野生型绿色果皮材料杂交、自交构建F2群体,在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集群分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黄瓜白绿色果皮性状的研究,为果实性状相关的调控机制以及品种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果皮颜色为白绿色的黄瓜自然突变体为材料,与野生型绿色果皮材料杂交、自交构建F2群体,在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结合重测序(BSA-seq)的方法来定位控制黄瓜白绿果皮的基因,并通过基因注释、RT-qPCR等方法来验证候选基因。[结果]色素含量分析表明,突变体果皮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低于绿色果实果皮中的含量。遗传分析表明,该白绿色果皮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BSA-seq分析将候选基因定位于黄瓜3号染色体35.50~37.77 Mb和38.21~39.71 Mb。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在2个材料中有5个基因存在Indel的多态性。进一步通过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Csa3G904140基因在绿色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白绿色果实。在白绿色突变体3号染色体Csa3G904140基因上1个单核苷酸插入造成终止密码子提前,导致101氨基酸残基的缺失。综合分析确定Csa3G904140是控制黄瓜白绿色果实颜色的候选基因。[结论]利用BSA和基因组重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定位了控制黄瓜果实白绿色果皮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果皮颜色 突变体 集群分离分析法 高通量测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