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雅俗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建次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3,54,共6页
我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雅俗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形成期,元明为承传期,清代前中期为拓展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古典词学雅俗批评的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历时承传性、梯度拓展性和反思导引性的特征。
关键词 古典词学 雅俗论 中国 文学评论 审美表现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天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之争 尚雅崇雅 “圣文之雅丽” “櫽括乎雅俗之际” 化俗为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文艺美学思想与传统儒家雅俗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天道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邓小平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张雅与俗的相互统一、相互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借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融汇、相互转化、以达到雅俗共赏;既坚持主流文化与精英审美意识的存在,强调其必要性,同时有推崇大众文化与其审美意识,认为... 邓小平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张雅与俗的相互统一、相互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借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融汇、相互转化、以达到雅俗共赏;既坚持主流文化与精英审美意识的存在,强调其必要性,同时有推崇大众文化与其审美意识,认为文艺应为人民大众服务,因此,它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体现。可以说,邓小平文艺思想民族性的具体体现,就是其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邓小平文艺思想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文艺美学思想 雅俗统一 雅俗共赏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美学范畴之雅俗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1,共8页
雅与俗是戏曲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戏曲美学受到音乐美学、文艺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乐论、文论都注意到雅俗问题,但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受众审美需求之间有时存在矛盾。而在戏曲创作中,一直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古代剧论对雅俗共赏有充分... 雅与俗是戏曲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戏曲美学受到音乐美学、文艺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乐论、文论都注意到雅俗问题,但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受众审美需求之间有时存在矛盾。而在戏曲创作中,一直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古代剧论对雅俗共赏有充分的论述,成为戏曲理论与美学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美学 乐论 文论 剧论 雅俗共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欲道观与雅俗论:去欲归雅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婷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3,148,共9页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俗、以雅为正,但其贬抑之"俗"绝非民间艺术中质朴淳厚、直白率真的"质""野"风格,实质上乃是直接表现人的感官欲望、放纵无节制、恣肆恶俗的艺术形式。在求"雅"的追求中,传统艺术理论总是在寻求不同于世俗感官表现的艺术方式,试图突破"人欲"的束缚,达到具有超越性的雅化境界,并由此产生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作用于画论、琴论、曲论等各个门类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理论 雅俗观念 去欲归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小说雅俗论——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六
6
作者 申明秀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3,共5页
一味重视形式与想象的余华,其与卡夫卡貌合神离的作品制造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经典",因为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驾驭能力,所以当他的笔触一旦落到现实题材上就洋相百出,而造成了他作品主题的"被雅"、"被深刻&qu... 一味重视形式与想象的余华,其与卡夫卡貌合神离的作品制造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经典",因为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驾驭能力,所以当他的笔触一旦落到现实题材上就洋相百出,而造成了他作品主题的"被雅"、"被深刻",以及作品内容及形式的"虚伪"的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雅俗 被深刻 想象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曲雅俗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益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5-41,共7页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 人物 风格 语言 雅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乐人诗的新开拓
8
作者 柏红秀 张梦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3,I0005,共12页
中唐雅乐建制整体处于停滞状态,俗乐却因为君王喜好及朝廷鼓励与政策支持、宦官集团的高度重视及藩镇的着力追求而走向全面活跃,这种发展格局带来了中唐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由于诗歌的创作与表演是中国古代社会宴会的传统内容,宴乐之... 中唐雅乐建制整体处于停滞状态,俗乐却因为君王喜好及朝廷鼓励与政策支持、宦官集团的高度重视及藩镇的着力追求而走向全面活跃,这种发展格局带来了中唐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由于诗歌的创作与表演是中国古代社会宴会的传统内容,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对中唐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此风气的影响,作为中唐音乐诗重要类别的乐人诗有了新开拓:就内容而言,淡化了乐人的容貌描写,重视刻画他们的表演神态,并以容貌来反衬精湛的技术;注重乐人的技艺描写,详及表演的过程、曲目和歌辞等;全方面描绘乐人的生活,包括拜师学艺、受雇表演、日常生活和人生归宿等;深入乐人的精神世界,涉及其对音乐的热爱精通、丰富情思、文学才华及对友谊爱情的珍视等。就情思而言,不但表达对宴会主人或乐人雇主的感谢,而且涉及诗人的自我人生感怀、对社会弊端的批判以及对过往历史的反思等。全面考查音乐雅俗流变、宴乐之风及中唐乐人诗三者的关联,对于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程的丰富及审美风尚的变迁等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雅俗流变 宴乐之风 中唐乐人诗 唐代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之间:苏轼饮食赋的经典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祖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4,共9页
苏轼的饮食赋写作祖述《诗》《骚》,导源于俳辞,将《楚辞》的高洁旨趣与俳辞的幽默诙谐寓于一身,体现了有意变革的文学主张,使赋体完成了由娱神,到娱人,再到娱己的功用。苏轼以全部生命体验投入,在审美取向与情志追求上打破雅与俗的边界... 苏轼的饮食赋写作祖述《诗》《骚》,导源于俳辞,将《楚辞》的高洁旨趣与俳辞的幽默诙谐寓于一身,体现了有意变革的文学主张,使赋体完成了由娱神,到娱人,再到娱己的功用。苏轼以全部生命体验投入,在审美取向与情志追求上打破雅与俗的边界,克服内在情志的对立冲突,不再刻意强调赋体书写对象的雅俗性质,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以审美的态度书写日常生活。可以说,苏轼对雅俗关系的思考递嬗过程也是逐渐实现自我的人格养成过程。苏轼的饮食赋不是简单的“游戏文字”,而是奠定了一种经典范式,对后世有开创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饮食赋 雅俗 辞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文白演变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8,共9页
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至于为什么变,怎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大致上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口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社会各阶... 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至于为什么变,怎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大致上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口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社会各阶层间趋雅←→趋俗的互动共存与整合融和。汉语的文白转型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和演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必然发展趋向,即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俗相融互补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 文白演变 雅俗相融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春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雅"和"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评价性概念,至今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这对概念与其他任何一个评价性概念一样,也并不具有永恒性质,它们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雅"... "雅"和"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评价性概念,至今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这对概念与其他任何一个评价性概念一样,也并不具有永恒性质,它们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雅"、"俗"这对评价性概念的产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恰好是"文人"这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特殊身份形成的过程。从这对概念生成演变的角度,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雅 雅郑 雅俗 文人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对立的雅俗文化观论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少安 周玉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142,共3页
在"大文化观"视野下,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中国古代"雅俗文化观"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它实际上成为剥削阶级的真理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社会主义"... 在"大文化观"视野下,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中国古代"雅俗文化观"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它实际上成为剥削阶级的真理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社会主义"雅俗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旧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的观念与方法,科学揭示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雅文化 俗文化 雅俗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二适书学思想中的雅俗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斌 崔树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13,共7页
雅俗观念是书法审美中的重要范畴,高二适对于书法雅俗观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古为雅,以今为俗,通过对章草的回溯和学习,来实现"草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的目的;其二,以文为雅,以匠为俗,重视读书和诗文对... 雅俗观念是书法审美中的重要范畴,高二适对于书法雅俗观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古为雅,以今为俗,通过对章草的回溯和学习,来实现"草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的目的;其二,以文为雅,以匠为俗,重视读书和诗文对于书法家审美趣味的陶冶作用,彰显书法的文化属性,强调以文养书;其三,以清为雅,以浊为俗,这涉及到审美趣味的汰练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通过线条的瘦实现笔力的劲,以虚和的心境实现精神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法创作 高二适 书法观念 雅俗 章草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户时代“雅俗”关系在“見立絵”中的表现——以春信、歌磨、国贞浮世绘美人画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方洁 韦立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1,208,共6页
"見立て"2是日本文学、艺能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主题表现方法。在凝聚了近世庶民特色的浮世绘版画中,画师引入了日本和歌文学中的表现手法"見立て",创造了浮世绘中特有的主题表现形式—"見立絵"。"... "見立て"2是日本文学、艺能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主题表现方法。在凝聚了近世庶民特色的浮世绘版画中,画师引入了日本和歌文学中的表现手法"見立て",创造了浮世绘中特有的主题表现形式—"見立絵"。"見立絵"在绘画主题上融合了古典与当世的元素,成就了浮世绘"雅俗融合"的特点。18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从"雅"至"俗"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时期。以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中的三大代表人物铃木春信、喜多川歌磨、歌川国贞的作品为例,采用纵向对比的研究方法,探讨江户时代"雅俗"关系的转变在"見立絵"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关系 江户时代 “見立絵” 古典 当世 趣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乐户禁弛与雅俗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淑梅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65-169,共5页
乐户是自北魏立乐籍以来从事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特殊社会群体。明代是乐籍制度急遽变迁的重要时期。乐户向民间的流播 ,使其名籍隶属、生存境遇以及职业所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 ,奏雅乐歌舞、操百戏俗艺的乐户成为官方权力... 乐户是自北魏立乐籍以来从事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特殊社会群体。明代是乐籍制度急遽变迁的重要时期。乐户向民间的流播 ,使其名籍隶属、生存境遇以及职业所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 ,奏雅乐歌舞、操百戏俗艺的乐户成为官方权力话语和民间意识互动的重要中介 ,并由此带来了雅俗文化观念的对峙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户 管理 禁弛 雅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国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14,共9页
“雅文学”和“俗文学”这一对概念无疑是当今文坛使用得颇为频繁的术语之一.虽然可能人们对其内涵的含混性以及使用的随意性感到不满,但是,很少人试图对其概念区分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这并不奇怪.因为作这种努力,必须要回答两... “雅文学”和“俗文学”这一对概念无疑是当今文坛使用得颇为频繁的术语之一.虽然可能人们对其内涵的含混性以及使用的随意性感到不满,但是,很少人试图对其概念区分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这并不奇怪.因为作这种努力,必须要回答两个无法回避的质问.其一,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是不断地向未来开放的.我们今天替雅俗文学下个定义,明天是否会被未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所抛弃甚至嘲弄?假定在现在被指称为通俗小说的历史演义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冒险小说、推理小说、公案小说乃至于梁凤仪财经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式留洋小说等等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学 雅文学 文学作品 武侠小说 通俗小说 概念区分 形式技巧 文学观念 大众文学 言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剧与中国戏剧史的雅俗之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共5页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之争与雅俗之变,就不会有汉剧的问世;而不了解汉剧的前世今生,也就难以深入理解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的历史嬗变与本质特征。汉剧在"花雅之争"的戏剧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汉剧剧目偏重历史剧的特色,体现出剧本内容雅俗互动的明显特征;汉剧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也充分表现了汉剧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剧是中国戏曲史雅俗之变的历史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剧 雅俗之变 雅俗互动 以俗为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侠小说与文学雅俗之分的文化机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冷成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8-150,共3页
中国文学的内部运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的运作方式决定的,文学的雅、俗之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文学的文化意蕴决定了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一种文学形式在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内部运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的运作方式决定的,文学的雅、俗之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文学的文化意蕴决定了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一种文学形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 文化机制 武侠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黑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0,共5页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成弱势群体,处于失语状态。文化精英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世俗文化主体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困此对中国电视文化走向成熟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放弃历史责任而旁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文化 雅俗互动 精英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合流之后——中国画中雅俗共赏审美标准的提出及其当代境遇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曼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4-137,共4页
雅与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它们的内在涵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观念也不断发展变化。雅俗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从现实状况看来似乎成了"俗"对"雅"的疯狂颠覆;雅俗共赏是否能成为新时代的艺术鉴赏... 雅与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它们的内在涵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观念也不断发展变化。雅俗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从现实状况看来似乎成了"俗"对"雅"的疯狂颠覆;雅俗共赏是否能成为新时代的艺术鉴赏标准;新的艺术鉴赏标准是否能促进绘画创作的繁荣发展;雅俗共赏较传统绘画思想中尚雅贬俗的标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量打着雅俗共赏旗号的拙劣画作泛滥等等。因此,雅俗共赏审美标准的提出及其当代境遇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和分析的重大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融合 雅俗共赏 当代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