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景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45,共8页
民间文学是一国之民共同享用的口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既以口头表演形式生成,也以书面文本形式生成,且通过口头、书面、影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传播,它们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节日和仪式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制度化的表演窗口。当代民间文... 民间文学是一国之民共同享用的口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既以口头表演形式生成,也以书面文本形式生成,且通过口头、书面、影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传播,它们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节日和仪式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制度化的表演窗口。当代民间文学通过仪式关联和文本关联两种途径延续民族记忆。大量涌现的民间文学作品以"集体文本"的形式构成记忆媒介,在互动循环中维系国家的、民族的共同历史感和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同一性。中国当代民间文学既构建国家政治认同,也构建民族身份认同,二者具有较多的内容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民间文学 民族记忆 集体文本 国家政治认同 民族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维度下“天使岛诗歌”史诗性与文学性再解读 被引量:3
2
作者 易淑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49,161-162,共9页
中美学术界均主要视“天使岛诗歌”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突出其独特的“华裔感性”对于构建美国华裔新身份的重要性,无意中忽略“天使岛诗歌”作为早期中国“新移民”创作,同时也是北美华文文学拓荒性文本。其史诗性在于... 中美学术界均主要视“天使岛诗歌”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突出其独特的“华裔感性”对于构建美国华裔新身份的重要性,无意中忽略“天使岛诗歌”作为早期中国“新移民”创作,同时也是北美华文文学拓荒性文本。其史诗性在于诗歌的怨语愁言反映出近现代“家国同构”模式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其文学性在于作为一个民间集体文本,其精品多以富于民族趣味的“比兴”及使事用典等传统手法呈现移民们丰富、鲜活的感性。而“非诗性”应放在近代“诗界革命”后旧体诗词自身转型的诗史维度中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岛诗歌 文化民族主义 民间集体文本 “比兴” 非诗性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