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中游梯级水库运行的水文效应
1
作者 虞美秀 金君良 +3 位作者 张建云 陈娟 陈求稳 何佳仪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高寒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影响的理想场所。以雅江中游藏木-加查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实测流量和水温数据,以藏木水库上游的羊村站为参考站,依据水库首... 高寒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影响的理想场所。以雅江中游藏木-加查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实测流量和水温数据,以藏木水库上游的羊村站为参考站,依据水库首部机组发电时间划分建坝前后研究时段,从时程变化、年内分配、水热关系3个方面系统剖析雅鲁藏布江中游藏木-加查梯级水库运行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奴下站年、汛期与非汛期径流量及年最小流量在藏木建坝后增加,年最大流量微弱减少;建坝后奴下站年、汛期热通量增加,非汛期变化有限,水温变幅与羊村更加接近,该现象在加查运行后更加明显;奴下流量年内分配在建坝后较羊村有一定的坦化,而水温则更为尖瘦,上下游水温变化同步性增加,表现出升温期“增暖”和降温期“加冷”现象;11—12月、1—5月奴下较羊村增加的流量主要受水库调度影响,而6—10月流量增加同时受水库调度和冰川融水径流增加的影响;奴下和羊村上下游流量—水温相关性的异步性、水热关系的时滞性均随水库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温特性 梯级水库 时间尺度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构建机制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巢欣 杨胜娴 +4 位作者 刘惠秋 闫冰洁 卫佩佩 吴湘君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8,I0024,共15页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构建机制及驱动因子,本文于2022年5月(春季)、2023年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雅鲁藏布江下游34个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的调查,利用显微镜鉴定浮游植物物种,分析该水域浮游植物...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构建机制及驱动因子,本文于2022年5月(春季)、2023年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雅鲁藏布江下游34个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的调查,利用显微镜鉴定浮游植物物种,分析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差异及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69种及变种,隶属于8门10纲22目40科87属,细胞丰度为春季>夏季>秋季,物种数为秋季>春季>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整体呈现硅藻绿藻蓝藻型,共筛选出优势种12种,均为硅藻;2)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夏季最低,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在季节上存在差异,通过分析3个季节的β多样性及组分分解得知,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周转,且周转组分在春季占比最大;3)中性群落模型及校正化随机率表明,随机性过程主导了雅鲁藏布江下游3个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的构建,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地理因子的解释率(10.13%)大于环境因子(7.46%),经度、纬度和海拔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地理因子,水温、pH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环境因子;4)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协作为主,且秋季的群落结构相较于春季和夏季更精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多样性 中性模型 校正化随机率 随机性过程 驱动因子 雅鲁藏布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米林段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豪爽 兰玲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水资源丰富,但沿岸土壤侵蚀严重,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影响着流域的水电开发,因此,揭示其土壤侵蚀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与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水资源丰富,但沿岸土壤侵蚀严重,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影响着流域的水电开发,因此,揭示其土壤侵蚀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与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开展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米林段12条典型小流域多年土壤侵蚀演化的定量研究,并分析了地震前后的侵蚀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了米林段小流域的土壤侵蚀驱动因子,分析了多因子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风险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生微度和轻度侵蚀,其中:多空普、鲁霞普曲、丹娘沟年平均侵蚀量均超过3×10^(5) t,生态环境脆弱;门着普沟、蹦嘎沟、曲鲁沟、额阿东沟多年平均侵蚀量均不超过105 t。2)地震加剧了流域土壤侵蚀。地震前,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相互作用,使土壤侵蚀总体呈下降趋势;地震后,降雨侵蚀阈值降低,温度影响加强,流域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3)植被覆盖是主要的驱动力因子,其与地形、气候的交互作用主导土壤侵蚀;坡度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最显著。4)裸地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小于0.41的区域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风险区。地震后,裸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增加56.88 t·km^(-2)·a^(-1),NDVI范围为0.05至0.14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03.46 t·km^(-2)·a^(-1)。研究成果可丰富现有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认识,为水电开发与水土保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雅鲁藏布江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降水稳定同位素对印度洋季风的响应
4
作者 王钟毓 漆继红 +4 位作者 许模 李潇 易磊 梁敬沿 谭谣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37,共9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印度洋季风输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该地区特有的地形条件及水汽输送方式是此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同位素高程效应规律以及同位素分馏特征,本文采集了2021—2022年的降水样品,运...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印度洋季风输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该地区特有的地形条件及水汽输送方式是此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同位素高程效应规律以及同位素分馏特征,本文采集了2021—2022年的降水样品,运用同位素分馏理论和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大峡谷地区同位素高程梯度和氘盈余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大气降水线为:δ(D)=8.02δ(^(18)O)+13.21(δ(D)和δ(^(18)O)分别为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同位素高程梯度为-1.43‰/km,并通过模型进行了验证;2)研究区内的氘盈余分布呈自西至东缓慢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造成的,大峡谷地区的氘盈余显著高于季风输入和输出地区,显示出水汽在大峡谷中有一定的滞留过程;3)氘盈余分布特征与后向轨迹模型得到的水汽来源特征一致,即随着印度洋季风的向西移动,西风带和大陆气团水汽混入比例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氘盈余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宝林 周璇 +3 位作者 王国强 阿膺兰 王运涛 刘焱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7-3168,共12页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茂盛、种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水能资源,是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典型代表区之一。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该地区...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茂盛、种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水能资源,是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典型代表区之一。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河道里的水资源演变规律,较少关注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以及不同水分收支变量对涵养功能的贡献。因此,为了准确量化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分析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验证了VIC模型在雅江流域的适用性并基于该模型量化了流域内水分收支变量的变化情况,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过去35年间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按照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比了流域内的涵养水量,将模拟所得水分变量纳入驱动因素,结合地理探测器识别多个驱动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VIC模型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适用性良好,得到流域内的水分收支变量在35年间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降水量7.01 mm/10a的速率增长、植被蒸散发与地表径流深以6.15 mm/10a和4.81 mm/10a的速率增长,而地下径流、植被截留和土壤水分没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2)在1980—2015年间,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呈现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为-0.20亿m^(3)/a,其中上、中、下游分别涵养71.75、81.01、82.42亿m^(3)的水量,全流域平均可以涵养约235.18亿m^(3)的水量。(3)流域内覆被以林草为主,且林地和低等覆盖度的草地所表现的涵养水量最高,分别是60.91、63.58亿m^(3)。(4)降水增长和蒸散发需求的增加是影响该地区水源涵养量的主要因素,共同导致了雅鲁藏布江水源涵养量总体减小。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变化指征着生态敏感脆弱区植被水分支撑功能的降低,在区域生态恢复中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水源涵养功能 水分收支 VIC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土地沙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归因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振豫 王鹏翔 +4 位作者 董义阳 梁犁丽 翟然 杨恒 刘琨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404,共10页
[目的]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土地沙化时空演变特征与归因进行分析和识别,为该区生态修复与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基于植被-地表反射率-土壤湿度(NDVI-Albedo-Wet)三维空间的荒漠化差值指数... [目的]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土地沙化时空演变特征与归因进行分析和识别,为该区生态修复与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基于植被-地表反射率-土壤湿度(NDVI-Albedo-Wet)三维空间的荒漠化差值指数方法,开展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1990-2020年土地沙化时空演变的监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从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两个方面进行土地沙化的归因识别。[结果]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沙化土地总面积由1990年的3.48×10^(4) km^(2)减少至2020年的1.67×10^(4 )km^(2),但部分区域沙化程度增强,集中在研究区西部的萨嘎县、吉隆县片区和东南部的康马县、琼结县等;空间分布上,研究区沙化土地呈现出“自西向东”沿干流河道带状分布的特点,且集中在微坡、缓坡地形以及草地和未利用地上。1990-2020年研究区土地沙化逆转主要受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主成分因子贡献率约59.1%;而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异则从1990年的与高程和风速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依性为主,转变为2020年的受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多驱动因子的协同,且各驱动因子对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结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土地沙化总体缓解的同时局部仍有加剧,建议进一步加强雅鲁藏布江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河道左右岸10 km范围的沙源治理和植被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土地沙化 遥感解译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阿布纳布大型锑矿床成因:来自硫化物微区组分与S同位素的证据
7
作者 李保亮 王立强 +2 位作者 高腾 何逸飞 何云龙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6-1643,共18页
阿布纳布锑矿床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发现的首例大型锑矿床, 但其矿床成因尚未厘定。本文基于对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主要硫化物矿相学、原位微量元素与S同位素组成, 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 以揭示矿床成因。矿区主要赋矿围岩... 阿布纳布锑矿床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发现的首例大型锑矿床, 但其矿床成因尚未厘定。本文基于对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主要硫化物矿相学、原位微量元素与S同位素组成, 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 以揭示矿床成因。矿区主要赋矿围岩为辉长岩, 其强硅化部位形成锑矿体。阿布纳布锑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一个热液成矿期, 包含四个矿化阶段: 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石英(粗粒)-硫化物阶段(PyⅡ、PyⅡ、ApyⅡ)、石英-辉锑矿阶段(ApyⅡ、Stb)和石英(细粒)-硫化物阶段。其中, 石英-辉锑矿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微区Co、Bi含量和δEu等特征指示, 阿布纳布锑矿床成矿流体在黄铁矿形成时具有较高的温度, 随着流体温度的逐渐降低使得毒砂、辉锑矿开始结晶并沉淀成矿;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 流体由初始弱氧化条件逐渐转变为较强还原环境, 最终导致辉锑矿大量沉淀。成矿流体温度的降低与流体由氧化向强还原环境的转变, 系矿化元素富集并沉淀成矿的两重重要机制。另外, 阿布纳布锑矿床属热液成因, 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岩浆且初始成矿流体具有明显富As和成矿元素Sb的特征, 高含量的Sb和As组成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辉锑矿中As、Cu、Pb之间存在2Sb^(3+)↔Cu^(+)+Pb^(2+)+As^(3+)的置换机制, 辉锑矿原位S同位素组成、Cu、Pb之间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代表了热液成因的辉锑矿床成矿流体具岩浆来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硫同位素 矿床成因 阿布纳布锑矿床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奇 张润润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8,共5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陆地蓄水量显著下降、水文循环加剧、温度及植被覆盖变化进一步影响蒸散发及其组分的时空动态。为此,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 Hu(SWH)模型估算了2003~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蒸散发(ET)及其组分土壤蒸... 气候变化背景下,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陆地蓄水量显著下降、水文循环加剧、温度及植被覆盖变化进一步影响蒸散发及其组分的时空动态。为此,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 Hu(SWH)模型估算了2003~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蒸散发(ET)及其组分土壤蒸发(ES)与植被蒸腾(EC),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评估了流域年平均蒸散发及其组分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SOBOL敏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流域不同区间年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分别有34.2%、34.4%的区域年蒸散发与土壤蒸发显著上升(P=0.05),主要集中于流域上游、中游东部、下游北部地区;分别有5.6%、4.2%的区域年蒸散发与土壤蒸发显著下降,主要集中于中游中部地区;分别有26.7%、18.7%的区域年植被蒸腾与植被蒸腾/蒸散发显著上升,主要集中于流域上游、中游西部地区。流域下游南部地区,植被蒸腾占比高,年蒸散发、植被蒸腾、植被蒸腾/蒸散发均显著下降。降水(PRE)、相对湿度(RH)、植被动态指数(NDVI)分别是上、中、下游地区影响蒸散发变化最为敏感的因素。蒸散发各组分中,在流域上游地区,土壤蒸发起主导作用,PRE是影响土壤蒸发变化最为敏感的因素;在流域中游地区,土壤蒸发起主导作用,RH是影响土壤蒸发变化最为敏感的因素;在流域下游地区,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共同影响蒸散发变化,NDVI是影响植被蒸腾变化最为敏感的因素,RH是影响土壤蒸发变化最为敏感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H双源蒸散模型 雅鲁藏布江流域 蒸散发 SOBOL敏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放流水域鱼类群落及β多样性时空变化——以雅鲁藏布江藏木段为例
9
作者 阙培中 杜春忠 +6 位作者 丁瑶 路清贤 顾正选 王世军 陆星宇 张欢 吴雷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28-132,136,共6页
为了解增殖放流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以2017—2022年雅鲁藏布江藏木段鱼类资源连续调查数据,通过分解β多样性,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木江藏木段共调查到鱼类30种,以鲤科和鳅科鱼类为主,2017—202... 为了解增殖放流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以2017—2022年雅鲁藏布江藏木段鱼类资源连续调查数据,通过分解β多样性,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木江藏木段共调查到鱼类30种,以鲤科和鳅科鱼类为主,2017—2020年的优势鱼类均为本土鱼类,2021—2022年优势鱼类中存在外来种。β_(sor)(总β多样性)和β_(sne)(嵌套组分)在不同年份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鱼类物种组成变化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主要是嵌套组分的变化引起的。β_(sim)(周转组分)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体现在非增殖放流鱼类的物种替换上,增殖放流对保护本土鱼类具有积极意义。整体上,β_(sim)显著大于β_(sne)(P<0.05),表明雅鲁藏布江藏木江段鱼类物种组成变化主要以周转模式为主,每个河段均具有保护价值。从鱼类组成变化的角度分析了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变化,结果可为建设水利工程水域的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Β多样性 鱼类群落结构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敏 王晓丽 +3 位作者 马玉寿 王彦龙 秦金萍 董瑞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目的】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河流,研究雅鲁藏布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了解该区域的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海拔梯度对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植被特征进行调查,探讨不同海拔梯度下地上生物量和物... 【目的】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河流,研究雅鲁藏布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了解该区域的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海拔梯度对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植被特征进行调查,探讨不同海拔梯度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差异、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海拔、气温和降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2)多物种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Shannon-Weiner指数(H)、Patrick指数(R)随海拔升高表现为下降趋势,而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和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Shannon-Weiner指数(H)对地上生物量的解释达到70%(P<0.01)。【结论】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的海拔与地上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为雅鲁藏布江上游流域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高寒草甸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海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现今地应力测量与断层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炜锋 黄火林 +2 位作者 孙东生 孟文 陈群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1,共13页
为获取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加查县新建水电站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探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活动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技术,实测获取了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并在收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线地应力数据基础上... 为获取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加查县新建水电站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探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活动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技术,实测获取了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并在收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线地应力数据基础上,结合摩尔-库仑破裂准则,对其断层活动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工程厂区内122.75~418.75 m深度,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SH介于6.07~37.62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Sh介于3.13~20.33MPa之间,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北北东向;(2)主应力关系总体表现为SH>Sh>Sv(Sv为垂向主应力),应力结构有利于逆断层的孕育和活动;(3)实测及收集的大部分数据应力莫尔圆与摩擦系数为0.6的破坏临界线相交,表明整体上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发生滑动失稳的风险较高,其中西侧贡嘎至朗县一带风险高于东侧林芝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断层活动性 雅鲁藏布江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末端河段洲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珂 赵庆绪 +2 位作者 史红玲 王党伟 杨靖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7,185,共7页
扎西绕登乡-派镇河段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末端,是中游宽谷最后一段典型的辫状河道,其洲滩演变对当地生态有重要的影响。基于1986-2022年21幅11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并统计了雅鲁藏布江中游末端扎西绕登乡-派镇辫状河段内洲滩的特征参... 扎西绕登乡-派镇河段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末端,是中游宽谷最后一段典型的辫状河道,其洲滩演变对当地生态有重要的影响。基于1986-2022年21幅11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并统计了雅鲁藏布江中游末端扎西绕登乡-派镇辫状河段内洲滩的特征参数,并结合洲滩的形态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对洲滩的面积特征和平面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内80%的洲滩面积小于1 km^(2),且洲滩面积差异较大。1986-2022年间,洲滩的数量及洲滩面积整体变幅不大。雅鲁藏布江干流与尼洋河汇合口上游河段内洲滩分布更加细碎,主要为小面积心滩,且多年来洲滩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较小。而下游河段内的洲滩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为大面积边滩,且多年来洲滩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辫状河道 遥感影像 洲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石冰川发育特征及潜在成灾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勇 张文 魏良帅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石冰川是以冰岩混合物为基础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形成的一类具有蠕滑特征的冰缘地貌,大量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了解其发育特征对于研究高寒山区环境演化和致灾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的监测研究发现,受气候变暖影... 石冰川是以冰岩混合物为基础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形成的一类具有蠕滑特征的冰缘地貌,大量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了解其发育特征对于研究高寒山区环境演化和致灾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的监测研究发现,受气候变暖影响,石冰川表面蠕滑出现了显著的加速过程,形成泥石流或滑坡的风险增大。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由气候变暖引起的地质灾害受到广泛关注。鉴于此,笔者采用现场测量、遥感解译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并探讨了雅鲁藏布江中游桑-加峡谷两岸石冰川的发育特征和潜在成灾机制。结果表明,石冰川的形成和发育与孕育基床的地形、气候和太阳辐射有关,在气温升高、短历时强降雨或强烈地震作用下,石冰川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灾害威胁下游,主要表现为石冰川下游段组成物质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冰川 雅鲁藏布江 成灾机制 发育特征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段日喀则地区却顶布—路曲地幔橄榄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陈国超 张晓飞 +4 位作者 裴先治 裴磊 李佐臣 刘成军 李瑞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共19页
日喀则蛇绿岩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该蛇绿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日喀则地区却顶布—路曲蛇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蛇绿岩主要由方辉... 日喀则蛇绿岩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该蛇绿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日喀则地区却顶布—路曲蛇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蛇绿岩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组成,另有少量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与路曲方辉橄榄岩相比,却顶布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Fo值较低,斜方辉石Al_(2)O_(3)和Cr_(2)O_(3)含量较高,单斜辉石Al_(2)O_(3)含量和Cr#值较高,尖晶石Cr#值和TiO_(2)含量较低。却顶布—路曲方辉橄榄岩具有较高的MgO含量和较低的Al_(2)O_(3)、CaO、TiO_(2)含量,稀土元素总量为(0.17~1.63)×10^(-6),低于原始地幔和亏损地幔。路曲方辉橄榄岩的LREE/HREE和(La/Yb)_(N)比值较高,分别为1.34~9.22和0.56~12.14;却顶布方辉橄榄岩与其相反,LREE/HREE和(La/Yb)_(N)比值分别为0.29~0.81和0.11~0.25。路曲方辉橄榄岩呈轻稀土富集型的U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却顶布方辉橄榄岩为轻稀土亏损型的左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路曲方辉橄榄岩和却顶布方辉橄榄岩具有近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但是又有一定区别,路曲方辉橄榄岩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高于却顶布方辉橄榄岩,但K、Sr低于却顶布方辉橄榄岩。却顶布—路曲方辉橄榄岩的源区可能来源于地幔中的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却顶布—路曲方辉橄榄岩矿物化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深海地幔橄榄岩相似。矿物学和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却顶布方辉橄榄岩为经历了10%~15%部分熔融的残余,路曲方辉橄榄岩为经历了20%~25%部分熔融的残余。却顶布—路曲方辉橄榄岩形成于慢速超慢速拉张的洋中脊环境。日喀则蛇绿岩的多样性与源区部分熔融程度和后期流体交代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却顶布—路曲蛇绿岩 地幔橄榄岩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河流水位日变化时空分异特征
15
作者 余国安 岳蓬胜 侯伟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8,共15页
径流(或水位)日变化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的重要方面,解析径流(水位)日变化特征有助于明晰河流水文动态过程和规律,揭示径流来源和产汇流机制。以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曲宗藏布、拉月曲、金珠曲和白马西路河... 径流(或水位)日变化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的重要方面,解析径流(水位)日变化特征有助于明晰河流水文动态过程和规律,揭示径流来源和产汇流机制。以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曲宗藏布、拉月曲、金珠曲和白马西路河为对象,基于典型河段2022—2023年小时分辨率实测水位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表征参数分析河流水位日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降雨、冰川/积雪数据探究河流水位日变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水位日变幅在汛期多高于非汛期,日水位数据分布在汛期多呈正偏(均值大于中值),汛后多呈负偏(均值小于中值);除白马西路河外,各河段水位日涨落过程在非汛期相对于汛期有所延迟,且汛后延迟趋势更明显;汛期各河段日水位上涨历时均小于回落历时,非汛期则多相反(拉月曲和金珠曲除外);白马西路河水位日变化主要受降雨过程扰动,而其他河流水位日变化主要受冰雪消融过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日变化 实测水位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则隆弄高位冰岩崩灾害链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少华 殷跃平 +4 位作者 李滨 高杨 万佳威 张田田 高浩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6-1009,共14页
雅鲁藏布江下游冰川分布广泛,曾发生多次高位冰岩崩事件,引发灾害链,如泥石流或碎屑流,危害巨大。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结合多时相卫星图像及无人机数据,以则隆弄沟为例,分析了高位灾害的地貌特征及运动动力学效应。研究表明:(1)则隆... 雅鲁藏布江下游冰川分布广泛,曾发生多次高位冰岩崩事件,引发灾害链,如泥石流或碎屑流,危害巨大。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结合多时相卫星图像及无人机数据,以则隆弄沟为例,分析了高位灾害的地貌特征及运动动力学效应。研究表明:(1)则隆弄沟高位灾害垂向落差大,不同海拔区段微地貌形态各有差异,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带性,根据地貌展布特征及形态可划分为高陡冰蚀地形、弯曲型沟谷地形、堆积河谷地形,独特的地貌条件和地质环境使高位灾害与中低海拔地区有显著区别。(2)高位冰岩崩灾害链经历冰岩崩、碎屑流运动、堆积堵江、洪水溃决4个阶段,形成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冲击解体效应、散体成拱效应、动力侵蚀效应、碎屑堆积效应,为研究碎颗粒流动行为及动力学过程提供信息。(3)则隆弄冰舌处冰碛物富集,冰舌前缘及后缘分布有大量裂缝,随时间推移内部裂纹扩展累积,应力拱承载力下降而破坏致灾。未来在气候变化及强烈的构造活动影响下,雅鲁藏布江下游高位冰岩崩灾害风险极高,引发次生堵江-洪水灾害危害极大,应加强这类流域性灾害的预警及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冰岩崩灾害链 地貌 垂直分带性 动力学效应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潜在蒸散发产品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适用性评估与融合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诗阳 关铁生 +4 位作者 刘艳丽 金君良 王国庆 刘翠善 鞠琴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基于2001—2018年监测站点观测的蒸发皿数据,分别在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上对GLEAM、MOD16A2、GLDAS_Noah和ERA5共4种遥感潜在蒸散发产品进行评估,选出适应性较好的3种遥感产品,运用Triple Collocation方法进行融合,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2001—2018年监测站点观测的蒸发皿数据,分别在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上对GLEAM、MOD16A2、GLDAS_Noah和ERA5共4种遥感潜在蒸散发产品进行评估,选出适应性较好的3种遥感产品,运用Triple Collocation方法进行融合,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ERA5遥感产品相关性较为显著(相关系数CC=0.72),精确度最高(相对偏差Bias=-22.48%,均方根误差RMSE=39.24 mm/月),更适用于雅鲁藏布江流域,MOD16A2和GLDAS_Noah次之;MOD16A2、GLDAS_Noah和ERA5分别占融合数据PET_(TC)的31.12%、30.64%和38.24%,对比PET_(TC)与3种遥感产品,PET_(TC)融合数据在流域内精度有所提高;融合数据PET_(TC)的潜在蒸散发峰值出现在2009年,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发呈现从中部向上、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流域东南角出现潜在蒸散发量最大值。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获得更精准的潜在蒸散发并揭示其变化规律,可为研究流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产品 潜在蒸散发 数据融合 时空变化 雅鲁藏布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小菊 强巴克珠 +3 位作者 韩彦刚 郝文渊 罗大庆 屈兴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84-2793,共10页
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样方调查法对研究区开展植物群落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结合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系统分析了物种组成、群落类型... 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样方调查法对研究区开展植物群落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结合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系统分析了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和影响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38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85种,隶属于47科118属,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和豆科为优势科;TWINSPAN分类将植物群落分成17个群丛类型;样地CCA排序表明海拔解释了群落格局变化5.8%,年降水量解释了5.5%,温度解释了4.8%;26个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CCA排序结果的分布特征与各群丛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综上,海拔是影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保护和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群落分类 排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耳石日轮特征及繁殖期推算 被引量:1
19
作者 赖柏霖 顾正选 +13 位作者 李磊 何智 高阔 蒲勇 田琴瑶 熊金鑫 罗文杰 黄俊杰 文磷 熊旭 唐子婷 张明旺 杨德英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0-919,共10页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出膜时间进行了推算,并结合胚胎发育积温推算了亲鱼产卵时间。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实验确定了异齿裂腹鱼孵化有效积温为2062.67℃·h,生物学零度为6.31℃;在水温6.8—8.8℃条件下,50%样本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1天形成(理论值为出膜后8.94h,n=439);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即仔稚鱼的日轮数为日龄。对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生长过程中耳石形态发育观察发现,微耳石的形态稳定,轮纹清晰,更适宜作为日轮计数材料。依据野生仔稚鱼样本微耳石日轮数,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等,推算出2022年野生仔稚鱼样本的孵化时间为3月11日至5月2日,结合孵化积温与实测平均水温,推算出其产卵时间为2月8日至4月23日。文章为研究异齿裂腹鱼自然种群资源保护与流域水电站生态调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日轮技术 繁殖期 仔稚鱼 雅鲁藏布江中游 异齿裂腹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裸裂尻鱼环境DNA检测及生物量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冰 冯秀 +3 位作者 朱仁 隋晓云 贾银涛 陈毅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建立快速和准确的环境DNA(eDNA)检测方法,可为鱼类的长期监测提供便利,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及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采集了20种鱼和水样,针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 建立快速和准确的环境DNA(eDNA)检测方法,可为鱼类的长期监测提供便利,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及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采集了20种鱼和水样,针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设计Cyt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利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水样中e DNA拷贝数,并分析其与生物量和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正反向引物及探针序列与其他19种鱼之间的平均错配碱基数分别为6.8、6.9和3.6,且对其基因组DNA进行ddPCR扩增没有荧光信号。通过对比ddPCR和网捕2种方法,70%样点中检测结果相同,剩余30%样点都是网捕未捕获但ddPCR检出的情况。在拉鲁湿地和雅鲁藏布江干流的样点中,水样eDNA拷贝数与拉萨裸裂尻鱼生物量和丰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拉鲁湿地水样e DNA与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647,雅鲁藏布江水样eDNA与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和0.756,表明eDNA技术是鱼类分布和生物量监测的有效方法。eDNA检测易受到近缘物种和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微滴式数字PCR 拉萨裸裂尻鱼 物种检测 雅鲁藏布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